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020-03-15 23:55张袁飞槐福乐潘云双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才职业农业

张袁飞,槐福乐,潘云双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2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一国家层面上关于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明确了新时代下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及科教兴农等方面都突出了与“三农”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实施的以农业为职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更加突出了以农业为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新时代下,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等背景下,又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突破自身发展瓶颈问题来补齐教育短板,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当下农业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改革与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短板也主要体现在“三农”方面。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不会改变,这就决定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会改变。随着当前社会转型加快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之俱来的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需求还会继续加大。

(一)现代化农业实用人才培育的必然要求

当下,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大国向具有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等特点的农业强国转型的关键期,需要大量基础性人才和高级复合型农业技术人才共同参与建设。《方案》中指出,从今年开始,要在现代农业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工作。一方面,从侧面反映出职业教育在培育涉农人才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也给农业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大批农林技术“土专家”和种养殖能手等本土人才,还需要大力培养具有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具有先进农业经营管理理念、能够掌握现代化农业设备的操作及维护,能够独立或以团队形式的农业合作社去解决农业相关问题,并具有相当的金融风险管控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具有前瞻眼光的基层干部、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农业科研人才及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化农业实用人才。

以现代化农业实用人才培训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仅仅靠举办几场讲座、走马观花式的短期集中培训出来的“实用人才”并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然要求。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培育农业从业人员及未来后继者各自功能的发挥及有效衔接上,应是一个具有全面性、多层次性、长期性的大工程。因此,农业职业教育还要继续承担起新时代农业相关基础性、创新性、技术性人才的培育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动力

2015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明确: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效益。一方面,表明我国当前农产品间接性供大于求或供应不足的现象亟需改观,另一方面,也为推动我国农产品向绿色、健康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带来农产品结构、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经营方式的改变,对农民主体也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1]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倒逼农业职业教育重新审视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培育农村本土人才等工作中的目标定位。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高质量农产品生产并提高农民收入。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就是找准目标定位发挥农业职业教育涉农优势,大力开展农业相关产业从业者的培训工作,使其在市场供需分析、农产品生产过程管控、流通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进而学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生产及有效供给。因此,提升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队伍,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才能不断提升。[2]同时,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作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落地实施的重要枢纽站,也是本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中心单位,能够在参与实施智慧农业创建、品种优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各项服务工作。

(三)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二三产业(简称三产)融合发展的基础在农业,其基本任务是形成农业产业与现代加工业及相关服务业一体化的产业供应和服务链体系,继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促使三产相互连通、共同发展。三产融合发展将会进一步推动建成产业集中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这无疑间接助推了当前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无论是三产融合发展还是城镇化建设,其基本问题就是人力资源问题即农业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如何实现高质量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并能尽快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多数县域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归属于县级职教中心建制,而县级职教中心是区域人才培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拥有一批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志在三农的师资队伍,从源头上保障了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在三产融合发展进程中的产业衔接、技术研发和品种更新上则需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完成。因此,三产融合发展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职业教育开展的程度和实施效果,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下,农业职业教育在培育现代农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但其本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自身改革创新,以期更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各项需求。

(一)离农意识严重,农林专业加剧萎缩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之一般农业经济比较效益低下,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工作,致使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留守村”等现象。同时,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在直观感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巨大变化外,劳动报酬较农业水平的提升就更使得其“离农”意识愈发强烈,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子女入学专业和就业的选择。据相关数据显示,中职农林类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从2010年的110.4万逐年递减,到2016年减至29.3万。[3]从该数据的变化来看,中职农林专业学生数量明显减少,专业加剧萎缩。这与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实施的科教兴农战略存在一定的人才供给矛盾,虽然当下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农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农林专业的发展还应继续坚持中高等农业职业学历教育和培训并重的理念。

(二)人才培养缺乏创新,脱离社会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与经济社会的紧密联系上,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来培育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保证职业教育活跃生命力的体现。当前,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农林专业延续普通教学模式,缺乏教学与实践的创新,其传统化特点明显,而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建设滞后于新时代下现代农业的发展。轻技能、重学历观念依然存在,仍注重升学方面的学历衔接,缺乏技术技能训练和学生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同时也存在着新课程开发困难、管理者或教师固有思想不易转变等种种问题,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部分中高等农业技术人才与现实产业发展脱节,难以满足企业用人标准和生产实际需求。

(三)缺乏配套资金支持,教学资源建设失衡

资金问题向来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障碍,无论是实习基地建设、设备更新还是学校规模发展都需要充裕的资金保障。但由于我国职业院校数量众多、学生群体庞大等基本情况,多数时候只能部分地集中优势资金进行优质校的资源建设,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用于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包括农业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资金就相对更少一些,有的学校只能维持正常运转,很难有精力去进行专业建设,从而使得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悬殊越来越大。当下,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中西部教育振兴发展计划大背景下,党和国家集中出台了多项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在顶层设计方面赋予职业教育重要战略地位,但是政策落地和全面开展实施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有配套资金跟得上,学校的“腰杆子”才能硬起来,进而如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预期目标。

