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媛,许 昕,王 佩,韦清琦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妇女教育,使其得到空前发展,妇女教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步最大、国际评价最高的领域之一[1]。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进一步突出了妇女在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2]。1995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成为我国政府制定的第一部关于妇女发展的专门规划,是我国首次制定的以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总体规划,确立了我国妇女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大力发展妇女教育,提高妇女的科学文化水平”[3]。2011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促进妇女参与社区教育”“实施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性别评估”等符合我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新型教育理念[4]。尽管如此,我国教育领域妇女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明晰教育领域妇女发展的现状、特点、困境及对策,不仅是妇女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普遍需求[5]。
本文从文献定量分析角度出发,采用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对近20年教育领域妇女发展研究文献进行分析。
为保证数据来源的全面性与权威性,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总库)为数据检索源,以“妇女”+“教育”“女性”+“教育”和“女子”+“教育”为主题或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为2000—2017年,共检索到5562篇文献,筛选出与教育领域相关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去重、整理,剔除书评和综述类文献,最终得到437篇有效文献。
图1 2000—2017年妇女教育研究文献数量
2000—2005年论文发表数量较为均衡,每年在15篇左右。2005—2006年出现快速增长且达到历史最高,由2005年的14篇猛增到2006年的42篇;2009—2010年再次增长至峰值,呈现“双峰式”演进态势。2006年论文数量的猛增与国内高校妇女学发展有关。2011年以后期刊载文量的逐年走低与政策缺失、理论滞后有关。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涉及学前及义务教育、高等级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等八大模块,但没有论述妇女教育的,出现“妇女教育被埋没,被踢出国家教育规划行列”[6]的倾向。目前我国妇女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还是来源于妇联及各种妇女学术团体,期刊发文量不多(见图1)。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利用关键词共现功能分析妇女教育研究主题[7]。分析中时间跨度设置为2000—2017年,时间切片为1,聚类词源为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生成妇女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
图2 2000—2017年妇女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2显示,“农村妇女”“性别平等”“高等教育”“成人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妇女组织”“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等构成妇女教育研究的高频词汇。通过关键词共现,将研究概括为5大主题:(1)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教育问题;(2)妇女教育地位与性别平等研究;(3)妇女高等教育研究;(4)妇女成人/职业教育研究;(5)妇女教育思想研究。年度文献数量显示,5大主题发文量之比为200∶74∶62∶56∶45。其中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教育研究最热,成为教育领域妇女发展研究的重点。妇女教育地位、高等教育、成人/职业教育、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数量大体均衡(见图3)。
图3 妇女教育研究5大主题年度文献统计
图4 “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教育问题”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该主题的研究聚焦于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教育现状、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见图4)。就现状及存在问题而言,马俊锋提出增强农村妇女的自我发展意识,营造有利于农村妇女受教育的良好环境,因地制宜开辟有利于农村妇女受教育的有效途径以解决目前农村妇女教育面临的困境[8]的建议。段茹宏指出,在终身教育背景下,主体意识觉醒有助于农村妇女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农村妇女教育必须以唤醒农村妇女的主体意识为重点,保障农村妇女教育的稳步推进,必须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9]。李静等指出,甘青藏族妇女教育和社会化发展水平不高,其制约因素主要是藏族传统社会消极女性观的普遍存在及特有禁忌和习俗的束缚,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高藏族妇女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广大藏族妇女自身的积极努力和配合[10]。对于贫困地区的妇女教育,李旭波提出以下对策:变革人的思想观念,以立法的形式切实保障贫困地区妇女接受高等教育,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11]。
该主题关键词共现频率最高的是“性别平等”“妇女社会地位”“教育公平”“女子高等教育”等(见图5)。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妇女教育地位的内涵、作用与评价方法构建;教育对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影响;男女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等问题。
图5 “妇女教育地位与性别平等”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开放教育、继续教育对于提升妇女教育地位意义重大。林顺珠认为开放教育以全球化和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的全体公民为对象,具有社会性、大众性、民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代表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为实现我国男女受教育平等提供了历史机遇[12]。佟多人指出高等教育是妇女参政、就业,进而在社会和家庭中取得平等地位的前提,是妇女自强、自立,在社会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高等教育可为妇女解放提供正确的文化选择,是真正实现妇女解放的重要途径[13]。
该主题高频词汇依次为“女大学生”“高校”“学科建设”“女性/性别教育”“女性主义”“和谐社会”“妇女参与”“发展”等(见图6)。
