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芳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商贸系,广东 广州510081)
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1]。共享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驱动、经济驱动和技术驱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对共享经济展开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研究领域逐步拓展。但从整体上看,共享经济研究在学科知识结构上尚未形成系统清晰的体系结构[3],缺乏系统梳理。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结合商业实践发展,从多维视角对共享经济的理论演进脉络、研究主题进行梳理,以使共享经济研究更加清晰化。
共享实践活动自古存在,历史源远流长。但共享经济作为新的理论研究热点,却是在互联网兴起之后逐渐发展和形成的。结合实践发展状况与学术特点来看,共享经济理论演进脉络从时间维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分享与协作是人类经济社会最普遍的行为,从原始社会的食物共享,到出现社会分工及产品剩余之后以物易物、礼物馈赠,传统共享与协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互联网尤其是web2.0兴起,促进许多新型的分享方式,如Napster上的数字音乐分享、维基百科上的知识分享,这些基于互联网的分享成为共享经济的雏形。但是以上共享活动或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或不涉及经济补偿,难以形成一种规模化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尚处于萌芽阶段。理论研究上,1978年Felson等首次提出“协作消费”概念,描述联合活动过程中消费经济产品或服务的行为,如与朋友喝啤酒、家庭共用洗衣机[4],通常被认为是共享经济的概念雏形。Benkler 以开源软件为例,提出“共同对等生产方式 ”概念,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合作的社会经济生产模式[5]。Giesler将互联网上的音乐下载描述为基于礼物交易的社会互济系统[6]。在此阶段,共享经济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概念、学术研究比较零散,与其相关的理论有礼品经济理论、开源经济学、循环经济理论等。
2008年起airbnb、uber等新型数字化分享平台相继出现,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市场培育,成为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创新的标志性代表,共享经济实践进入起步阶段,引发各界广泛关注。理论研究上,2008年Lessig首次提出“共享经济”概念,指不拥有商品的情况下共享、交换和租赁资源所产生的协作消费活动[7],“网格经济”、“基于使用权的消费”、“对等经济”、“零工经济”等概念也陆续提出。在此阶段,共享经济形成了独立的概念,研究主题集中于共享经济的概念界定、发展动因、参与意愿、影响与监管等。涉及的理论有社会实践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双边市场理论、颠覆性创新理论、代理理论、消费行为理论等。研究以现象描述、历史回顾、案例分析等为主,多为定性研究,力图探索共享经济是为何发生和如何发生的,整体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
2014年之后,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扩张,迅速渗透到许多领域和细分市场,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理论研究上,学者们对共享经济展开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研究领域逐步拓展,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研究、社会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绿色与可持续科学技术等领域,呈现跨学科特征。在原来的研究基础上,学者们尝试用更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来深化共享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如制度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价值理论、社会交换和自我选择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组织理论、混沌理论和复杂性理论、博弈理论、评价理论、解释水平理论、随机效用理论、沟通隐私管理理论等。在此阶段,研究内容逐渐深化,研究方法和手段进一步丰富,研究体系初步形成,正在朝着全面化、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值得提出的是,中国有代表性的共享经济研究出现于2014年:吕福玉认为共享经济的基本理念为“使用所有权”,实质上是个人对个人交易的新型信息消费[8]。凌超以在线短租为例,探讨了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路径研究[9]。两位学者的研究,由此拉开中国共享经济理论研究的序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编辑部课题组经过统计,将“共享理念发展与共享经济模式研究”遴选为2017年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十个研究热点之一[10]。
从经济学视角,共享经济作为一个供给和需求重新匹配的经济模型,是在技术、制度和组织的组合创新推动下,交易成本最小化的产物。共享经济在交易成本上的优势体现在信息成本和执行成本两方面[11]。共享经济使用对所有参与者都开放的社会关系实现信息管理和资源配置的目的,并依靠非正式执行机制和互惠机制解决执行成本问题[12]。其中,“闲置资源利用”对应了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之斯密问题,而“使用而非拥有”则对应了政治经济学中的利益分配之李嘉图问题[13]。另外,共享经济涉及一个平台运营商和资源提供者和消费者两个客户群,并具备交叉网络外部性(鸡蛋相生、联合需求)和价格结构非中性特征,属于典型的双边市场。当前从双边市场视角对共享经济的研究集中于定价机制、声誉机制、匹配机制与搜索机制等内容[14]。
