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0-03-15 20:51杨传利殷伊博
高教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师范生能力

杨传利,殷伊博,杨 柄

(1.南宁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一、问题提出

教育科研能力,指探索教育科学新知识和新规律的能力[1]。在教育科研能力的维度的划分方面,刘进杰、于世明[2]认为教育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能力、组织科研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杨朝霞[3]认为教育科研能力应该包括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教育研究方法的把握、教育实验设计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裴娣娜[4]认为教育科研能力包括定向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动手实验能力、评价分析能力、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将其划分为提出与发现科研问题的能力、科研资料搜集与整理的能力、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调查研究的能力、科研方案设计能力、科研成果表述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等。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文件《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在科学研究方面对师范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即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提高师范教育学术水平。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特别要面向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为教育决策服务。教育科研能力是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师范生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后备军,从教师教育的基础阶段便开始重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既是贯彻落实该政策要求的体现,也是促进师范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必要之举。

基于此,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N 大学为例深入了解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现存的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提升策略,为提升师范生个人教育科研能力、学校办学质量及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提供适切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 N 大学师范生及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 724 份,其中女生 632 人,占 87.27%,男生 92 人,占12.71%;学科教学类专业424 人,占 58.56%,非学科教学类专业 300人,占 41.44%。另外,本研究共访谈 6 人,其中 4 名师范生,2 名专业课教师。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借鉴张海娜[5]、张丹[6]等人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编订《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本人性别、年级、专业类别等;第二部分为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现状,主要从提出与发现科研问题的能力、科研资料搜集与整理的能力、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调查研究的能力、科研方案设计能力、科研成果表述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6个方面展开;第三部分从教育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三)研究程序

本研究通过线上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在问卷发放前,主试向被试介绍调查注意事项,随后由被试自主填写。问卷回收之后,本研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还选取了 6 位调查对象进行深入访谈,从而与问卷调查数据相互印证,并深入探讨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师范生具备一定问题意识,但缺乏深入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有 54.01%的师范生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但是在发现问题后,仅有8.01%的师范生会选择深入探索形成论文或课题。由此可见,大多数师范生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但难以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对问题研究的意识更多停留在个人兴趣或简单讨论层面。

(二)师范生资料搜集过分依赖在线即时检索,缺乏日常文献资料的收集与积累

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搜索途径的多选题中,有 76.1%的师范生擅长直接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有 90.06%的师范生擅长通过学校图书馆途径登录相关学术期刊网站进行查询,有 83.98%的师范生会在已经找到的期刊参考文献上选取,而仅有 45.86%的师范生会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等线下方式查找资料。访谈结果进一步显示,网络搜索往往被师范生视为万能,存在即时需要即时搜索的现象,缺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进行文献收集与积累的习惯。

(三)师范生能够熟练使用两到三种研究方法,但实际应用成效较差

关于调查方法的使用调查结果显示,75.69%的师范生能熟练使用观察法,80.94%的师范生能熟练使用调查法,而选择历史法、统计法、实验研究法以及行动研究法均低于50%,其中个别方法甚至低于 20%。由此可知,多数师范生认为自己能够熟练使用观察法与调查法,对于其他方法的掌握程度有待提升。访谈结果进一步显示,调查法与观察法受选率高主要在于它们方便易操作,但是多数师范生缺乏对这些研究方法的深入理解与规范使用,从而造成应用成效较差。

(四)师范生无法独立完成研究方案,并且研究方案可行性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64.78%的师范生没有独立完成过教育科研方案,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即使在能完成研究方案的师范生群体中,对于其方案的可行性,仅有23.07%的师范生持肯定态度,而有72.65%的师范生持不确定态度。另外,仅有 30.8%的师范生认为依照其设计的科研方案,可以探究教育活动中的规律或为解决某些教育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由此可知,大部分师范生缺乏设计研究方案的经验,不具备独立设计科学、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的能力。

(五)师范生的科研成果表述能力一般,并且缺少高质量研究成果

调查结果显示,有 74.44%的师范生在撰写科研成果报告时无法熟练使用各种教育学科专业术语。有 65.6%的师范生撰写科研成果报告时不能够突出主题,66.58%的师范生认为自己撰写的科研成果报告结论不够清晰。除此之外,仅有 10.77%的师范生获得过优秀调查报告等相关荣誉,6.91%的师范生发表过一篇或一篇以上科研论文。由此可知,大多数师范生无法完全做到科研成果表述规范、清晰流畅,师范生科研成果表述能力有待提升。

(六)师范生缺乏科研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选题新颖性方面,仅有 19.89%的师范生持肯定态度。在关于“撰写的论文中有自己独特的观点”的调查中,仅有 2.76%的师范生持完全肯定的态度,另有 52.49%的师范生持不确定态度。由此可知,大部分师范生的创新意识有待提升。通过访谈进一步得知,大部分师范生认为科研创新难度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之自身知识储备不足,以至难以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四、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师范生自身因素

