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议什么,议题从哪来

2020-03-15 06:00王中连
关键词:议题探究教学

王中连

摘要:议题式教学的关键是要有高质量的议题。高质量的议题议什么、从哪来,值得思考和研究。思政教学的议题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含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校园生活等;议题来源也非常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教材提供的议题、同行编制的议题、自主开发的议题。

关键词:议题议题式教学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校园生活

思政教学的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即开展议题式教学。它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必备知识,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知识获取、实践操作、思维认知等关键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议题式教学的关键是要有高质量的议题。高质量的议题议什么、从哪来,需要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议题议什么

思政教学的议题内容非常丰富,除“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价值观不需议,其他教学内容,都可以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素材为情境设置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具体来说,思政教学的议题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一议国家大事。国家大事,即所谓“国之大者”,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安康、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国家大事往往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和长远性意义。作为青少年学生,有权利也有责任关注、参与国家大事,表达民意、贡献民智,为提高国家立法、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教学必修3《政治与法治》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内容时,我以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制定过程创设情境:“自2020年8月16日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官网和新闻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设‘十四五规划建言专栏,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网上意见征求活动;8月25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于2021年3月5日召开,届时将表决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决议》。”之后,设置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执政”的议题,让学生探究。通过探究,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遵循客观规律执好政、掌好权,坚持了科学执政;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坚持了民主执政;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责、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坚持了依法执政。

二议社会热点。社会热点大多涉及民生问题,诸如就业失业、医疗养老、教育升学、物价涨跌、社会治安、环境保护、交通拥堵等。民生问题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容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引发社会热议。青少年学生应当关注民生,并力所能及地为解决民生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如,教学必修4《哲学与文化》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内容时,恰逢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揭晓,我给学生提供了如下情境:“无锡作为江南名城,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文荟萃、风光优美,被誉为‘太湖明珠,却在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复核中落选,引发无锡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关于落选原因,网上有多种说法,诸如高架桥侧塌、小吃店爆炸,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市区道路窄、拥堵很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电动车逆行、行人闯红灯,市民素质有待提高;甚至传说是因为一位小区业主遛狗不牵绳,使测评人员受到惊吓。”据此设置了“无锡为何落选全国文明城市”的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白: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的综合性最高荣誉称号,文明城市的测评和复核是一种综合考量;无锡的落选不是某种因素造成的,更不是某一偶发事件导致的。进而,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无锡落选全国文明城市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民生问题的解决存在诸多不足,有些现象看似偶然发生,实则有其必然原因;我们应当树立科学精神,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三议校园生活。校园生活涉及学生的学习与活动、学校的历史与荣誉、学校的环境与设施、学校的老师与同学、学校的今天与未来等。校园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有关校园生活的议题,学生更愿意参与,也更有发言权。

如,教学必修4《哲学与文化》中“社会历史的本质”这一内容前,我组织学生搜集与本校校训有关的各种素材,并与其他学校校训做比较,分析异同。课堂上,以“校训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凝练,反映了该校最看重的价值追求,对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情境,设置了“如何理解校训的价值追求”的议题,让学生思考“校训确立的根据是什么”“校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等问题。对本校校训的探源,以及对不同学校校训的比较,意在帮助学生思考不同领域、区域的价值追求是怎样提出的,这些价值追求与人们价值观的形成有什么聯系,进而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作用,从而“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价值观的形成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对该议题的探究,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议题从哪来

思政教学的议题来源非常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教材提供的议题、同行编制的议题、自主开发的议题。

一是用好教材的议题。统编思想政治教材必修1、必修2、必修3和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每个单元的综合探究部分,都设置了一些议题,供学生讨论、探究。新教材设置的议题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因此,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用好新教材提供的议题。

如,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学,就可以“如何使市场机制有效”为议题,让学生分析影响市场经济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探究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是如何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的;以“微观主体如何才能有活力”为议题,让学生分析保障微观主体有活力应该具备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就如何培养诚信意识展开讨论;以“宏观调控如何有度”为议题,让学生探究如何构建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通过对上述议题的探究,学生明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构建更加完备、更加成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进而,学生会更加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是借鉴同行的议题。新课标颁布后,许多思政教师对议题式教学做出了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尝试,一些精彩的议题式教学案例或结集出版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为我们提供了范本,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如,沈雪春、顾爱勤老师编著的《议题式课堂教学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一书,“以接地气的话语体系阐释了议题式课堂教学的运行策略和操作案例,将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新方法等轉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为新教材的教学提供了可复制的教学范式和表达方法”。该书将教材必修1、必修2综合探究部分提供的议题作为“总议题”,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子议题”,其中一些议题的质量颇高,我们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如该书在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探究二: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提供的总议题“中国为什么能”的基础上,设置了“中国为什么能取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为何不会被唱衰”“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三个子议题。其中,子议题2“中国为何不会被唱衰”颇具争议和探究价值,我在教学时直接将这一议题引进课堂让学生探究。通过探究,学生逐步达成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不会被唱衰,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从而,学生发自内心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高度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是自主开发的议题。在用好统编教材提供的议题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紧扣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基于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数据、真实的经历等,自主创设情境,开发议题,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中“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中国青年漫画家‘乌合麒麟创作的一幅讽刺澳大利亚士兵暴行的政治漫画‘和平之师被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转发后,在国际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表示,赵立坚转发的是‘伪造的图片,并要求中方‘道歉;美国、英国政府力挺澳大利亚,同时还给中国贴上‘战狼外交的标签。《阿富汗时报》发表社论称,‘饱受苦难的阿富汗人民对于中国谴责在阿富汗境内的非法杀戮行径表示欢迎;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直言,澳大利亚士兵肆意滥杀军俘,在国际舞台的信誉已经完全粉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澳方应该做的是将凶手绳之以法,并向阿富汗人民道歉。她还指出,中国不是一百前的中国了,为了维护中国自身的正当合法权益、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尊严、为了维护国际的公平与正义,就做‘战狼又何妨?”在此情境下,我设置了“针对同一事件不同国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的议题,让学生探究。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对于同一事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态度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宗教、文化和历史等。其中,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已不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在发展对外关系上,中国将坚定地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和利益,也有能力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和利益。

再如,在教学必修4《哲学与文化》中“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内容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如下材料:“国家提倡过中国节。表现在:1949年12月23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被定为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又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中国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求青少年学生过好中国节,停办圣诞节等活动。”以此为情境,我设置了“我们为什么提倡过中国节”的议题,让学生探究。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春节“赞天地之化育”、中秋“报四时之恩赐”、端午“感先贤之圣德”、清明“念祖先之恩德”、重阳“孝亲人之大恩”、七夕“结恋人之良缘”,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尚和合等核心思想理念,体现了扶危济困、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体现了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等中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提倡过中国节,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以及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雪春,顾爱勤.议题式课堂教学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0.

猜你喜欢
议题探究教学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设问引导探究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