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辉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 40120)
所谓 “三全育人”,就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育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赋予了“三全育人” 新的时代内涵。
全员育人是育人的主体要素,强调施教者的范围问题。新时代大学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朋辈群体等影响。故而这里的全员包括教师、家人、社会人士、校友、后勤服务人员、学生骨干,甚至学生自身等所有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产生影响的全体人员,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共同育人的作用。在这种多元化育人体系里,高校人员不只是包含思政教育队伍的主要元素,例如班主任、班级辅导员、专业课老师等,还包括专业课教师、党政干部、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等;家庭成员除父母外,还有其他对学生成长成才关心,令学生信任的亲人,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社会成员不仅包括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道德模范,知名人士,还包括可能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普通大众、芸芸众生;朋辈群体不仅包括各类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等,还包括一般的普通同学。学生本人在全员育人体系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自觉吸收来自各方面的新知识、积极配合其他成员的良性影响,努力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全过程育人是育人的时间要素,强调育人工作必须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成长全过程。在新时代环境下,全过程育人属于一种长期性行为,其存在于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不只是包含以往的从学生进入学校到毕业这一时期,还应延伸至其他教育时期,更是要注重发展终身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各个阶段的重点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在全过程育人中,重点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例如根据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目标、重难点问题等,采取对应的教育方式,了解学生发展、成才、成人中的重点问题,把握重要节点实现高效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连贯的、持续性工作,它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要充分领会在教育领域的终身教育和全过程教育的重要性,在课上、 课下、周末、寒暑假等育人时间上,高校要精心策划、合理安排,不能出现教育空白,不然会大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大一时期,应增强适应性教育工作,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学校情况,重视大学生育人工作,指引他们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制约、自我完备”,鼓励他们 “自发、自律、自立、自强”。进入大二后,应加强人格方面的教育,基于他们的行为偏好与个性特点,采取对应的教育策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对审慎自我,有着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心态,更好地认知社会,构建合理的交际关系,拥有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大三后,应重视专业能力方面的教育活动,使得他们重视专业水平教育,加强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实践技能方面的教育,进而让他们可以汲取更多的专业理论、实践经验与技术能力。大四阶段,注重实习择业教育。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通过实习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实习中提高自我认识和专业能力,同时,注重与实习单位进行联合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根据国家就业政策,结合自身情况,理想择业。教育能够对大学生起到引导作用,使得他们建立终身学习理念,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发展,而且将社会进步与个人进步相结合,互相推动。
全方位育人是育人的空间要素,强调在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全面覆盖,构建 “多位一体” 的学生成长成才体系。从不同的视角、空间,采用创新不同的方式、手段,运用全面合理的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推动变成全方位发展的新时期人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最大化使用融媒体的教育优势、丰富各类教育资源、扩大教育的宣传渠道,达到从高校文化、网络文化到社会文化全面覆盖的目的。不管是教学、管理还是服务,每一过程、每一环节都要相互配合,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系统性和层次性, 教育教学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整体性,渗透进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范围之中。
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
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校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构建 “党政—宣传-人事-教务-科研-学工-团委-信息-保卫-后勤” 协同育人的“大思政” 运行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学校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形成一体化育人机制和“三全育人” 格局。
学校应利用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开启新时期思政教育的新布局,建立 “三全育人” 新格局,致力于培育出更多有着民族责任感的人才。
(1) 强化育人意识、树立以德育人理念。
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将德育放在首位,通过德育来引导教育发展,通过教育来反作用于德育,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对各类理论进行有效吸收与合理转化。当前社会必须建立以德育人的优良环境,巩固好 “人无品、则不立”的道德基础。家庭也应具备育人意识,为孩子做好德育榜样。作为一名学生,应认知到德育的重要性,内心善良美丽,自身也需意识到德育的关键性,个体也要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心怀真善美,与人为善,逐步培育出纯洁的品行与朴实的情感,尽量变成社会所要求的人才。
(2) 打造育人队伍,形成全员育人局面
教育是一种服务,一切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积极打造育人队伍,形成合力,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第一,充分利用党团干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党政管理队伍与学生的沟通平台,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做到有效引领,起到管理育人作用。第二,发挥学校育人主战场,挖掘各种育人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特别注意发挥思政工作队伍的育人作用,尤其是辅导员。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此外还要注意发挥图书馆、机关、后勤等工作人员等对学生的育人作用。第三,注意学生群体对学生的影响。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做到自主育人。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学生加入各种学生组织,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第四,加强学生与家庭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的育人作用。第五,鼓励学生认识社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触社会,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徜徉,充分发挥社会的育人作用。
在各个时期育人阶段中,应掌握方向、抓住重点、强化措施、同阶段育人过程中,要把握方向、狠抓重点、细化举措、求真务实,实现观念、目标、内容、方式等方向相结合,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确保教育规律、思政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实现全过程育人。
(1) 抓好入学教育,开启人生导航
学生入学教育是学校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他们教育的 “第一课”,有着十分重要的领航意义。入学教育就是增强与强化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与有效措施。各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教育特点,通过专家讲解、学生座谈会、学生手册考试、军事训练等多种方式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对高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利用掌握本身的高校特色、专业设定、发展目标等,改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热情,明确发展目标,建立学习目标,学会如何交际,建立健康的三观。具体内容包括安全教育、适应性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法规校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2) 注重日常教育,拓展学生素质
