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路径探索

2020-03-16 13:58:34骆雪娇王林玉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攻坚生态

骆雪娇 孙 用 王林玉

(1.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2.黔西南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 兴义 562400)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日趋平稳,正从高增长速度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也迈入新阶段。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目前正处于取得丰硕成果和阶段性成就阶段。另一方面,我国三农工作新问题逐渐凸显,仍存在不少短板。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必要性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系统工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为三农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根本性问题,不得割裂,只有搞好结合,有机衔接,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持续推进,才能实现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两者衔接的必要性表现在脱贫实践的现实需要、脱贫制度的理论需要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需要三个方面。

(一)脱贫经验实践的现实需要

1.重点内容不同:地区发展差异影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

脱贫攻坚是2020 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两不愁三保障”工作,是减贫摘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攻克的目标,是压倒性的第一位工作;而乡村振兴则是长期的目标,内容丰富,短时间内实现不现实,比如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村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陈规陋习等都需要进行长期的引导和培育,才能达到加以改变的理想效果。西部地区当前的重点工作就是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至于同乡村振兴的工作内容,只在有条件的乡镇村进行,没有脱贫的地区主要抓的还是减贫摘帽,先完成脱贫任务再抓乡村振兴。东部发达省份,脱贫人口少,主要是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如浙江省开展“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工程,已走在全国前列,江苏省徐州市对自然村寨进行优化组合,将自然状态的村寨整合搬迁到经统一规划的村寨,新规划的村寨,布局科学合理,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齐备,交通方便,土地高效利用,生态宜居,有效解决了自然村落散乱无序的状态。综上所述,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有的就脱贫论脱贫,就乡村振兴论乡村振兴,大多没有系统研究有机衔接。

2.目标任务不同: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普遍性和系统性不够。

多数县乡,脱贫攻坚重点是动员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搬迁的乡村,重点优先解决通村路、通组路、饮用水安全、住房安全、生病医疗保障、农村环境整洁、厕所革命等,这是急于解决和完成的,而产业扶贫、生态治理,相对来说研究不多,实施力度不够。当前考虑多,实施力度大,长远考虑少,统筹综合考虑不够紧密。但重点帮扶乡镇已将脱贫和振兴两者统筹考虑,将当前和长远有机结合。如,一些民族乡镇需要整体搬迁,搬迁完留下的土地如何盘活,如何让搬迁群众能够持续增加收入等问题,政府部门均作了通盘考虑,通过引入国家储备林项目,新造和改造现有杉木林,低质低效林,发展林下经济,实行林药、林菌、林茶模式,立体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地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群众收入持续增加,使搬出群众增收致富,使搬出地域生态优美。

(二)脱贫制度的理论需要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是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是缩小与城市差距的发展战略,两者的有机衔接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1.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

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减轻了乡村振兴的压力,脱贫攻坚解决了群众饮水问题,小康路、小康电、小康讯全面解决,农村自然生态面貌得到根本改善,绿水青山正在转变成金山银山,为乡村振兴创造了先决条件。同时,乡村振兴规定的目标和标准也可以充实到脱贫攻坚行动中,所匹配的政策资金项目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保障,比如,为促进乡村环境改善,实施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保护现有自然生态植被、古大树木、小微湿地保持原有状态,引导群众积极开展村庄绿化、庭院绿化,创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幸福指数。乡村振兴不但能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且还能够较好地发展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目标一致。

脱贫攻坚是在现行标准下的减贫摘帽,乡村振兴既与脱贫攻坚一并进行,同时也是今后长期进行的发展战略,都是为了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实现美好生活需要。脱贫攻坚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同样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促振兴。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明确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1.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了初心和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经过七十年来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必须注重解决明显的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等矛盾。“三农问题”始终是国家优先解决的重点问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正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和城市差距,使广大农民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脱贫与振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脱贫攻坚消除贫困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并走向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以贵州省黔西南为例,2019 年6 月20 日,全州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33.85 万人,贫困人口成为新市民,从原来的环境差、交通不便的旧村落,搬迁到了环境美、生活设施完善的小区,住上了漂亮舒适的新楼房,过上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所、住整洁房、居家优美的现代文明生活。脱贫攻坚消除了贫困,为走向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0 年实现全面脱贫。如何确保可持续脱贫和已脱贫农户不返贫等问题,并且在脱贫的基础上,继续走向共同富裕,这就是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让脱贫群众走向富裕,将是2021 年后重点实施的国家战略,重点分“三步走”的目标任务,因此,“从某种程度讲,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体现和必然要求。”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路径

