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同济大学,上海201804)
在公共危机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有一个特别值得思考和调研的问题,即危机对于职业教育中的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权力关系有怎样的影响?从日常经验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这段时间日常外出被更加严格地管控,小区和商场等地方的门卫拥有了比以往更多的权力,他们可以要求路人停下并接受体温检测。概括来说,公共危机带来了公共秩序的变化,并实际上赋予了特定群体(比如门卫)以更多的权力。
如果我们细致地观察,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职业教育中,这体现在职业院校内部和校企合作两个方面。在职业院校内部,行政部门是否因此具有了相比平常更多的话语权和控制权?本来,学校事务中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的权力是分配在专业院系和行政部门之间的,在突然出现的公共危机的背景下,这种权力的分配可能会有所倾斜。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和企业之间本来也存在围绕实习等事项的话语权的争夺。在日常情况下,学校和企业互有依赖,公共媒体和许多研究都显示,在很多时候,企业的话语权都略强一些;当然,在部分地区和行业也存在着学校话语权更强的情况。在这次的公共危机中,至少在一段时间内,由于人员流动的限制带来了企业人员招聘面临的困难,而企业又必须完成订单,部分企业在此时寻求合作职业院校的支持,希望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学生,以完成其生产任务;这一状况在实际上强化了企业对职业院校的依赖,增强了校企合作中学校方面的话语权。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值得进一步观察和分析的是,在那些短期内确实出现企业对学校依赖度提高、学校话语权相对增强的情况中,这种相对话语权的变化是否以及如何进一步带来更深层次的人才培养的变化。政府和学界几年来都不断强调,加强行业企业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其中企业的角色不仅是一个用人单位,也要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但在许多现实情境中,这一点往往很难实现;在当下校企之间话语权相对变化的背景下,企业能否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如果企业确实这样做了,这背后的考量和决策机制是怎样的,值得进一步的观察、调研和分析。
周衍安老师提出,“要转变职业教育视角,即从‘适应型’转变为‘参与设计型’。职业教育不应只追求‘实用’的功利性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是未来的劳动者,更应是技术创新的潜在参与者,也就是说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有技术创新能力”。在大方向上,我认同周老师所提出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但在现实中,我认为还是存在着一些两难困境。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到底应当如何设定,在当下的现实、政策与学术讨论中有两个并不完全一致的、甚至具有一定紧张性的倾向。一个倾向是,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产业需要怎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怎样的人才,紧密对接产业的需求。这种倾向也集中地体现在“三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表述中。另一个倾向则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需要为了未来的产业需求培养人才,而未来产业的人才需求的水平和层次是要高于当下的产业实际需求的,所以不能仅仅以当下产业的现实为培养目标设定的依据。
在第一种倾向下,职业教育紧密对接产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在现实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在于,部分地区的有些产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水平很低,完全对接产业的需求培养其实意味着很低的人才培养质量,这不利于学生在毕业后找到真正体面的工作,也不利于劳动者长远的生涯发展。在第二种倾向下,按照高于产业需求的目标进行人才培养,其面临的挑战则在于,高出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是否能够创造出相应的人才需求(由此产生过度教育),以及它是否能够真正带动产业水平的提升,而如果确实要做到这点,怎样的培养主体能够真正胜任。
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两难困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它必然随着产业、地区和具体职业领域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要选择最为合理的培养目标,也许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教师队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其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培养的路径和方法,以使学生既能满足企业当下的短期需要,也能为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还能适应未来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