图6 “妇女高等教育”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妇女高等教育研究聚焦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不同国家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女性学学科建设及妇女/性别研究。我国女子高等教育长久以来面临各种困境与挑战,学者认为,“女童失学”问题、女性就业问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成为制约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14]。王云兰认为从接受高等教育的质的层面和隐性角度看,女性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正面临社会性别回归思潮的影响[15]。刘伯红等认为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仍然偏少,在学科和专业上存在着性别隔离和性别分流现象,在教学资源分配和享有上存在性别差异,在教材和教学活动中存在性别歧视,在学生组织和活动中不断复制传统角色的定型,存在着女生就业机会不公平和就业歧视现象[16]。针对以上女性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思路来应对。闫广芬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正视女性高等教育问题的隐蔽性和复杂性,洞察女性教育中的问题,形成相应的问题意识[17]。女性学学科建设方面,学者主张将社会性别纳入高等教育和学术主流,发展中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学[18],努力推进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19]。
图7显示该主题高频词汇是“女职工”“劳动妇女”“女干部”“性别教育”“妇联组织”“对策”“发展”“启示”等。
图7 “妇女成人/职业教育”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妇女成人/职业教育主要研究女职工、劳动妇女、女干部的成人教育培训问题,对现有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唐娅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妇女受教育权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教育的性别不公平问题仍然存在,现行教育政策的性别缺失、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管理滞后、传统文化对角色的刻板定型等问题依旧突出[20]。近十年来我国妇女成人教育研究逐渐向研究视角的多元化、研究领域的广泛化、研究方法的跨学科化、研究成果的丰富化方向转变[21]。
图8显示,“妇女解放”“向警予”“梁启超”“严复”“妇女运动”“陈衡哲”“蔡元培”“蔡畅”“现实意义”“吴贻芳”等构成该主题的高频词汇。妇女教育思想研究总体刊文量较少,近18年年均刊文量为3篇。
图8 “妇女教育思想”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妇女教育思想研究重点关注历史上著名女性学者及教育工作者的优秀教育思想,学习其思想精髓,为当前妇女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张玉麟通过分析探讨了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提出的妇女教育思想,肯定其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历史上产生的积极影响[22]。金一虹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分析了民国时期女子大学所面临的一系列性别议题,强调吴贻芳对金女大课程设置、学校培养目标等方面均作出了巨大贡献[23]。徐海宁指出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为社会培养人才是吴贻芳教育目标观的核心,争取女子的教育机会是其性别教育观的主题,“家庭式”教育氛围的营造是其教育管理观的特色[24]。钱焕琦则肯定了吴贻芳的教育思想对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性[25]。张艳雷等研究发现,陈衡哲的女子教育思想涉及女子教育目的、女子教育内容,同时还对当时的女子职业教育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阐述,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26]。丁俊萍等的研究表明,向警予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拓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对当下开展妇女教育,实现女性发展,汇聚广大妇女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7]。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妇女发展研究正处在攻坚时期,发展与困境并存,如何解决妇女教育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至关重要。结合以上妇女教育研究进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教育是妇女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加强妇女教育培训,普及学历及素质教育,提高妇女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意识成为主要应对策略。提高农村妇女教育水平最根本的途径是要不断提高女性自身的认识和知识水平,多渠道、全方位地向妇女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和提高妇女教育水平的重要意义。针对贫困地区妇女教育面临的困境,地方政府应当把发展成人妇女教育作为帮助妇女精神脱贫的重要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规划,出台确保女性接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生活权利的政策措施[28]。
第二,妇女教育地位与性别平等研究为第二大主题,研究表明,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是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摒弃传统性别观念、社会角色定位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突破口。
第三,妇女高等教育研究主要关注妇女/性别研究、女性学学科化建设、将性别意识渗透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等主题。作为研究妇女教育的主要学科,要发展妇女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此外,需要打破学科设置和学位授予的体制性阻碍,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本科层面的必修课,同时创新机制,培养跨学科和多学科的女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将其输送到社会和教育等领域从事性别平等事业[4]。
第四,妇女成人/职业教育研究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研究内容泛化、缺乏法律政策保护等问题。我国妇女成人教育研究更多停留在实践层面,对妇女成人教育的研究过于泛化,更多停留在表层研究,如对妇女成人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研究等方面[21]。
第五,学者对女子教育思想展开研究,其中向警予、吴贻芳、梁启超、陈衡哲等人的教育思想对当前妇女教育及发展意义深远。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妇女教育思想应结合新时代中国妇女的特点,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维护妇女权益,将中国妇女教育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