(一)乡村振兴可以借鉴脱贫攻坚的有效经验稳步推进

1.产业对接:脱贫产业与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效的长久之计、根本之策,成为我国特色扶贫的主要经验。首先,发展特色产业,为品牌农业等高端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顺应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提升了农业竞争力。其次,在组织化经营主体带动的产业扶贫中,农户通过与经营主体的互动,提高了自治组织的水平和能力,进而为实现农户组织化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营主体与村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短期内实现脱贫,长期培育特色产业,一家一户的经营是不可能培育一个产业的,只有龙头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带动,才能使村民参与进来,加快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三变改革,促使产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比如,通过流转土地、群众参与务工,对精准扶贫户困难户实行优先用工,形成公司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实现贫困户增收。最后,多样化的小农产业扶贫,充分挖掘和开拓农业和农村多种功能和价值,使多种功能和要素相互配合。如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花椒产业,安龙县的菌产业,望谟县的板粟产业等都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但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脱贫成效,而且奠定了产业振兴的基础,打造和培育了特色优势产业,凸现了一县一业的特色。

2.人才对接:脱贫攻坚与乡村人才振兴。

脱贫攻坚战是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大熔炉,是有为青年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是发现和识别干部的关键时刻,这就为助力乡村振兴储备了人才库和后备人员。一是脱贫攻坚培养锻炼大批年轻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奋斗的乡镇、村组干部,正是磨炼其品质、锤炼其本领的历史机遇,为个人的成长积累宝贵的农村工作经验。在乡镇干部队伍中,80 后、90 后居多,他们在长期的帮扶过程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还能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精神实质,更能坚决贯彻执行好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不断将自己培养成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二是聚集产业发展,汇集各方人才。与城市相比,农村人才较为紧缺,特别缺乏致富带头人、职业农民、农村电商人才等。脱贫攻坚时期,特别注重产业发展及技能的培训,为助推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脱贫,培养了大批技术能手,也为乡村振兴储备了人才。三是经脱贫攻坚的历练,为乡村振兴培养大批人才。能够参与脱贫攻坚是年轻干部工作中的重要经历,在脱贫攻坚战中表现优秀突出的同志,得到组织的表彰奖励,甚至得到提拔重用。在脱贫攻坚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和外来帮扶人才,也将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人才培养层面,要建立吸纳乡土人才与外部人才的双重机制。

3.文化引领:脱贫攻坚与乡村文化振兴。

脱贫攻坚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执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行动,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责任担当。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通过帮扶干部的倾力帮扶,扶贫政策的逐步落实,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贫困群众由此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为此,在脱贫攻坚中应该开展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机制:一是发挥典型引领作用。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领,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向具有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脱贫致富等精神的先进典型学习,激发贫困群众学先进、做先进,努力传承中华优良传统,严格遵守村规民约,爱护一方山水、与自然共生共荣,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为子女就学提供必要条件,培育新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劳动者,为家乡、社会、国家培养有用人才。这些措施能够使乡村固有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二是加强宣传宣讲。通过举办乡村振兴“农民讲习所”,采取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宣讲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群众关心关注时事政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巩固农村文化宣传阵地,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三是加强教育培训。积极开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将技术操作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群众一听就会,一看就懂,不断培训农民群众掌握现代农业科学知识,不断提升群众生产经营的水平,大力弘扬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引导群众通过自身努力脱贫,积极发展快速致富产业,如林苗、林菌、林花等。四是加强扶志教育。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阻断代际贫困,消除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不良思想。因此,我们要借鉴脱贫攻坚的相关经验,发挥文化引领功能。具体而言,一要通过宣传乡村自治组织实现振兴样本点,进行引导示范;二是通过创办“农民讲习所”,弘扬积极进取的传统优秀文化,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三是通过对乡村振兴项目和资源输入机制进行创新,例如将乡村振兴的主动权下放到乡镇或者村组,充分激发村民的参与意识和主创精神,从而实现“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的思想转变,增强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乡村振兴的动力才会得以激发和持续。

4.生态修复:脱贫攻坚和乡村生态振兴。

由于贫困人口大多处于连片特困区与生态脆弱区,在脱贫的过程中,应该以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为重点,因此,以实现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双重目标的生态扶贫是当前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生态扶贫还可打破“资源诅咒”,实现脱贫与生态修复的统一,从而为乡村生态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一是脱贫攻坚时期建设的生态乡村。随着到2020 年实现减贫摘帽的时间临近,全国生态修复和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生态状况良好,贫困地区的大地呈现出青山碧水、森林遍布、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在决战脱贫攻坚的战斗中,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为重中之重,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以退耕还林、珠防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植被修复项目为载体,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力度,扎实开展生态公益林、天然商品林保护实施生态补偿,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得到增强,贫困地区的生态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为实施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乡村夯实了生态基础。二是脱贫攻坚时期大力实施的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生态脱贫源于发展生态产业,但乡村的部分区域,只能进行绿化美化,也是生态修复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是继脱贫攻坚后实施乡村振兴的接续工程,是强弱项、补短处、抓重点的生态振兴项目。三是科学经营壮大脱贫攻坚时期的乡村绿色经济。因脱贫攻坚发展起来的绿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科学经营才能持续发挥生态产业的经济效益,并且通过生态产业的发展,充分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开双向互通的转换通道,在实践中,采取不同的创新机制,让农民群众参与进来。

