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波,付跃安
(1.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405;2. 广州图书馆 研究发展部,广东 广州 510405)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15)规定:“高校图书馆应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发挥资源和专业服务的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48条也规定:“国家支持公共图书馆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联合服务。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因此,以公共财政支撑的高校图书馆在履行好服务本校师生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富余”资源向社会读者提供服务。然而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模式一直停留在探索阶段。2011年,国内“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制度与法律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649所高校图书馆中,仅有276所不同程度地向社会用户提供服务,占比为16.74%[1]。杨文建于2015年对重庆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调查表明,仅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图书馆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对外开放[2]。陈雯于2016年对南京地区25所公办本科院校图书馆的调查显示,尽管所有图书馆均提供了对外服务,但将图书馆基本服务——图书借阅开放给社会读者的仅有8所,占比32%[3]。
造成国内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高校图书馆对向社会开放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理念层面,缺乏向具体制度和措施的转化。如何在不影响高校师生对图书馆资源使用的情况下为社会读者服务,同时又不会对公共图书馆服务造成干扰,需要高校图书馆认真考虑。在国外,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具体的服务制度,对社会读者进行详细划分,如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将校外读者划分为10类,分别提供不同的服务。但国外高校图书馆多是从读者角度所做的划分,对于资源的划分虽有涉及却缺乏系统性。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一项核心要素,如果在制定服务策略时不考虑资源的使用情况,就可能造成高校师生与社会读者在使用上的冲突。本文依据高校师生对资源的使用和社会读者的特点,分别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和社会读者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就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利用率提出对策。
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除文献资源外,还包括空间资源、设备资源、管理资源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关键是避免本校师生与社会读者在资源使用上的冲突。
以是否易于引起高校师生与社会读者的使用冲突为依据,本文将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划分为两类:一类称为排他性资源,指当资源被一名读者使用时,其他读者不能再用,如纸质图书、电脑、座位等;另一类称为非排他性资源,指当资源被一名读者使用时,其他读者也可以利用,如电子书、数字期刊等。排他性资源主要指具有实体形态的资源,使用者在使用期间拥有暂时的独占权,只有当使用期结束,独占终止后,才可以分配给其他读者。排他性资源容易引起使用冲突,在提供服务时需要协调好高校师生与社会读者的利用。依据使用情况,排他性资源又可以划分为饱和资源与非饱和资源两类,前者指资源的供应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供应量小于需求量,后者则相反,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本文把供应量小于高校师生需求的排他性资源称为饱和排他性资源,而将供应量大于高校师生需求的排他性资源称为非饱和排他性资源。由于饱和排他性资源对本校师生供不应求,因此应严格控制社会读者使用,而对于非饱和排他资源,可以将供应量扣除本校师生需求后的结余提供给社会读者。非排他性资源主要指各种虚拟资源,以数字资源为主,特点是支持并发使用,同一资源可由多名读者同时访问,彼此不发生冲突,对此类资源可在确保安全和符合法律要求的情况下尽量提供给社会读者使用。
排他性资源与非排他性资源存在着彼此交叉甚至互相转化的可能。例如,虽然电子图书可以被多名读者同时使用,属于非排他性资源,但是当访问者过多,超出服务器负载时,电子图书的使用也会受到影响,但这不是由电子图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而是受制于硬件的服务能力。尽管理论上讲,电子资源可以实现并发使用,但一些出版商和数据商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对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采用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RM),使电子资源也具有了“复本”特点,图书馆需要按“册”购买,一名读者在使用一“册”电子图书期间,系统会阻止其他读者使用该“册”图书。因此,对具有“复本”设置的电子图书的管理可参考排他性资源的管理。
除馆内资源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引入馆外资源。馆外资源包括校内馆外资源与校外资源(社会资源)两类。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本校专业和人才优势,为社会读者提供服务,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本校优势资源的社会价值,促进教学、科研和社会需求接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能力,使社会用户获得优质和专业的资源和服务。高校图书馆还应积极向社会争取,以获得校外资源支持。在美国,许多地方政府都向高校图书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促进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2015年,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向广州市教育局申请“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项目,获得资助100多万元,以此为起点,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开始扩大对社会读者的服务。由于使用的是非图书馆资源,在资源提供者的授权范围内,在不过多占用高校图书馆管理资源的情况下,应尽量将这些资源向民众开放。
