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英语科普类文本的“三味”

2020-03-15 06:57孙洁琳
关键词:导图科普人文

孙洁琳

摘要:科普类文本以其较强的实用性和广泛性、前沿性和新颖性、趣味性和真实性,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视野的扩展、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发挥着促进作用。教出英语科普类文本“科学味”“人文味”“童趣味”的有效策略有:从文体特征出发,教出科学味;从作者意图出发,教出人文味;从学生视角出发,教出童趣味。

关键字:科普类文本科学味人文味童趣味

科普类文本也称非虚构类文本或非故事类文本,包含了广泛的话题、题材和文本类型,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科普类文本以其较强的实用性和广泛性、前沿性和新颖性、趣味性和真实性,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视野的扩展、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发挥着促进作用。具备阅读科普类文本的能力是未来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英语科普类文本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读科普类文本的兴趣,更要注重培养他们阅读科普类文本的能力,要教出“科学味”“人文味”“童趣味”。

本文以A、B两位教师同课异构科普类文本Smart Winter Animals为例,探讨教出科普类文本“三味”的有效策略。

一、从文体特征出发,教出“科学味”

从文体的角度解读文本,就是在明确文本主题和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语篇的问题结构和特征。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的主题意义以及作者通过特定的文体形式呈现主题意义的路径。教出科普文的科学味,首先应立足科普文的文体特征,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一)抓取体裁特点,科学地呈现文本

本篇科普文选自报刊,不同于一些教师采用的绘本呈现方式,B老师直接呈现报纸,还原了文本的本来面目(见下页图1),凸显了文体特征。文本的标题Smart Winter Animals突出了文本话题,文本第一段的结尾引出了中心议题“How do animals spend the winter?”,其后四个段落分别描述了六种动物的过冬方式,以延展和支撑主题。B老师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观照细节,不仅直接又巧妙地呈现了主题和篇章结构,还让学生掌握了报刊阅读的方法,一举多得。

(二)重构阅读顺序,科学地建构意义

科普类文本虽缺乏故事情节,但主题线索明确,整个文本围绕主题的不同方面展开论述,结构较清晰。因此,教师不一定按照文本原来的段落顺序引导学生阅读,可以先引导学生对主题做出整体预测和思考,再搭建文本框架,以师生共读、学生自读等多种方式完成片段阅读。通过重构阅读顺序,学生能够更科学地建构文本意义。

比如,A老师一开始就抛出“How do animals spend the winter?”这一核心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图式,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讨论,自主归纳出“fly to a warm place”“make a change”“take a long sleep”和“store food”四种过冬方式。接着,出示图2,让学生以图文配对的方式,为文中提及的小动物“定位”过冬方式,然后再以快速浏览全文的方式进行验证。

如此,学生就会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和查找信息,以“问题—对策”的方法,确定wild geese(野雁), butterflies(蝴蝶)用的是migrate(迁徙)的方式, red foxes(红狐)和 snowshoe rabbits(雪兔)用的是molt(换毛)的方式, black bears(黑熊)用的是hibernate(冬眠)的方式, squirrels(松鼠)用的是store food(存储食物)的方式,总结出动物不同的冬眠方式,领悟大自然动物的生存智慧。当然,如果此处教师能就“红狐为什么不换色”“黑熊为什么不储存食物过冬”“野雁为什么按队形飞”等现象发出追问,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相信他们的认知会达到新的高度。

(三)注重思维引导,科学地梳理信息

探究和处理信息是读出科普文科学味的重要抓手。有时学生已经理解了文本内容,但缺乏梳理信息、厘清结构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梳理的方法,培养其自主分析的能力。

思维导图是梳理信息的好工具,能帮助学生厘清文本结构和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A老师前后三次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提取、概括、归纳和整合信息。第一次,出示图3,让学生同桌合作,根据思维导图提供的图片和关键词,说说文本中提到的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待每个学生都能大概说出动物的过冬方式时,出示下页图4,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提供的图片和关键句,整理信息,再现能够凸显黑熊过冬方式的关键词。

在学生能够通过关键词串联起句子,并能表述黑熊的过冬方式时,又出示图5,让学生仿照图4,设计能够表述松鼠过冬方式的完整思维导图。

A老师运用的三幅思维导图很注重层次性和启发性。前两幅导图,侧重对学生语言信息抓取能力的培养,先提供关键词支架,让学生照文本表述,再启发学生再现文本关键信息。第三幅导图,侧重扩大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们重组信息,在自主分析、巩固和内化的基础上建构文本知识结构。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理解文本抽象化、概括化的内容便不再有难度,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二、从作者意图出发,教出“人文味”

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教出文本的人文味,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自身的人文积淀,提升文化意识,培养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科普类文本注重事实性知识的表达,人文线索大多是隐性的,所以教师必须分析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圖,才能准确发现文本承载的人文知识,提炼人文线索,挖掘人文元素,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一)挖掘情感暗线,体验人文精神

促进隐性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前提是能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教师可以挖掘与梳理情感暗线,引导学生沿着这条线感悟其中的人文精神,实现与文本的共情。