(二)统筹落实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体制机制的衔接

1.组织保障对接:脱贫攻坚与乡村组织振兴。

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组织保障对接,脱贫攻坚与乡村组织振兴的关键是发挥党建作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中核心驱动力,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组织保障。以党建促脱贫扶贫,一是省、市州、县市、乡镇、村委等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东西部协作帮扶,国家部委、中央直属企业等定点帮扶工作,省、市州、县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均派干部驻县驻乡驻村,形成强大的脱贫力量。二是通过派驻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制度,加强贫困地方人员力量和外部资源的注入,加快脱贫和村庄治理。三是通过党建扶贫,联结社会和市场,形成了党委政府、社会与市场大扶贫的格局,驻县市、乡镇、村委党建扶贫工作队历来是加强农业农村工作最有效的工作队伍,其工作经验值得借鉴,党建扶贫在脱贫攻坚战中有积极作用,应成为乡村振兴的借鉴经验。

在乡村振兴中,将“以党建促脱贫”转为“以党建促振兴”。一是从2021 年起,强化党建引领,落实省、市州、县市、乡镇、村委等五级书记齐抓乡村振兴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强化人员力量;二是减贫摘帽结束后,将扶贫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转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创新工作机制和帮扶机制,精准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提升县级涉农项目。涉农资金的整合质量,突出重点,补齐短板,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发展。

2.政策优势对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

在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实现后,防止返贫和防止新贫困的发生是政策考虑的重点。一是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不能减弱只能加强,保证财政对农业农村方面的比例不能减少,绝对额度要大幅增加。二是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给涉农、涉林企业提供低成本、低门槛、更便利的金融化服务,支持农村产业化发展。三是应继续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编织一张非常严密的社会安全网,对脱贫后的低收入群体,仍然给予一定的支持政策。四是继续做到“四个延续”,即精准理念的延续,政策措施的延续,帮扶力度的延续,成效检验方式的延续。

3.战略规划对接:脱贫攻坚项目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和实施方案。

实现脱贫攻坚后,脱贫攻坚拟定项目,已实施未完成或即将实施的项目,乡村振兴战略都要接着实施和继续推进,并纳入实施方案中。比如,在易地扶贫搬点,要针对搬迁群众就业增收问题制定实施方案,如把已搬出的土地盘活,对已实施产业的提高升级,做好国储林项目,做好农村产业革命的食用菌、茶叶、油茶等产业的衔接和落实统筹机制,将所需要升级的各类项目,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和实施方案中,根据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投入标准和要求充实到脱贫攻坚项目中,为解决项目零散问题,推动项目改革,在县市区设置涉农项目管理办公室,以提高项目实施的整体实效。

(三)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要素保障对接

1.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和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借助试点省份职业农民制度试点的成功范例,探索开发职业农民岗位,建立职业农民保障制度,构建以职业认证、教育培训、定向扶持等为内容的职业农民制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强化培训机构的建设,各级政府扶贫办公室改为乡村振兴办公室,由乡村振兴办公室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农业农村部门、水利部门、林业部门配合,建立常设的职业农民培训机构,按实际需求聘请各学科专家学者,定期开展培训,培训内容紧贴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突出“以农民为中心”的理念,聚焦农业产业扶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开展生产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训,建设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2.推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一是鼓励承包经营权面向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对有适度规模经营的经营主体在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支持,比如对脱贫产业的加工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和产值给予奖励;三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民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企业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3.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

涉农资金的整合能解决项目资金小、乱、散问题,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急事。突出重点,探索建立涉农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一是整合资金管理,对于上级财政、涉农资金、各项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用于农业产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建设方面资金整合,统一进行项目规划、使用、管理,全额用于脱贫攻坚项目;二是确定使用的范围;三是强化监督检查,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原则,确定项目责任单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进行现场监督,实行县级报账制,对两年内的使用资金或当年竣工后有结余的款项按规定收回,对违反规定的情况进行问责。

知识小链接:

加快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为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展示自身优势、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各民主党派要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继承和发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参政能力和水平,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上来,围绕核心、服务中心、反映民心、坚定信心、合力同心,多做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增进共识的工作,以多种形式服务社会,在实际工作中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广大群众解难,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献计出力。

——习近平2005 年2 月1 日在与民建、致公党省委会负责人座谈时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12 月版

侨务工作的对象是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是为侨服务。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在侨务工作中的体现。

——习近平2005 年9 月27 日在浙江全省侨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12 月版

希望各位侨领进一步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不负众望,服务同胞、团结协助、共谋福祉,为华人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习近平2006 年5 月7 日在纽约华人华侨欢迎晚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12 月版

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在西藏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干部茁壮成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群众的宗教信仰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全区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进行反分裂斗争,不断挫败达赖集团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有力维护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完全有信心有力量维护和发展西藏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习近平2011 年7 月19 日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这些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习近平2012 年12 月4 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攻坚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画好脱贫攻坚图 决战脱贫奔小康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准确理解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2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11-17 03:17:16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 09:42:14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