思政教育就是一个长期性的行为,存在于平时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他们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文化理论、专业能力素养和身体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首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信念是衔接人的过去与未来的纽带,理想信念是个人三观的重要体现。在平时教育过程中应按照社会发展的情况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各类具有可行性的方法,主动引领他们建立共产主义理想,深化实施爱国主义、意识观念方面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实现 “理论高度和实践价值” 的有效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他们的民族意识,明确他们的政治方向,使其 “筑其魂、修其观、立其德”。其次,开展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活动,提升道德素养。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等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坚持日常教育管理,帮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道德精髓的同时,把外来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道德意识感、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合作认知,形成较为优良的行为习惯。
再次,科学文化素养,对于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在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监督他们积极学习,有着丰富的理论储备,构建科学的理论结构,并且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大学生从事相关职业,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最后,优良的体质是人才的物质基础。当代大学生应增强锻炼,形成良好的体格,增强个性素养,提升心理素养。
(3) 重视毕业教育,提高就业质量
毕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值得高度重视。高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服务学生,培养人才” 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深入班级和宿舍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动态,打造就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等,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其就业信心。发挥就业实习基地的优势,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和沟通,更好地改进就业教育工作,提高就业质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创业、升学指导,帮助大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就业渠道。同时,根据毕业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好安全稳定工作教育等。
要做到全方位育人,需要各方面力量以及多个领域的配合。
(1) 开放办学,引进资源,夯实基础
学校应实现全方位育人,应当有着国际意识,坚定开放办学观念,使用各种资源,并且相衔接达到育人目的。首先,应增强学校和家庭的关联。学校应维持和家长的互动沟通,构建沟通制度,使交流更加便利,使用各种措施对他们开展思政教育,争取获得更好的成效,应广泛聆听家长提出的意见,增强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的能力。其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组织学生进社区参观、引进地方特色进校园或鼓励学生进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再次,应不断增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作,构建产教研学深度融合新形式。最后,利用毕业生的力量,以老带新,邀请成功或知名校友回校现身说法,讲述其成长经历与奋斗历程,激发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和自豪感,鼓励大学生向优秀毕业生学习,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2) 深化改革,注重课堂,突出重点
课堂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深化课程改革,采取有效方式,借鉴上海经验,高校可以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全面推进从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 的改革,主动挖掘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思政要素,致力于发挥出其中的思政教育作用,使得思政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等更好地使用专业课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我国习近平指出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种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的相关要求,将立德树人当做关键内容,全面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力争所有课堂都具有育人功能。
(3) 创新渠道,拓展阵地,优化载体
高校开展“三全育人” 工作除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社会实践等载体外,我们还要特别重视媒体的育人作用,利用信息化平台,落实“融媒体+三全育人” 的思政教育观念,建立协同育人制度。要善于发现和利用网络新媒介,如互联网、微博、微信、博客、抖音等平台,拓展“三全育人” 阵地。学校应注重网络阵地发展与网络推广思想工作,建立人才团队,提高网络识别水平,使网络内容主体更加多元化,加强网络安全认知,提高用网治网素质,最大化使用互联网平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通过专栏、公众号、微课程等形式,注重运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
要从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队伍保障四个方面精准发力,形成协同效应。只有良好的制度保障,有利于“三全育人” 工作落到实处。
(1) 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国家“三全育人” 的要求,制定本校 “三全育人” 实施方案,强化顶层设计。其次,应构建学校“三全育人” 领导小组工作机制,由校党委书记与校长作为组长,确定不同机构“三全育人” 的工作责任,建立党委统一带领,院系具体负责、党政群齐抓共管的局面。最后,构建 “班主任-辅导员-学业导师” 三位一体管理机制,支持专业老师参加班主任活动,和辅导员有着优势互补作用。
(2) 建立监控督查制度
“三全育人” 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制度,涉及人员复杂、领域广泛,为保障三全育人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对其进行实时监测。一方面,这个监控制度的建立,可以如实的反映日常管理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反馈,可以控制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有了监控督查制度,可以充分发挥 “三全育人” 各级资源的育人合力,保障“三全育人” 落到实处。
(3) 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制度建设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一切动力来源于自身,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就。但人都有惰性,很多事情无法坚持,如果形成制度,将有效地保障育人效果。构建较为完善的自我管理机制,能够推动学生实现自身管理与制约,在平时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逐渐的自我服务,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推动自身全面发展。
(4) 制定并完善教师分类考核与奖惩制度
教师在三全育人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制定并完善教师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加强教师政治素养培养和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逐步完善考核和激励方式,将老师参加思政活动与其薪酬福利、职称评估、职位晋升、评奖评优相结合。建立对应的评估制度、培训与奖惩体系,选用表现优异的教职工出任班主任于学业导师,有助于 “三全育人”工作的稳步推进。利用奖惩体系,提高老师通过融入“三全育人” 体系的热情和能动性。
队伍建设是高校建立 “三全育人” 长效机制的组织保障。第一,建立一支三全育人队伍,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第二,加强队伍的培养与管理。队伍建设好后应当采取有效方式,鼓励教职工自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学校应合理使用积极体系,利用培训、奖励等模式,提高队伍 “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的认知与水平,提高对于思政教育活动的热情与能动性,只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做后盾,才能更好地保障三全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落实三全育人工作育人体系,同样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高校要合理分配资源,让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其发挥最大功效。同时,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设立“三全育人” 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只能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对三全育人体系提供坚强物质保障。设立专门预算科目,设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和课改课题,支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合工作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 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