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人文线索整体感知人文精神,在每个环节不断加深学生的人文感悟。Smart Winter Animals中,倡导学生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明线,探寻小动物过冬行为背后的智慧为暗线。同课异构的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抓住“smart”这个词,先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创设主题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smart”。接着,通过不同形式的追问,让学生在品读不同动物过冬方式的过程中领悟“smart”。最后,通过回忆复述,概括“smart”凸显的人文内涵。在明线的牵引下,教师不断复现情感暗线,使得文本隐性的人文精神逐渐显现,学生逐步“悟”出人文情感,人文教育的目的自然达成。

(二)设计创新活动,升华人文意识

人文教育重在以引导而非灌输的方式,让学生领会人文精神。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创新性阅读活动,启发学生思考人文精神,升华学生的人文意识。

A老师在学生掌握了各种动物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设计了BBC wild tales栏目组招聘小主持人和制作读书推荐卡的任务,让学生分别站在小主持人和推荐人的角度,讲述不同野生动物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创新活动中,学生借助课内习得的句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度思考和表达从动物过冬方式中学到的智慧,拓展延伸出了对青蛙、灰鼠、丹顶鹤等动物过冬方式的介绍,实现了对动物过冬智慧的再认知和对人文内涵的深度理解。这样的学习历程,立足语篇,又超越了语篇。

需要说明的是,带领学生感悟科普类文本蕴含的深层人文价值,需注意将语言学习、语言运用、情感体验、精神感悟等置于同一个“场域”内,达到随“语”潜入“课”,润“人”细无声的效果。

三、从学生视角出发,教出“童趣味”

科普类文本的客观性强而趣味性略显单薄。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英语科普文本时,尤其要尊重他们的阅读口味,从他们的视角设计阅读活动,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情境創设童趣化

童趣化的情境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阅读和思考。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主题语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Smart Winter Animals的主题是了解小动物的过冬方式,主题语境是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理解环节,A老师选用了各种动物在冬天活动的不同场景视频,带领学生直入核心词winter animals(冬天的动物),鲜活而生动,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B老师则引入与冬天活动的动物相关的图片、音频等,创设了冬天到来的主题场景,让在场的师生瞬间感受到冬天的寒冷,极具代入感。

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为后期阅读活动的推进做好铺垫。

(二)词汇学习童趣化

科普类文本往往具有词汇负荷高、词语抽象性强的特点。正确地理解词义、轻松地读懂文本是小学英语科普类文本阅读教学的难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多模态资源,采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生僻的科学词语形象化、生动化,让词汇学习童趣化。

例如,A老师出示图6、图7,让学生通过图片对比,理解grow new fur和active的意思。图片形象直观地呈现了难以言表的科学词汇,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学生理解起来轻松许多。再如,讲解松鼠过冬的片段时,store(贮藏),mushrooms(蘑菇),hide(躲),cheeks(脸颊)都是生词,逐个讲解既耗时又单调。A老师选用了一段松鼠藏坚果、蘑菇灯的视频,再现了松鼠储存食物的场景,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欣赏交流中理解,有趣又有效。

B老师的教学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引导学生理解thick(浓密)时,她用一幅拼接图(见图8)再现了红狐在四季中皮毛变氏的过程。通过对比,学生发现红狐皮毛随着气候改变而改变。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它们的皮毛也越来越厚,由此,学生便轻松理解了thick的含义,体会到动物适应自然的能力。

(三)文本再构童趣化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本进行一定的改编再构,让文本内容富有童趣化,激发学生情感的内驱力,使文本阅读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比如,在雪兔过冬的片段阅读中,B老师结合兔子的生活习性自编了一段韵律诗(见图9),让学生边说唱边表演雪兔蹦跳、等待午餐的场景;在黑熊冬眠的片段阅读中,B老师将原文本改编成儿歌(见图10),还准备了真实的树叶和稻草,让学生边说唱边表演黑熊冬眠的场景。

朗朗上口的韵律诗、儿歌激活了课堂气氛;学生通过说唱和表演,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语言输出水到渠成。

另外,补白和续编也是文本再构的好方法。比如,讲解雪兔过冬的片段中,B老师续编了黄石公园中的两只雪兔遇到老鹰的情节,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创编对话,发现改变毛色是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动物顺应自然的智慧。文本再构既包含了原文本的所有信息,又为本文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使文本更加灵动。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科普文本,图片、视频等多模态、形象化的素材对促进学生生词理解、创设真实语境很有好处,但这并不意味着看到生词就要配图片,遇到场景就要用视频。“素材联播”取代文本阅读,极易导致学生看得多却读得浅。因此,素材的使用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巧用”,真正助力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二是“适用”,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阅读理解中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科普类文本教学研究方兴未艾,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其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让学生在阅读中既能接触到丰富的自然人文知识,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习俗,又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充实阅读体验;要教出英语科普类文本的“三味”,指导学生会读,引导学生多读,启发学生爱读,为学生学习英语和体验阅读多开一扇窗,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 王蔷.非故事类英语读物教学的意义与有效途径[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8(2).

[2] 张秋会,王蔷.浅析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1).

[3] 张敏.从中外教师的同课异构看非故事类文本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9(7).

[4] 陈碧云.小学英语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2017(18).

[5] 王蔷,敖娜仁图雅.中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的途径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7(4).

猜你喜欢
导图科普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第6章 一次函数
人文社科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