与高校师生相对单一不同,社会读者的情况比较复杂,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社会读者时需要处理好与本地公共图书馆的关系,并找准服务定位。
虽然高校图书馆在向本校师生提供服务时要尽量满足师生多方面的需要,但对社会读者的“全覆盖”并不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责,高校图书馆只能基于自身优势为社会读者服务,即只有当读者在公共图书馆中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高校图书馆有能力为用户解决问题时,高校图书馆才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国外一些高校图书馆要求读者在利用高校图书馆前声明所需资料无法在所在机构图书馆及当地公共图书馆中获得,有些高校图书馆甚至要见到公共图书馆出具的不能服务证明。例如,哈佛大学图书馆虽然给访问学者提供了免费办理阅览证的权限,但除高校教职人员外,其他人员均需提供某种证明:研究人员要签署声明,表明所需资料在原机构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无法获得;学生要由老师或学校图书馆员出具介绍信,其中包括请求哈佛大学图书馆提供的文献[4]。
本文依据用户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将用户需求划分为以科研、工作和学习等为目的专业需求与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大众需求,一般来讲,高校图书馆宜将服务重点放在公共图书馆满足不了的专业需求上。由于要兼顾多种服务对象,公共图书馆很难像高校图书馆那样建立起全方位的文献保障体系,例如在数据库上,高校图书馆可以围绕本校专业购置大量专业数据库,但公共图书馆一般只能保障若干个综合数据库。因此,公共图书馆虽然能为专业人员提供服务,但很难满足专业人员的所有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在完成为本校师生服务后理应承担起服务部分社会专业人员的职责。理论上讲,公共图书馆应该满足民众的普通阅读需求,但考虑到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不足,如因资源或布点等原因导致部分民众的基本阅读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当高校图书馆中拥有公共图书馆中没有的资源时,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在能力许可范围内代为解决民众的这部分需求。
专业需求与大众需求的区分带有主观性,如何将专业需求从普通需求中分离出来并提供服务,就成为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一大难点。对此,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采取了多种措施。一个常见做法是实施收费制,其假设是专业需求属于刚需,专业人员愿意为查阅资料支付费用。另一种措施是审核制,即只有那些被图书馆员认定为专业需求的读者才能接受高校图书馆服务,如上述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做法。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在网站上宣布,欢迎社会各界为“研究目的”利用图书馆,为此读者须首先前往柜台声明自己的需要,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提供访客身份,但一位读者每年只能利用图书馆7次,如果读者要长期利用图书馆,还要再提交一份书面申请,说明研究目的,审核通过后获得长期使用权[5]。第三种措施是列举制,即列举若干个对专业文献有较强需求的行业或单位并为其提供服务。国外高校图书馆大多将其他高校的师生列入服务范围,例如,密歇根地区的高校教师与密歇根地区三个研究性图书馆(均为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生能获得密歇根州立大学图书馆提供的免费借阅权。
介于高校师生和社会读者之间还有一类群体,这类群体属于社会读者的范畴,但与一般社会读者不同,这类群体与高校或高校图书馆存在着某种联系,本文将其称为高校图书馆的扩展服务对象,如本校毕业生、与学校有合作项目的非本校人员、与本校或本校图书馆建立了合作关系的机构的人员或服务对象、本校教职工的家属等。高校图书馆对扩展对象的服务应介于高校师生与普通社会读者之间,它是高校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延伸,也是高校图书馆通过合作与共享为本校师生争取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目前,将毕业生(即“校友”)纳入高校图书馆服务范围是国内外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做法[6]。除毕业生外,在欧美等国,许多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还通过建立服务联盟的方式,彼此将对方的服务对象纳入服务范围。例如,美国西部一些大学图书馆成立了大西部图书馆联盟,联盟成员彼此向对方的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美国常春藤高校图书馆间也建立了“直接外借”(BorrowDirect)合作项目,彼此向对方读者提供免费服务。国内南京地区图书馆也成立了类似的服务协作组织,如南京高校(辽江地区)图书馆联合体、南京城东高校联合体、南京仙林高校联合体等,联合体图书馆通过办理通用借书证、互相开放资源等进行服务合作。
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本校资源使用特点和社会读者需求,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升图书馆资源的社会利用率,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与公共图书馆不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某些资源在一个时期内供不应求,但在另一时期又可能利用不足,即同一资源存在饱和与非饱和转换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图书馆服务的这一特点,采取错峰服务,在某一资源处于利用低谷期酌情扩大社会读者的服务面,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而在利用峰值期则收缩乃至取消对社会读者的服务,以减少高校师生与社会读者在使用上的冲突。例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扩大对社会开放,但在期末考试、考研等阶段则宜对基本服务的社会开放予以限制。中山大学图书馆在寒、暑假期间安排专人值班,确保图书馆一至五白天开放,方便了留校学生、本校师生和社会读者的使用。
