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湘潭大学保卫部(处),湖南 湘潭 411105)
生存和安全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但满足人的生存需求、维持自身安全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一个教育的过程。通过安全教育,人们能够提升安全素质,更好地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1]。高校作为教育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场所,安全教育既是保障校园安全的基础,也是必须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责任。提升安全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时代需要和形势发展需要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安全素质也是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之一[2]。正是基于对大学生安全素质和安全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升,许多高校积极开展了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实践,其中选修课就是被广泛运用的模式之一。但随着安全教育选修课教学的积极开展,也出现了教学标准各异、教学开展随意、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评价缺失等课程规范性方面的问题。因此,探讨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开设依据、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课程设置规范,既是现实需要,也有研究价值。
目前,要求重视和加强安全教育,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依据主要源自以下几类:
“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经典理论。该理论将人行为的动机归因为内在需求驱动,并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基于理论,为满足安全需求,人会选择性的实施某些行为,以获得客观外在的安全状态和主观内在的安全感觉。其中,通过学习获取和积累安全知识、技能与经验,就是满足个人安全需求的主要行为之一。因此,安全教育成为满足和实现安全需求的基本手段。需求层次理论是高校承担学生安全教育责任、满足学生安全需求的理论基石。
当前,安全教育已被纳入国家教育发展和治理的体系视野,为安全教育发展明确了方向,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坚持全面发展。重视安全教育”列入第2 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并在第23 章强调“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以此为基础,北京、上海等省市积极出台政策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如,北京继续深入实施“安全教育工程”,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工作,2010 年编印《大学生自护自救知识手册》发放各高校新生,广泛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和安全技能培训[3]。上海2008年颁布《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2010年编制《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2016 年4 月上海市教委制定《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充实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健全考核评价,提出将安全教育纳入各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将安全教育教师纳入髙校师思政教师系列,要求学生参加安全教育标准化考试参考率、通过率100%,优良率达到90%以上[4]等。
此层次内容较多,包括国家法律、国务院各部委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法律方面,主要有《国家安全法》,如“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等。
部委规章方面,主要包括:2002 年教育部第12 号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2010 年教育部、公安部第28 号令《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学校应当根据消防安全教育的需要,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学和培训内容;对每届新生进行不低于4学时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等。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方面,2007 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市教委应组织人员,会同消防等部门编写适合不同年龄、学校特点的统编教材,将消防知识纳入教育计划。高校应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消防安全技能。学校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安排消防知识教育的内容和课时”。类似的还有《黑龙江省学校安全条例》《浙江省学校安全条例》《云南省学校安全条例》《辽宁省学校安全条例》《福建省学校安全管理条例》等[5]。如,201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应当包括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疾病预防、心理健康、避灾避险、防赌、防毒、防艾滋病、防传销等内容”。2014年贵州省人大常委会《贵州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学校应当加强安全管理,依法履行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2015年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江西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学校应当将学生安全纳入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法律、法规、交通、消防、网络等安全教育”,2018年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湖南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和处理条例》“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设置要求,将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开展交通、消防、食品、网络等安全教育”等。
为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将安全教育作为内部管理的制度措施,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加强引导。如,1992 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首次明确“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安全教育应根据不同专业及青年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在各种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进行”;2004年《广东省教育厅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学校应当结合入学教育、安全教育日、法制教育课、班会、展览等多种形式,针对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的不同,对在校学生进行系统的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每学期第一周和最后一周为学校安全教育周”。还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将安全教育开展情况列入责任考评体系。如,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将“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并有课时保证”作为评分点(0.5 分)列入《本科高等院校平安建设考评实施细则》,将“学校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教材、有课时、有学分”作为湖南省“平安高校”建设和验收的基本标准,引导高校对安全教育工作人、财、物加大投入等。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支撑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各类依据数量多、层次齐,近年来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发展趋势是好的,其中有些省市、高校的做法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一方面,在政策法规制度的配套上,大学生安全教育没有学科支撑,整体上课程体系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特别是尚未列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将其设为必修课、选修课的明确依据。另一方面,在课程具体开设和实践教学上,各省市的发展情况不一,按要求规范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开设的还很不够,其中有的是因为政策太宏观、缺乏实施细则,有的是因为规定虽明确、但执行不力或督促不够,有的是因为制度虽严格、但权重太小或约束有限,更多的是受制于学校师资能力薄弱,确实难以完成系统性安全教育课程开设和教学任务。总之,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开设依据虽多,但关键支撑缺乏、实际执行乏力,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发展面临困局和挑战。