从管理学视角,共享经济的研究涉及商业模式及商业模式创新、平台运营与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等领域。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商业模式,在价值创造与资源协调上都呈现出创新性,是一种颠覆性创新。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共享经济价值主张的显著特征是使用而非拥有产品,从销售基于所有权的有形产品转变为基于使用权的商品分享,建立在时间、知识等无形物体上的价值主张也被计入共享经济。价值创造过程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边界不断模糊,与平台共同创造价值,实现三种较为重要的价值创造结果:供给扩张、成本下降和连接红利[15]。而作为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共享经济平台,通过整合闲置资源、匹配供需双方,促进双方的价值互动和协同达成交易,释放共享价值,并由此获得佣金。另外,共享经济中价值链结构的改变,对生产流通市场及消费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传统制造商、零售商都面临新的决策环境,对企业经营模式、营销模式也提出新的挑战。
共享经济中的“共享”并非基于公有制、平等、包容、非商业和利润驱动的真正社会共享,而是基于私有制商业交换和营利动机的,也就Belk所指的“伪共享”。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的视角,认为共享经济是福利体系和慈善捐赠之后的一种新形式的再分配形式,其实质是一场针对产权经济和占有型消费的负外部性所展开的改良运动。共享经济既是市场向社会靠拢的结果,也是社会向市场靠拢的结果[16]。从共享经济的动因看,对社群意识的认同和增加社会联系的渴望等社会性动机是消费者使用共享经济平台的关键动因[17]。从共享经济的演变及影响效应上看,共享经济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从原来的“关系紧密的社群”扩展到了由半匿名成员组成的更广泛的、联系松散的数字化社区[18]。共享经济特殊的组织形态,使参与者的社会关系得以强化并促使形成新型的社会关系,对信任体系、职业与阶层结构、资源流动,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进步都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对既有市场、规制结构、法律本身造成巨大冲击,其交易结构横向化、交易主体多元化、交易客体零散化等特征[19],引发产生闲置资源提供方的主体界定、平台法律性质认定、侵权责任归属、劳动关系、税收监管、竞争法则等法律问题[20]。具体涉及税法、竞争法、反垄断法、劳动法、合同法、消费者保护法、知识产权法等诸多领域。以零工经济为例,共享经济创造了一个灵活但没有工作保障、不稳定劳动阶级[21],带动灵活就业的同时也引发不容忽视的劳工问题。因为雇主和零工经济劳动者之间并不存在正式的雇佣劳动关系,在信息和议价能力不对称的背景下,后者权利得不到充分保护,往往需要应对工作不固定、收入不稳定、无法享受雇主提供的保险福利等风险。另外,用工需求不能与劳动者快速增长相匹配,劳动力供应过剩和就业不充分问题在零工经济中表现得异常明显[22]。
1.共享经济参与动机研究
用户参与共享经济的动机有节约成本、避免所有权义务等经济动机,舒适性、便利性等享乐动机,环境与生态等环保动机,互动交流、社区归属等社会动机。Guttentag 等对Airbnb 的旅行者进行调研,发现希望与房东和当地人交流是其选择Airbnb 的关键因素[23]。Edbring 等研究发现,人们参与IKEA 家具分享,保护环境是主要的参与动机[24]。但是,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经济动机和享乐动机才是人们参与共享经济的最主要目的。Bardhi F等研究发现经济动机是用户参与汽车共享平台zipcar的主要动机,并不十分考虑政治和环保因素[25],Shaheen等对旧金山港湾区carpooling用户进行调研,发现用户的主要参与动机为省钱、方便的经济动机和享乐动机,而环境友好和社区导向的社会动机排名较低[26]。Bucher 等的研究也显示,社交动机对参与分享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人们参与分享经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经济收益[27]。Hamari 利用自我决定理论,从可持续性、享受、声誉和经济效益四个维度考察人们对协作消费的态度和参与动机,发现经济效益、享受决定了用户参与协作消费的主要动机[28]。
2.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用户参与共享经济的影响因素有信任、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熟悉度等。Lamberton发现当共享的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时,消费者对共享的兴趣更大,风险也是客户参与商业共享系统的中心决定因素[29]。Möhlmann对B2C汽车共享服务car2go和C2C住宿分享市场Airbnb进行定量研究,发现用户满意度、再次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用户的自我利益,信任正向影响用户再次参与共享经济的意愿。在C2C 模式中,熟悉度能显著促使人们再次参与分享经济,但在B2C模式中,熟悉度的影响却不明显[ 30]。Ert等研究用户从积极评论的数量、可信任的房东身份及照片、已核实的公寓照片中感知到的信任越高,交易达成的可能性就越大,能接受的价格也越高[31]。Karlsson等指出金钱只是房东决定出租或不出租给特定客人的众多因素之一,房东会为家庭保护分配更高的权重,对预定申请进行风险评估。在Airbnb上,房东是否接受客户预定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住宿时间、旅行目的、旅行团队等与旅行直接相关的信息,还与客户的年龄、性别个人特征密切相关[32]。Richard等发现对于旅行者,安全问题同样非常重要,是其选择住民宿还是宾馆的关键决策因素[33]。
1.共享经济平台运营与管理
