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子清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新时代、新挑战,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海南儋州市一线扶贫工作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 “四个伟大”、“四个意识”、“四个自信” 中寻找新的方位,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剖析儋州市在精准扶贫领域中客观存在的不足,对症下药,保质保量的完成扶贫攻坚重大历史任务,为海南省其他兄弟市县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经济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海南省取得的成就是我国所取得历史性转变、历史性成就的历史缩影。[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站在这新的历史方位下,海南省儋州市扶贫干部要拿出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气魄,迎接这一新的时代考验并抓住时代机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新时代的浪潮下,扶贫攻坚这一重大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影响到社会治安、社会经济、国家政治的稳定以及党和国家下一步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精准扶贫正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面对新挑战与新要求时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和国家在扶贫工作中的精髓与亮点,我国扶贫方式开始实现从 “大水漫灌” 向 “精确滴灌” 转变,从 “输血式扶贫” 向 “造血式扶贫” 转变,原有的扶贫工作模式不足以应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需要修补和完善,创新机制,开发新的路径,扶贫工作在于精准度,要瞄准贫困居民,政策与资金的投放应该发放到具体贫困群众的身上,实施情况,用得怎么样等一些问题,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上。[2]海南省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既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又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新时代,海南省要率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就要创新思维、凝心聚力、突出特色、增创优势、努力成为新时代扶贫攻坚胜利仗的新标杆。儋州市位于海南省西北部,既是海南省第三个直辖市,也是海南省第三大人口聚集地,市内人口基数大、自然村数量多、城镇化率较低,而且农村人口以单一的经济作物(橡胶)为主,是海南省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儋州市广大干部要再接再厉,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实施精准扶贫,保质保量的完成扶贫工作,向海南省广大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潮流下,儋州市脱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精准扶贫对未来农村减贫意义重大,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需要理解精准扶贫的难点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目前在精准扶贫方面的困难主要体现在精准识别、精准扶持和与之相关的精准考核等方面。[3]通过对儋州市扶贫工作的调查研究,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3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也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试验区的重要思想。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建设美好新海南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让贫困人口充分共享海南改革开放新成果,确保到2020 年全市贫困村和贫困群众与全省各兄弟市县一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打好基础。
理论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科学的理论可以使工作坚持正确的方向,降低走弯路的可能性,考虑到有关海南省儋州市扶贫工作实践的理论研究案例不多,所以需要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为儋州市扶贫工作提供发展建议。本文以儋州市精准扶贫工作为重点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得扶贫工作顺利进行。这样做的意义在于,首先,加快儋州市扶贫工作的进度,为儋州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为省内其他兄弟市县提供可行性的案例。其次,提高人民对政府的满意程度,有助于政府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在全省内形成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对加快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南省儋州市扶贫工作自开展以来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贫困户数量不断减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扶贫工作已经进入 “深水区”,在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任重而道远。在扶贫路上,如何保证一个不落的贫困群众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是摆在儋州市每一位扶贫干部面前的难题。根据对市扶贫办领导和奋斗在一线的扶贫干部进行访谈和调查,分析当前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扶贫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调查过程发现,儋州市内交通相较于省内其他市县是欠发达的。首先,海南西线高速并没有与儋州市政府所在地那大镇相接,市内国道、省道、乡道公路通行条件欠佳,缺乏有效的养护。其次,原有公路基数小、新建公路数量少且存在一定数量的沙石乡道。最后,各类资本对儋州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兴趣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儋州市所拥有的交通条件及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显然,此类状况已成为制约该市扶贫工作的“瓶颈” 之一。
