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实
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策略研究
陈秋实
[集美大学]
文章通过对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高校共青团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组织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实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质量提升的目标。
高校共青团;创新创业;质量提升
随着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号召及近年来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成效已经逐渐成为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此形势下,国内各高校积极响应,大学生作为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执行实施的主力军,也热情高涨,纷纷踊跃参与,共同促进了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由青年学生组成,在大学生发展成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高校共青团应发挥主体作用与自身优势,探索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有效方法,进而实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
笔者通过对本校600名大学生随机问卷调查发现,约有60%的受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比较感兴趣,其余40%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理念了解很少或不感兴趣。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大学生中,只有25%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比较明确的想法,有3/4的学生表示很迷茫,没有确定的想法。调查对象中仅有18%的同学认为当前创业形势发展前景良好,余下的82%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创业形势很严峻。同学们普遍表示当前创新创业风险过大,不会轻易付诸行动。该项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不是很强。
同时开展的另一项调查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对于国家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有5%的同学表示比较关注,60%的大学生表示关注较少,余下的35%的大学生表示从未有关心;有42%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在校期间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开拓了自己的视野,显著提升了自己的知识与能力,3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此方面能力变化不明显;而对于学校团委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有29%的同学表示比较关注,参加过或今后有意参加,约71%的同学表示自己不是很关心此类活动。可以看出,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达到创新创业的目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亟需加强。
对于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七成以上的同学认为可以帮助到自己,另外30%的大学生认为本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自己益处不大,有待进一步加强。63%受调查同学表示,自身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往往局限于通过向学校、父母、老师、网络求助等方式来解决,效果不是很理想,同时进一步提出希望学校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开讲座传授经验、去创业基地考察实习、配备专业指导老师等多样化的需求。可见本校需要给有意创新创业的同学更完善、更全面的帮助,不断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整理总结,可以发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常见问题如下:
第一,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社会企业对用人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加大了高校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的难度。在此形势下,国内长期施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大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当中易养成简单、直接的思考方式习惯,对理论知识片面机械式地全盘接收,思考和处理问题时也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与提升,反过来制约着高校就业等工作。因此,想要缓解当今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必须把激发、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第二,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引领作用发挥不足。服务青年大学生创业就业是高校共青团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共青团定位较为模糊,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发挥不足,不能充分整合学校组织体系优势,导致各学院、各部门有效资源利用率低。其次,高校共青团营造的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没有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载体对校园文化及创业实践活动进行宣传,导致学生对 “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型国赛活动了解不足,参与率低,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文化氛围的形成。
第三,社会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认识和支持力度不够。当今社会对高校大学生优秀与否的判断普遍以应试教育中的成绩作为依据,这严重阻碍了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更制约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现问题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社会、企业对高校优秀学生的评价机制必须有所改变。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理论上的教育,亦需要物力和财力上的充分支持,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经费与物资主要来源于高校自身,易造成没有足够创新创业场地、设施不足和环境简陋等问题。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很大程度阻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1]。
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是高校共青团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而共青团本身是学生的群团组织,对高校大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活动号召力。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巩固引领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丰富创新创业校园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人人皆可创业的浓厚文化思想氛围。
第一,利用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工具作为宣传以及消息获取载体,通过微信、微博、抖音、自媒体公众号等方式让大学生可以便捷获取活动信息,对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和校园活动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留言等功能搭建方便高效的交流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
第二,加强各学院与机关部门间的合作,整合校内各类可利用资源,形成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高水平人才为目标,充分挖掘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学术科技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在比赛中力争多出高水平成果。同时组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指导水平,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保障,逐渐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对象转向全体大学生,让比学赶超的创新创业意识在大学生中蔚然成风。
第三,高校共青团组织要鼓励学生不局限于自身所学专业,能力之余,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引领大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学生所在年级的角度,刚步入大学阶段借助创新创业课程、参加社团活动、讲座等方式,开拓低年级学生的创新视野,使其初步了解相关知识;大二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际锻炼和各类比赛活动使其创业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大三阶段充分利用与企业对接的实习机会,提高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大四阶段作为准毕业生,进一步巩固其步入社会所需的创业就业思想,提升其在毕业生大军中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从大学新生到毕业生的全程覆盖[2]。
第四,加强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铺平道路。高校共青团要和本地高新科技园、优秀企业加强联系,组织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实践锻炼,促进理论、教育和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创业成果向市场流通的转化提供沟通桥梁,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期良好互利的合作关系,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在为大学生实现个人创新创业目标提供孵化平台的同时,逐渐形成大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帮助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人生规划的需要,同时是高校共青团满足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在校党委和上级团委的引领和指导下,不断强化其桥梁纽带作用,建立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顶层设计。
第一,大学生就业创业是高校得以长远发展的基石,高校应把培养积极进取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学校办学宗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在重中之重。高校团委应结合本校特色和优势学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有效提高大学生社会活动参与率,从而达到拓展创业思维,巩固创新思想的目的,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同时,充分利用本校科研教学、社会校友企业等资源,建设从“创新创业理论”到“创新创业实践”再到“创新创业应用”的完整培育链条,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
第二,高校共青团要利用好自己独特的体系优势。高校共青团组织由校团委、院团委、班级团支部等组成,组织结构清晰,覆盖面广,可以第一时间掌握不同学生群体在不同时间的需求情况。高校应以团组织为基础,定制符合不同阶段大学生需求的创新创业管理培养方案及鼓励机制。辅导员作为服务大学生的一线工作者,在大学生中拥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威慑力,很容易掌握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动态。高校团组织应以辅导员群体作为工作开展的载体,协调学校、学院、班级间团学的工作,牢固学生创新创业专业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与就业观,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扎实的支撑条件。
作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主体,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从自身职能出发,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工作。
第一,丰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没有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再好的创意也无法转化为成果。高校共青团可以通过向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平台、政策激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方式,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积累实操经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能力。
第二,加强经验交流。高校共青团可以通过新媒体推广、论坛沙龙、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为广大学生提供想法分享和经验交流平台,将优秀的创意推出去,将成熟的经验引进来,提高沟通效率,促进良好的大学创新创业氛围的养成。同时可以充分掌握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不足,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高效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第三,构建高水平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想要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必须构建一支责任心强、专业素养高、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断更新拓宽经验领域,改革教学方法,从不同方面指导创新创业活动,既要发挥专业教师的学术专长,又要借鉴企业教师的丰富经验[3],共同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第四,大力宣传、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等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大赛的磨砺,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高校共青团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探索研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牢固大学生创业意识、锻炼大学生创业能力为导向,完善有效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径方法以及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的方案策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
[1]韩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21-123.
[2]李江.“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共青团构建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9(10):106-110.
[3]刘带.新常态下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的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6(3):97-100.
(责任编辑: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