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伟,王光辉
(1.成都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2.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 家庭道德教育承担着 “扣好青少年人生第一颗扣子” 的重要责任。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既是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的保障。新形势下,教育系统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家庭道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在这种背景下,厘清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的失范表现、价值蕴涵、有效推进,对于进一步凝聚家庭道德育人意识,提升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家庭道德教育的兴衰关系青少年德行的兴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家庭教育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交往实践。[2]在社会交往实践过程中,家庭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的德行养成更具启蒙性、针对性、直接性、便捷性。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婚姻家庭的不断解体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淡漠,家庭道德原有的道德约束力对青少年的德行养成正在减弱。由于新的道德约束力尚未被青少年普遍接受,对许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导向的道德行为无所适从,使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中存在着种种失范现象。
道德评价即人们在道德活动中根据一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系统,借助传统习惯、社会舆论、良心等方式,对行为现象及其道德价值作出的价值评定和判断。在道德价值整合度较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普遍认可和接受家庭准则的道德评价。但目前,随着社会转型机遇期的到来,家庭伦理道德评价标准受到市场经济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思想倾向的冲击,道德评价标准出现了失衡现象。
一是部分富裕家庭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家庭伦理道德约束力减弱。道德认知的扭曲使得这部分家庭骨子里渗透着浓厚的金钱至上的观念,传统的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感情、人际关系逐渐弱化,经济利益、功利想法等因素不断增加,财富成为了人有用性的标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侈之风的盛行让全社会充斥铜臭味,使得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失去了约束力。
二是家庭忽视传统家风的继承和发扬,家庭道德修养底蕴不足。传统家风以修身自省、孝亲敬长、勤勉治学、勤俭持家、诚信忠恕等多种类型表现,对传统的家庭道德规范、家庭道德选择、家庭道德评价起到了约束和稳定的作用。然而,当前家庭伦理道德评价标准受到多种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想的冲击,导致现代家庭道德教育忽视对传统家风的继承,家庭自我道德修养底蕴不足。家庭核心价值意识缺乏自觉,阻碍了青少年的道德自我建构。
良好的家庭伦理关系是家庭和谐美满的润滑剂,也是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的重要保障。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将 “伦理” 与 “道德” 并称,如《礼记》:“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夫义、妇德、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十义。” 体现的是相互尊重、相敬如宾、相互爱戴的关系。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则体现的是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家庭伦理关系都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家庭伦理关系边界的定义却比较模糊。
首先,父母有意识的侵犯隐私空间。青少年作为社会单个的个体存在,总需要一定的隐私空间。然而父母总觉得青少年的一切都应该被父母所知晓,总有意识的侵犯青少年的隐私空间,造成家庭隐私生活边界失范。其次,父母具有选择性的控制。父母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人格之师,亦是良师益友。但有些父母总是打着 “为你着想,为你好” 的幌子,具有选择性的控制青少年的人生选择,不利于子女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再次,父母潜意识的能力剥夺。在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中,青少年总会在竞争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生存的能力。但一个人的蜜糖,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父母总是潜意识的能力剥夺,为青少年铺平人生发展的道路,使得青少年在安逸中堕落。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父母应当成为培育子女的 “能手”,这就要求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不仅要从优化家庭教育的内容方面,更要从家庭教育实施方法方面提升教育子女的能力。[3]正确的家庭道德教育方法能够提升青少年道德认知和增强青少年道德修养。但在对青少年实施家庭道德教育过程中,却出现了家庭道德教育方法选择失范的现象。
家庭道德教育方法失范一:包办代替或放任自流
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是大多数家庭的夙愿,实现这个夙愿的前提是家庭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和教育成本。但很多家长往往急于求成,忽略了子女成才是一个长期性、动态性、复杂性、缓慢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父母选择包办代替的教育方法,人为缩短青少年成才的时间周期,造成青少年严重依赖他人,自主发展空间不足。另一方面,家长选择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家庭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原动力,如果青少年在成长中放任自流,就会丧失最富有优势和特色的家庭教育,会阻碍青少年道德认知的提升。
家庭道德教育方法失范二:简单粗暴或溺爱
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轻则事倍功半,重则一事无成。家庭道德教育方法的选择亦是如此。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同样有着客观规律。对青少年实施家庭道德教育选择教育方法最关键。一方面,受传统“子女私有” 的封建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父母往往选择简单粗暴的高压手段,造成青少年心理受创,悲观厌世。另一方面,大量独生子女的存在,父母过多的迁就与保护,为溺爱的泛滥提供了生存的温床,造成青少年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简单粗暴或溺爱环境的教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人格的异化,阻碍道德自我建构。
现代家庭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场域,其家庭道德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建构。家庭道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灵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功能,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当前,以家庭道德教育来有效克服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的价值失范,为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的完善 “铸魂”,具有重要的价值蕴涵。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概括为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家庭作为现实的个人最基本社会关系的存在场域,表明个人是义务与责任并存。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青少年有责任和义务把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作为我们的时代担当和责任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途径,始终回避不了 “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 和 “怎样培养人” 的问题。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5]” 家庭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与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家庭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青少年在价值观引导、道德品质培育、性格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影响是其他教育主体无法替代的。