首先,师范生缺乏参与教育科研实践活动的经历,不利于其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在“是否会主动培养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的调查中,选择“有意识但没有行动”的师范生占比 71.82%,选择“有意识且有行动”的占比 17.4%。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师范生有主动培养自己教育科研能力的意识,但是很少有实际行动,其意识与行动并不一致,从而导致师范生缺乏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必需的实践经验。

其次,师范生对教育科研的兴趣不高,缺乏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内在动力。由访谈得知,访谈对象所在班级约有三分之二的师范生不会主动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对教育科研活动多持应付态度,并将其神秘化、无用化。

最后,毕业去向对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大多以教师为就业选择,在多数师范生的认知中,用人单位在选拔教师时多倾向于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而对教育科研能力的考查重视程度相对较弱,并且大部分师范生认为教育科研能力是研究生阶段才需具备的能力。这些认知偏差使得大部分师范生误以为教育科研能力对自身专业发展不重要,以至于忽视其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因素

首先,教师对培养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高校教师是师范生的引路者,他们对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虽然当前部分师范院校教师关注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但是为之付诸实际行动的较少,且在日常学习中对师范生的要求较低。

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利于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调查结果显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仍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讲授法虽然便于教师控制教学进程,掌握教学主动权,但如果长期单一使用讲授法将不利于师范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限制师范生教育科研思维的发散,从而抹杀师范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师范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部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有待提升,无法为师范生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提供有效指导。在调研学校中,仍有部分教师不具备博士学历,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或参与申报课题等教育科研活动,以至于教师自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缓慢,这对培养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容易产生消极影响。

(三)学校因素

首先,学校课程设置缺乏对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视。师范生的专业课主要由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知识三方面组成,这些课程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息息相关。以广西壮族自治区 N 大学某师范专业为例,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共有 37 门,其中专业知识相关课程共 35 门,而教育研究方法这类专门讲解教育研究活动的课程仅有两门,分别设置于大二下学期,大三上学期。该课程设置使得师范生虽然具有一定教育科研知识,却无法顺利利用专业知识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实践。

其次,学校对教师与师范生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调查发现,教师指导师范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时,并未受到任何相关规定的支持与奖励,并且与职位评定、工资等教师关心的奖励举措相对脱离,影响教师指导师范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激励师范生开展教育研究方面,学分激励是 N 大学鼓励师范生参与教育研究活动仅有的激励举措,但实际上,师范生可以通过其他相较于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更为简易的方式获取学分,以至于学分激励对于师范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吸引力较低。

五、提升对策与建议

(一)师范生自身方面

首先,师范生应培养自身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激发对教育科研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内发动力能带来良好的学习效率。为此,师范生应减少对教育科研活动的认知偏见,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教育科研活动的价值与魅力所在,从而激发自身的内在教育科研兴趣与动力。

其次,师范生应做好教育科研知识的积累,加强知识储备。本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师范生过分依赖即时性的网络方式搜集研究资料,而通过日常主动积累教育科研资料并以此作为知识储备的较少。对此,师范生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教育科研文献资料的习惯,每周坚持阅读,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全面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由此不断增加自身对教育科研动态的了解以及教育学科的知识储备,从而为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奠定知识基础。

最后,师范生应加强教育科研训练,主动积累教育科研经验。成功不仅需要运气和天赋,更需要努力和汗水。为此,师范生应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及知识储备,在教师或者相关领域研究者的指导下,主动尝试设计教育科研方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并尝试发表教育科研论文,由此不断积累自身教育科研经验,在有意义的教育科研活动中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

(二)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即教师应转变对传统讲授法的单一选择倾向,多使用启发式教学;给师范生充足的个人学习空间,引导师范生主动探究学习;教师应该避免教学语言过于枯燥乏味,多设置开放性问题,给师范生讨论与想象的空间,激发师范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其次,教师应加强对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与指导。教师除了传授学科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有意识加强对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积极的科研氛围,引导师范生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结合课堂学习,布置适当的课后教育科学研究任务,锻炼师范生的教育科学研究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并且通过专门讲授论文写作技巧以及亲自评阅、指导、修改科研论文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训练。

(三)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调整现有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教育科研类课程的比例,为师范生提供更多学习教育科研知识和开展教育科研实践的机会。同时,学校还应注意课程设置的连贯性与衔接性以及与师范生现有知识基础和研究能力的匹配性。在大一阶段,学校应为师范生设置了解和认识教育科研的入门课程,在大二与大三阶段设置教育科研的专项知识与实践类课程,而大四阶段则设置综合运用类型的课程,因此引导学生通过递进式的教育科研课程的学习,稳步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

其次,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科研奖励机制,激发师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对师范生,学校可设置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专门或必修学分,制定相关规定,适时检查师范生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情况,对于主动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并获得奖项或是发表高质量论文及作品的师范生给予相应学分奖励。对教师,学校可以提出一定的指导师范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任务,在教师指导师范生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后给予相应的奖金或者职称评定优先等奖励。

最后,学校可搭建诸如学术社团、交流会、活动周、主题讲座、师生教育科研成果展示与评比等教育科研平台,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为师范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更多的教育科学研究交流与讨论机会,从而营造良好科研氛围,促进师范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使其教育科研能力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师范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谈畜牧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