农业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坚实基础,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无大型工业的儋州市而言,发展农业是消除贫困人口的基础性工程。首先,在此次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儋州市内存在大量种植单一经济林的情况,由于近年来橡胶市场价格持续低迷、东南亚等国低价高质的橡胶进入国内市场,致使许多种植橡胶的胶农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其次,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农作物每年都会受到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加上市内地形以丘陵为主,农作物种植面积小且分散,无法使用现代化的机械和药物进行管理和防治。最后,市内农产品没有形成独立的品牌,缺少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还处于低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中。
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贫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 自实施扶贫计划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锐减,但反贫困任务仍相当艰巨。一方面是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初步脱贫人口返贫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又产生了城市新增贫困人口。[4]通过对儋州市脱贫攻坚的调查,可以得知导致贫困的首要因素是部分贫困户身体或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文化水平低和自身的脱贫能力较差。其次,个别贫困户上进心不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感兴趣、性格怪僻、心理扭曲、懒散懈怠思想严重以及沉迷于实时彩、七星彩和牌九赌博等不良习惯,存在着 “今朝有酒今朝醉” 等思想,不上进、不工作、没有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整日盼望着政府的救济款。
同时,在扶贫工作领导干部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一是,部分扶贫领导干部群体组成人员很少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一定比例的扶贫干部属于外聘或通过合约等形式招入。这就会使得一部分扶贫干部积极性不高,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等思想。二是,扶贫工作量大,时间长,待遇低,大部分扶贫干部主要是 “兼职”。其中,部分教师、医生等公职人员也抽调到扶贫一线中,以至于对扶贫工作热情受到影响。三是,一部分扶贫干部对国家、省里的相关政策的理解和解读不到位、理论功底不扎实、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不强,这就导致了在扶贫工作的实践中会产生与扶贫指导思想不相符合的情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要想提升儋州市扶贫工作质量,需要在以下三大层面下功夫。
以完善儋州市交通基础设施为契机,加快贫困地区 “五网” 建设。一是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实施农村路路通工程,对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相对集中的村际道路、市县道路等优先完善交通条件,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二是加快农村饮水网建设,加快建设农村饮用水工程,扩大和提高松涛水库、光村水厂等供水规模和供水能力,加强对饮用水质量的监管,解决周边农村水质不好、水量不足等问题。三是加快农村地区通信工程网络建设,提高宽带网络对贫困地区的覆盖率,提高通信网络速度,降低通信网络费用。四是加快农村电力网络建设,保障贫困地区用电质量和安全程度。五是加快农村农业水利工程网络建设,实施珠碧江水库、松涛水库等水源工程,解决好儋州市内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比较多的农田灌溉难问题。
做好精准扶贫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有针对性的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依托科技革新实施行业扶贫。[4]将特色高效产业纳入儋州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流通等方面支持贫困户、贫困村发展种养产业,使其增收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发展具有儋州特色的种植业,提升高效作物种植面积,每年扶持贫困户种植火龙果、芒果、菠萝等热带水果。二是发展特色高效畜牧业,扩大雅星鸡、中和猪等禽产品生产。三是加大对海头红鱼、洛基粽子、红岭木瓜、茶山黄皮、西培蜜柚、木棠香芋、儋州咸海鸭蛋等七大农产品特色品牌推广力度,做大做强品牌效应,打造儋州特色品牌,实现农民增收。四是发展具有儋州特色高效水产品养殖和加工产业,加大对海虾、螃蟹、海鱼、鱿鱼等水产品养殖规模。五是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优先考虑培养儋州市贫困人口对物质生活资料获取的能力以及进一步缓解其就业压力,增加产业链和价值链收益。做到农户“自力更生” 与 “政府支持” 并重。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式扶贫,特别是要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开发式扶贫中的作用。[6]
加大扶贫工作宣传力度,采用各种活动形式进行宣传,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潜移默化的使相关政策理念内化于贫困群众心,外化于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扶贫先扶志,要从思想入手,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倡导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其参与到扶贫开发中,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到基层参与扶贫工作,鼓励个人捐赠扶贫。适当提高扶贫干部队伍成员的相关理论素质,注重培养干部的政策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现实中发生的问题,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创造性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扶贫工作绩效与工资相挂钩,进行量化考核,让那些脚踏实地,一心一意为困难群众服务的扶贫干部享受到与工作量相匹配的报酬,保证其积极性。严格把关扶贫干部的录用,适当提高队伍的学历水平。继续采取高压态势对扶贫干部中存在的腐败问题进行严格处理,保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为扶贫干部减 “负担”,使其能更好的完成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