家庭道德教育要形成教育与情感渗透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统一的家庭教育氛围,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引导青少年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融入自己的理想信念中,把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把青少年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家庭道德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教育服务。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教育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要注重突出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家庭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家庭道德教育大有可为。以 “千千万万家庭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好风气[6]” 正体现了家庭道德教育能够为构建立德树人的社会教育共同体凝聚共识。一方面,家庭道德教育能够科学理解立德树人 “立何种德”。家庭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立的是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之 “大德”;守社会文明、风清气正之 “公德”;严慎思笃行、严于律己之 “私德” 等社会所需之德。另一方面,家庭道德教育能够科学理解立德树人“树何种人”。以德立人,树人以德。家庭道德教育要树能认清自我、德法兼修又有浩然正气的中国人;树有真才实学、民族精神又有全球视野的文明社会人;树能全面发展、艰苦奋斗又勇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前要把立德树人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流价值导向,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引领下,实现家庭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共筑社会主义教育共同体,从而凝聚教育价值共识,形成教育合力。
青少年的道德自我建构是在一定家庭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家庭环境状况对青少年的德行养成和道德认知有着重要影响。家庭道德教育中,最深刻、最深远的也是家庭道德蕴涵的道德规范能够对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提供正确的导向和规范。一是家庭道德教育对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形成有先天作用。青少年由于知识文化的差异、社会阅历的浅薄、社会实践能力的缺乏,自身道德认知水平还处在他律和感性阶段。而环境和睦、家风醇厚的家庭,注重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培养,使青少年也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从而把对青少年的道德规范从他律转向自律,感性转向理性。二是家庭道德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立教之初,发端之始也。” 孔子也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由此可见,家庭道德教育水平的高低与青少年人格塑造息息相关。正所谓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要加强家庭道德教育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引导青少年崇善从良。三是家庭道德教育对青少年道德行为选择有扭转作用。青少年道德行为选择是家庭道德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谐民主的家庭道德德育氛围会使青少年产生自尊、自信、自强等道德心理,从而选择养成友爱善良、关心他人、积极乐观、蓬勃向上的道德情感。反之,秩序混乱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会使青少年产生懦弱、自私、堕落的不良心理。故要用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环境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要依据道德的规律和特征,为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提供正确的选择空间和价值引导。家庭道德教育作为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的题中应有之义,有效推进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应着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不断塑造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能量,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兴文化,育新人。” 家庭道德教育对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的有效推进必须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首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淳朴厚实之风。中国自古以来就始终聚焦青少年的精神塑造和人格涵养,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匠心独具,形成了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成家和教人成才的中国方案。有效推进青少年的道德自我建构,要自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家庭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适应现代家庭道德教育发展的需要,引导青少年在学习、领略、感悟的过程中自觉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崇尚道德自律,从而有效推进道德自我建构。
其次,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文化,传承弘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红色革命文化包括革命理想信念、红色革命故事、红色革命文艺作品等,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创造出来的文化,最具教育意义和价值引导意义。有效推进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必须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文化。深入挖掘红色革命文化所蕴含的不畏牺牲和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将这些红色精神与家庭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引导青少年认识和践行红色革命文化所包含的崇高理想和高尚精神,有效推进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
习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与结构简化的家庭结构模式的转变,现代小家庭时代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须通过建立和谐家庭场域、制定完善良好家教、推动构建美好家风,为增强家庭道德教育实效的良性运转提供保障。首先,建立和谐家庭场域就是指青少年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家庭场域引导青少年认同和感悟亲情、爱情、友情,建立属于青少年自己的社会关系,从而为增强家庭道德教育的实效形成本体性场域。其次,制定完善良好家教就是指通过具体的教育手段使青少年树立道德信仰,营造家庭道德教育氛围使青少年享受道德文化,构建具有家庭核心价值文化的家教,从而为增强家庭道德教育的实效形成稳定性场域。再次,推动构建美好家风就是指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生活作风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把家庭道德教育落实、落细、落小,从而为增强家庭道德教育的实效形成活动性场域。家庭道德教育对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需明白 “家庭为‘体’,家教为‘术’,家风为‘魂’。[7]” 通过三者的相互作用,使家庭、家教、家风为家庭道德教育服务,从而有效推进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
家庭道德教育对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的有效促进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并不能依靠单一途径造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对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中具有明显的联合互动关系,在对青少年实施道德教育过程中在道德精神实质培育、道德价值取向选择和道德教育功能实现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为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搭建舞台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家庭要注重言传身教。父母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具有基础性作用。父母通过规范自己的言行,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形成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从而促进青少年选择良善的道德行为。二是学校要积极优化校园德育环境。行不言之教,寓教于无形之中。学校利用校园课堂、文艺活动、学校网站等多种途径集中力量宣传家庭道德教育,优化校园德育环境,从而拓宽家庭道德教育的空间。三是社会要加强舆论引导和监控。良好的社会媒体资源是把 “双刃剑”。社会作为媒体资源的监管者,要引导全社会向青少年输送正能量,努力消除粗俗且不适合青少年发展的内容,从而净化媒体空间。家庭、学校、社会作为青少年生活成长的空间,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推动三者协同育人,才能为青少年道德自我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