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实验小学 肖其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学校教育的最终成果也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因此老师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也需要围绕学生展开。数学是一门需要一定思维能力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内容,还需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促进自身数学思维的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结合具体的实践需要进行一定的迁移和拓展,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实践技能。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习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思维相对比较局限,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老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就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这是对于“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个体上的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三个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教学强度的训练,给他们布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这样可以达到所有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比如说,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数学思维比较活跃,学习能力比较强,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思维拓展训练类的题目,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对于最后一个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学习基础相对较弱,这个时候老师就需要加强数学基础的教学,打好数学学习基础。在数学的学习中,由于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老师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能够让不同的学生寻找到自己的定位,老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的学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中很多知识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数学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创设一些特定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这些生活情景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比如说,在学习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关于“克、千克”的知识的时候,这部分内容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学生生活中常用的是“斤、公斤”,这里的“斤”指的就是500 克,“公斤”则表示的是“1000 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创设一个有关于重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经验来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的共同提高,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和数学有关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