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珊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20 世纪60 年代初,批评家注意到,割裂文本与作家的内在联系,单纯研究作品文本或作家创作的具体情况,都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因此,批评家的研究迫切需要打破单一研究,尤其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静态的、封闭的研究格局。主张关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问题,研究动态的、连续的文学活动。接受美学因此应运而生。
接受美学,又称为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是在联邦德国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以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刚·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是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接受美学摒弃了文学“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把文学研究的重心从作者和文本转移到读者审美接受和审美经验上,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理论。他们认为:作品的意义主要来源于作品本身和读者的赋予,读者对作品意义的填充是能动的和具有决定性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激活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直观能力和体验能力,通过对作品符号的解码、解译,把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复现出来,并加以理解和体验,渗入读者自己的人格、气质和生命意识,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审美愉悦之情。
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重视读者的个性差异及其主观能动性。有鉴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亦可据此而进行创新,建立一种以学生为本、授受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高校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域差异影响了大学生性格特点。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文化素养、社会关系等客观条件差异,也造就了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而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实际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表现也大多迥异。现在的学生,对上大学的意义、入党志愿、社团活动、就业选择等的理解有所不同,故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很直观地显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有的学生外向活泼,有的学生却内向深沉;有的学生行动果断,有的学生则优柔寡断;有的学生胆大但做事不够细心,有的学生内向但做事却很认真。学生的这些表现,都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若仍以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指导教学,必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借鉴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的做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大学生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美好品质,成为国家建设的主人翁,首先得引导学生成为思想政治学习的主人翁,让不同的学生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主动攫取知识。作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新理念,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一切课堂活动的开展,都着眼于学生的主动积极投入。教师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创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真正成为思想政治课堂的主人翁,使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学生有主动求学之心,教师还要做到有教无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有上智下愚之别。但教师不能仅仅用“学习成绩”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能力高低,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标准评价学生,以阳光心态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因为,教师对学生充满信心和期待,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发展,而且这也是把学生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动力。《论语·述而》载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①孔子以此四门教三千弟子,但仅得七十二贤者,而《先进》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②孔子根据弟子的不同情况,来者不拒,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各有所成。
所以,教师要主动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机会给学生展示他们的潜力,让学生明白各有所长,并且依据各自的努力来兑现各自的潜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主动结合学生具体的家庭情况、学校教育和文化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分析看待文化差异构建课堂教学体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审美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主动积极融入课堂并学有所得的观念。
接受美学之所以确立读者为中心,其前提就是承认了读者有主动阅读的意愿和行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造就健康人格的自觉认知和行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主人公。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重理论而轻视实践,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这种脱离实践的“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形成被动接受的习惯,也使学生灵性智慧局限在教师的思维下,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的兴趣特长相结合,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和体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大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和技能,了解怎么学习的不如喜爱学习的接受得快,喜爱学习的不如以学习为乐的接受得更快。教师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时代热点、兴趣爱好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激发大学生主观主体性。
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了解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可以结合学生绘画、书法、写作等方面的兴趣特长来开展。在高校举办“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画展”、“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读及感想征文”,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作为切入点,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取之有度,用之有节”、“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等中国古代名言名句和经典故事,用书法、绘画、征文的形式来创作。有学生用篆、隶、楷、行等字体创作,有学生以集字的方式来书写。绘画方面,学生把典故的寓意用写意创作的方式来呈现。而很多有关典故方面的征文,学生都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创作,客观、真实地表达了他们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这些活动,不仅把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与实际的动手操作结合起来,而且能够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外化成学生喜好的课外活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在这种活动的潜移默化中真正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要精神。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对阅读活动的参与。受此启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融入到日常的实践活动中。人的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非一日可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论语·子路》曰:“行己有耻。”④即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遵守基本规则和底线,日常行事,凡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礼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⑤这要求人们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古人在修身方面极为谨严,每日三省其身,以期达到此种道德的境界,但这对人心是极大的考验。
今天,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体验。如廉洁教育,作为“行己有耻”和“慎独”的具体表现,又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学校虽然一直以廉洁文化教育学生,但学生的生活仅局限于校园,对廉洁文化教育的理解是很有限的。如教师仅以古今的廉洁形象说法,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效果总是不好。有鉴于此,笔者曾指导学生以“‘廉’动下渔舟——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主题参加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地考察和体验“百年清官村”——江头洲村的廉洁文化。
同学们进行精心设计,准备了丰富的内容。在活动开展之前,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动手能力。活动前期,利用图书馆资源搜集相关廉洁文化教育的文献和文本资料,在思想上对廉洁文化、“百年清官村”的历史传承及文化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设计好考察的路线和行程的安排。
在考察的过程中,学生实地考察“百年清官村”——江头洲村,向村民、村长了解到,江头洲村的人很多人是周姓家族,是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的后代。在这里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为了表彰“四代举人”“五代知县”等168 位为官者,他们还特意在村口建了一座祠堂,名曰“爱莲家祠”,以此来展现自己优秀的家族文化。而同学们尤为震撼的是,江头洲村所出官员,不管大小,都没有一个贪官。同学们还准备好了道具,在“爱莲家祠”中角色表演“杨震拒金”和周敦颐廉洁爱民的故事,以此来传承古人的廉洁精神。又在江头洲村举办“知行茶会”,分析讨论当前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现状以及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提出加强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对策。
考察结束后,学生自行设计制作十款“爱莲”廉洁卡片,向在校大学生宣讲廉洁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学生分工合作,撰写结项报告,制作“‘廉’动下渔舟——廉洁文化教育”纪录片。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宣讲团队活动形式新颖,效果显著,因此被评为2017 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在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中,笔者始终以反腐倡廉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作思想引导,以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为激励机制,加深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可,调动了学生参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自觉加强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注释:
①〔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99.
②〔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3.
③〔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89.
④〔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6.
⑤〔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