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
如果说唐朝的“灯笼广告”得益于百姓丰富的夜生活,那“酒旗广告”则与酒文化的日渐昌盛密切相关。唐朝盛产“酒鬼”,酒自然在市面上很畅销。而在宋朝,上至宫廷名贵,下至平民百姓,酿酒喝酒是常事。《韩非子》中有记载:“宋人有沽酒者……悬帜甚高。”因此一席酒帘、一面青帜,便是那时街坊一道亮丽风景线;《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段所提到的——“三碗不过岗”,便是写在酒旗上的广告语。
“王致和”臭豆腐,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清代落榜考生王致和弄巧成拙发现了臭豆腐这一人间美味,于是做起了臭豆腐的生意。偶然一次房东的提醒,使得王致和开始思考人生——“我明明是来京城赶考准备衣锦还乡的,如今怎么沉迷于豆腐生意不能自拔了?”于是,他又考了一次。在考场上,考“诗”的题目是“知味下车”。王致和灵机一动,便开始了“广告植入”。他写了一篇赞美自己臭豆腐的诗:名言臭豆腐,名实正相当。自古不钓誉,于今无伪装。扑鼻生奇臭,入口发异香。素醇饒回味,黑臭蕴芬芳。
广告这种东西虽然创意尤为重要,想法固然关键,但没点硬核的内容来支撑怎么行?这一点,古人践行的真的很到位。他们总能在给广告写文案的时候,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苏轼就曾为一种名为“馓子”的食物吟诗作赋。当“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刚一说出口,便描绘出一位美人用纤手揉面,以及炸馓子外酥里脆的场景。果然不出所料,本来没有颜值的食物,成为当时的一大“爆款”。
许多名画上也能找到“广而告之”的踪影。例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许多店铺门匾上的店名取得相当巧妙,或是含蓄的雅称,或是直接亮出了自己的字号品牌,这些也拥有着不可小觑的广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