平台是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中的关键要素,故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营与管理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当前研究主要围绕业务模式、定价机制、匹配机制、信誉机制等平台内部设计与系统优化、外部竞争关系、可持续性发展展开。除了单一业务模式,平台如何从不同业务模式组合中获益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Sutherland等认为共享经济中的数字平台在创造灵活性、匹配、资源拓展利用、交易管理、信任构建以及社区促进六个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34]。Pablo 等利用fs/QSA方法,对36个案例的定性数据进行分析,从协作平台、未充分利用的资源、点对点交互、协作治理、任务驱动、替代资金、技术依赖七个维度,探讨了共享经济的五种典型业务模式以及其关键组件[35]。Piscicelli等认为平台构建可持续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于:识别重大市场阻力、建立关键用户群、制定合理的定价水平和结构、解决竞争和监管障碍以及促进用户之间的积极互动的能力[36]。Guyader 等指出成功运营移动共享业务模式组合需要具备成员社区、平台技术、用户数据、客户支持、本地管理团队和合作伙伴六个关键资源,以及利用社区资产、技术改进和用户参与三个关键功能,平台通过将以上关键资源和功能部署到相关的业务模型中,为不同客户群体开发独特商业模式,优化共享平台的整体价值主张,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37]。
2.传统企业应对策略与战略
共享经济所带来的交易模式变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绿色转型、分工细化等影响,在短期内会对传统企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但也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对提供类似服务的传统企业而言,未受监管的共享经济服务的公平性受到了质疑,使传统企业处于不利的市场竞争地位[38]。Zhang等(2018)认为现有公司可考虑投资建立或收购新平台或增加现有平台规模的闲置资源的可用性,另外需考虑当前业务流程和基于共享平台流程的一致性,以及公司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信念等,深入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反应[39]。对于制造商而言,Jiang研究了产品共享对传统制造商策略调整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共享市场的交易成本对制造商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是非单调的。其次,如果制造商可以策略性的调整产品的零售价格,当产品的边际成本较低且交易成本不高时,共享产品对于企业和消费者而言是双赢的,反之则是两败俱伤。最后,如果同时内生化制造商的价格决策和质量决策,则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都会提升,最终增加制造商的利润但减少消费者剩余[40]。Nishino等认为共享经济的兴起迫使制造商从纯粹的产品销售转向“产品即服务”业务[41]。对于零售企业而言,齐永智等认为要在资产和管理模式上“去重量化”,重构业务流程,共享客流、库存、物流,在组织设计、营销、服务等各个价值链环节实现社会化,通过众包、众创等方式调动社会资源,以实现共享经济背景下的转型[42]。
共享经济产生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共享经济在创造新业态、构建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化解过剩产能,带动就业、环境保护、促进资源共享、可持续性和社会正义显示出巨大的潜力[1],甚至可以为重大灾难后的紧急需求提供及时的解决方案[43]。但是,共享经济的社会影响也可能是不利和破坏性的[44]。Slee将共享经济描绘成一种更为严厉的资本主义形式,其特征是放松管制、富人的消费主义以及不稳定的工作形式[45]。Richardson认为共享经济表面的平等与开放,可能掩盖了新形式的不平等和所有权的两极分化[46]。Schor等研究表明,年轻、高学历、拥有资源的人群更容易从共享经济中获益,而低收入、低学历人群则被排挤在外[47]。汽车共享领域,低收入消费者在驾乘分享中获得的消费效用是不成比例的[48]。住宿共享领域,共享经济可能会通过给已经拥有房产或者汽车的人提供特权而加剧不平等[49]。
共享经济对于环境的影响难以量化,当前研究多局限于汽车分享等特定领域。部分学者认为共享经济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汽车使用方面具有环境效益[26],有助于降低过度消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也有学者认为汽车共享会通过增加汽车的易用性来提高排放[49],另外在线交易背后的货物运输也有环境成本,因此净环境效益可能很小[50]。
本文首先从纵向时间维度对共享经济的理论研究演进脉络进行梳理,共享经济理论研究经历了理论萌芽阶段、理论觉醒阶段,并已经进入理论自觉阶段。其次,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维视角对共享经济进行解构,在此基础上,从共享经济的消费者及资源提供者、平台、传统企业、政府、社会与环境等视角,总结当前共享经济研究主题,认为当前研究内容逐渐系统化,研究方法和手段进一步丰富,研究体系初步形成。
共享经济是一个演化发展中的技术经济范式,它的内涵、外延亦在深化发展,带来深刻的组织形态变化和社会影响。尽管研究越来深入,但理论研究滞后与快速发展的创新实践之间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在某些研究方向,如不同经济、社会、环境背景下的共享经济中的价值创造研究、消费者和资源提供者选择的行为研究、环境影响研究等有待进一步深化。另外,当前共享经济理论研究也存在基础理论较少与应用理论研究较多的矛盾,造成共享经济理论体系的不均衡、不完善。通过对共享经济实践发展的总体演进规律进行研究,探索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找出适用的理论与成功模式,这样才能对未来共享经济创新实践、政府政策制定、行业监管等提供有效指导,促进其顺利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