2008 年湘潭大学以选修课的形式(32 学时/学期,2学分)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学校正式教学计划,现该课程已由1 门课变成包含3 门课的课程体系,授课人员由2人扩展为近10人的教学团队,课程颇受学生欢迎,教学成效稳步提升。立足湘潭大学安全教育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经验,规范化、系统性设置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有如下建议供参考:
清晰简练、特点突出的课程名称,有助于提高学生关注和选课率。因安全教育以培养学生看待、思考和处理安全问题的思维意识为教育核心目的,教学上鼓励自主思考、强调体验互动,故课程可考虑拟为主旨突出、形式明确的《安全意识养成教育》等类似名称。
课堂人数的多少关系教学效果,虽然理论上小班教学效果更好,但考虑到师资、教室和效率,以及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选课人数以200人内为宜。
结合当前社会安全形势、学生安全需求和现有《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教材的章节设置,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课程内容主题设置如下,见表1。
表1 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课程内容设置(共32学时,计2学分)
4 5 6 7 8 9 1 0 11识别诈骗陷阱谨防人身伤害加强财物保管关注交通安全确保消防安全远离意外伤害掌握社交安全考试3 3 3 3 3 3 3 2电信诈骗、街面诈骗、校园贷、传销等各种骗局的发案情况、类型、作案手法和识别方法,帮助学生树立防骗意识,避免上当受骗。抢劫、抢夺、敲诈、性侵案件、爆恐袭击等突发安全事件主的发案情况、类型和作案手法,自然灾害的逃生与应对,教授学生正确预防和应对人身伤害,保护人身安全。入室盗窃、街面扒窃、公共场所财物偷盗、内盗、网上财物盗窃的主要类型和作案手法,教授学生养成妥善保管财物的意识和习惯。交通法规常识、交通安全标识,步行、驾车及使用新式代步工具的交通安全问题、旅游出行安全注意事项,交通事故的自救和处理,引导学生树立交通安全意识。火灾的基本概念与常识,各种室内火场、车船火灾、野外火场的逃生应对方法,日常火灾隐患种类,灭火器的使用、教授学生警惕火灾危害、远离火灾隐患、树立消防安全意识。日常生活中意外事故紧急自救、意外伤害急救、突发疾病和创伤处置,教授学生掌握自护自救的基本原则方法,培养学生重视生活中的意外危险,远离意外伤害的原则和方法。师生、同学、恋爱关系的妥善处理,实习、兼职、职场安全注意事项,艾滋病性病常识,黄赌毒的危害,教授学生警惕社交危险,学会自律自爱,掌握避免社交安全隐患、处理社交安全问题的方法。试卷考试,结合平时成绩给予期评成绩序号 主题 学时 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此外,还有知法守法、心理安全、实验室安全等主题的教育,因课时有限不能一一讲授,但可以采取灵活的形式予以实施。如,对知法守法、心理安全,可以推荐经典影片供学生课后赏析,通过学生撰写观后感并予以作业讲评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法律、道德、良心、诚信,及不良情绪、心理危机应对等问题,培养学生敬畏法律、遵守道德诚信、珍爱生命等意识。对实验室安全,则可以侧重理工科学生,布置课外知识拓展读书报告,通过提交读书报告,增进学生对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化学药品安全、生物制剂安全、特殊和特种设备安全知识的了解。
安全知识的特点是理论层次虽不深,但强调知行合一、实践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安全角度思考判断问题的意识,及安全的动手执行能力为重点。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中,学生对安全知识接受效率普遍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许多学校把安全教育执行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宣讲”,只单向的要求学生“怎么做”,而忽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对教育者所传递的安全教育信息进行应对、选择、重组、内化和践行的运行过程,以致部分学生认为安全教育是学校为了课程安排而设置,与自身的学习关系不大,对自己现实生活中学习、就业没有多大的帮助,在思想上不主动接受安全教育[6]。忽视安全知识接受特点和学生感受,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习积极性调动,引起学生内心抵触甚至反感情绪,客观上造成将学生推向教育对立面的结果,影响教育效果。
因此,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回归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学生感兴趣和切身关注的安全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与安全的关联性、重要性,逐步建立学习安全知识的代入感,从“要我学习”,变成“我想学习”、“我要学习”,提升教育效果。
当前,大学生对知识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需求,在对安全知识的兴趣上,新颖的形式、轻松的课堂、互动的模式、感兴趣的知识点、社会热点安全问题等,才是他们更愿意看到,并能留得下深刻印象的安全教育[7]。因此,安全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努力避免以“讲理论、提要求”为主的陈旧做法,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变化,尝试更契合有效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亲历的方式进行学习,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习效果更好的一种教学形式[8]。安全知识的结构特点适合以体验式教学方法来呈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体验式学习理念引入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构建基于“网络平台、体验馆、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经验证在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和教学相长上相比于传统教育方式有显著改善[9]。
因此,体验式教学方式应在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中得到应更多的运用,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实践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如,在消防安全教学中让学生亲手使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点燃的油桶,意外伤害急救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在假人身上操作心肺复苏术、与同学配合进行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施救,防盗教学中邀请学生现场演示用长镊子扒窃衣兜财物的作案过程,防骗教学中让学生赏析模拟电信诈骗真人秀,并组织讨论分析被骗心理等,增强直观感受和记忆。
教育管理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交互的过程,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升教学成效的一方面,但过于迁就学生喜好,松散课堂管理,又会引发学生对学习放纵自流的问题,并不利于提升教学成效。对于全校性选修课,学生之间不熟悉,罕有课程归属感,部分学生纯粹以学分为目的,一般的选修课到课率、抬头率都不高,许多都是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课学生爆满,中间的课程到课者寥寥。对此,教师必须加强课堂管理,只有先通过有效约束让学生进入教室,才可能进而引导学生关注讲课内容、提升效果。
具体方法可尝试:一是将平时成绩列入期评成绩,明确适当权重(如30%-40%),将到课、答问、作业、互动等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记录,严肃考勤登记,打消学生“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侥幸心理,通过精彩教学内容、多样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紧跟老师讲课思维,积极参与课堂,提高抬头率,让学生“人到心也到”;二是招募学生教学助理协助课堂管理,建立班级QQ或微信交流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归属感,及时搜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评价和建议,发扬好的做法,改进不足之处,做到教学相长。
大力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课程设置规范化,更多、更好、更广泛的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教学和研究,提升成效,为破解制约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症结,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尽早进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高校必修课程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