为了给社会读者提供数字资源服务,一些高校图书馆将本校的电脑机位开放给社会读者,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读者提供机位的能力毕竟有限。由于数字资源商大多对高校局域网内的使用不做过多限制(恶意下载等行为除外),高校图书馆可允许社会读者自带设备在校内使用,即BYOD型服务(Bring Your Own Device),系统判断用户是否处于局域网并决定是否提供服务,如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就允许读者在图书馆内免费使用图书馆无线网络并获取数据库资源。BYOD型服务不仅可以减少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电脑机位的占用,也可以扩大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因为局域网的范围往往延伸到整个校园,社会读者可以在校园内的任何位置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
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根据本校专业和地域优势,建立了特藏资源,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钱学森图书馆、延安大学图书馆的延安时期党中央机关报、剑桥大学图书馆的牛顿与达尔文手稿等。由于读者很难在其他图书馆全面获得这些资料,因此高校图书馆负有为社会读者提供特藏资源的职责,如哈佛大学图书馆在网站中说的:“我们的许多图书馆都收藏了读者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珍稀和独特资源,这些特藏面向所有研究人员开放,而不考虑其机构加盟关系”[4]。特藏资源的专业性强,因其属于小众资源而在仅对本校师生开放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充分利用,是排他性资源中的非饱和资源,具有服务社会读者的空间。因此,高校图书馆在确保资源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将特藏资源向社会开放。
当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有缺口,服务覆盖不足时,高校图书馆可借助资源优势,在不影响本校师生利用的情况下,以在馆外设点、援助社区图书室等方式开展馆外服务。馆外服务通过引入馆外资源(如空间资源、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等),减少对本校资源的占用,为市民提供就近服务,将社会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需要在馆外分流,有利于减轻高校图书馆的对外服务压力。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除了向市民开放本校图书馆资源外,还在校外公共图书馆布点薄弱的地方援建图书室或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人力资源上,社区图书室的管理和开放由原图书室管理人员负责,24小时自助图书馆属无人值守图书馆,基本不占用学院图书馆的管理资源。在文献资源上,馆外服务点的资源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用高校图书馆对外服务专项经费购置的文献,二是学院图书馆的过刊和下架资源,也基本不占用学院图书馆的基础藏书。
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托本校专业和资源优势开展增值服务,如专题信息开发、信息咨询、翻译服务、科技查新、情报分析等。借助专业增值服务,图书馆可将校内、校外资源引入馆内,建立起联系和沟通校内和校外的平台,增进高校教师对企业需要和产业需求的了解,把握学校教学与科研重点和方向[7]。广州大学图书馆面向社会专业人员开展了查新服务,江汉大学图书馆则选派有专业背景的硕士、博士等学科馆员为东风设计院、神龙汽车等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定点服务[8]。重庆大学图书馆牵头,多家研究机构联合承担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项目“重庆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体系”,并成立重庆数字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重庆市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提供信息服务[9]。这些服务扩大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面,也使社会读者获得了高水平的专业服务。
举办文化活动是高校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的重要途径,如论坛、讲座、展览、文化沙龙、读书会等。文化活动大多具有开放性,活动涉及的资源排他性弱,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的参与不仅不影响本校师生参与,而且可以与师生形成互动,增强活动效果。哈佛大学图书馆就将相当一部分社会活动和展览向公众开放,在网站的活动通告旁注明该活动是否向公众开放。高校图书馆既可以将校内活动向社会开放,也可以引入馆外资源,在校外举办活动,加强与社会公众互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多次举办“华夏复兴、衣礼偕行”汉服文化推广活动,该活动首先在校内举办,之后走出校门,与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多次向社会公众展示汉服和中华文华魅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社会读者的过程中要做好服务定位,加强与公共图书馆的合作,结合自身资源和人才优势,形成与公共图书馆的差异服务格局。由于各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不一,高校用户需求和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建设和服务情况各有不同,高校图书馆要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的开放策略,并根据实施情况不断调整。高校图书馆可以先小范围“试运行”开放[10],掌握社会读者特点,测试图书馆服务压力,逐步探索社会读者管理方式。高校图书馆还要确保服务政策的公开,将各种政策通过网站、微信等方式告知读者,满足读者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