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坚持内部改革为主线,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方案》指出,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这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之目的。同时,在大职业教育改革环境下农业职业教育也要坚持改革为主线,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首先,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有选择性地摒弃传统化课程,抛掉滞后于产业发展的专业,开展实施专业精品课程的创建工作,深入挖掘新专业和新课程内涵。还要根据区域内农业特色产业以农林专业集群建设和课程整合模块为抓手,提高学生基于产业链或产业集群的多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4]进而实现课程和专业设置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其次,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把思想道德和乡风文明教育放在首位,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提升学生或学员实践能力,积极探索互动式、小组合作式教学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特别是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可打破传统的白天授课晚上休息模式,适当借鉴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夜校、业余学校”等农村成人教育学校成功经验并根据实际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培训中。再次,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业职教影响力。受传统观念影响,职业教育并不十分受推崇,这给学校办学和招生带来严重阻碍。应积极开展送教下乡、田间讲座、科技下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积极承担涉农职业培训和其它社会培训,以扩大区域影响力。还需深化中高职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多层次的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实用人才,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进而有效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学生的就业率。

(二)加快信息技术普及,实现教育培训信息化

《方案》指出,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改进教学方法。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职业教育在新时代下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实现其优质、高效发展。一是大力建设基层“互联网+农业”教育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互联、经验推广、资源共享。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可在教育服务平台上传相关文件及教学视频,提供远程技术服务指导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覆盖面,高效解决部分地区集中培训组织困难等问题。二是协助开展“智慧农业”创建工作,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普及与应用。比如智能化灌溉、智能化光温控制、监测等,智慧农业的实现既需要高级技术研发人员,更需要大量懂操作、会维护智能设备的专业技能人才,农业职业教育又可发挥人才培育和科技成果转化功能来实现智能化农业人才的培育,并协同相关合作单位积极开展技术协作、突破等工作。三是继续加大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技术培训功能,不局限于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市场供需分析和销售技巧等相关方面的培训,还应帮助树立高质量农产品生产有方法、销售有市场、服务跟得上的现代化理念,进而提升农业经济的比较效益,真正实现“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四是助推农村远程教育体系建设。农村地区农职学校可设立农村远程教育站点,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现代化手段对有学历提升需求的人员提供便利条件,这也是落实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形式。

(三)强化校企合作企业主体意识,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历来是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院校声望,还能很大程度上满足企业和社会对相应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两者互惠互利、相互共生。但从目前大环境来看,职业院校“一头热”现象还普遍存在。因此,要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需继续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一方面,要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奖惩机制。在有相应合作协议的职教集团、联盟或院校和企业单独签约的前提下,对于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指导及人才聘用的,地方政府或更高一级部门大可进行通报表扬和嘉奖,并在企业融资、土地使用、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标杆企业的媒体宣传,对于消极懈怠的企业或相关行业部门,应做出点名批评,并在税收和资金贷款以及相关行政审批等方面进行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要完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支持体系。企业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责任能否真正履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而且应有多部法律法规予以配合,通过立法强化形成企业的责任意识,让企业履行校企合作责任走上一条法制化的道路。[5]还要积极开展并落实《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实施,提升院校和企业两责任主体各自职责意识,进而保证校企合作能够得到有效开展,切切实实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渗透,提升农业职教吸引力

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就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开展实施关于动手能力培养以及什么是职业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其内在包含着对职业的认知、职业理想和职业伦理的初步养成。[6]开展实施中小学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能进一步深化德智体美劳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劳”的内涵。当前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中高职衔接和校企(校)合作层次广泛开展,而对于向基础教育进行职业启蒙渗透是新时代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一方面,对涉及到的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国家政策和新时代学校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培训,明确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尽可能签订校校合作相关协议,在学校领导者层面打破传统普职不相往来的传统观念,保证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开展和实施不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增加中小学学生实践课时,广泛开展职业活动日、活动周、职业报告、职业体验扮演等活动。[7]农业职业院校可按学生数量配备1名或多名实践指导教师,既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的现代化和机械化生产与养殖流水线,也可以在其指导下对相关的植物育苗、嫁接和宠物喂养、初步卫生防疫等方面的简单技术进行动手操作,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实践理念,使学生在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中,引发职业兴趣、发展职业倾向、规划职业生涯。[8]这样既提升了农业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又进一步深化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育人理念。

(五)加快农业职教国际化接轨,扩大开放型办学格局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接轨是深化“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扩大我国农业职业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途径。一是继续紧跟“一带一路”国际教育行动部署。农业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农业教育,要向一切优秀经验学习,不仅学习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模式,还要学习他们的院校管理经验和学校的运行机制,并结合我国国情有选择性地应用于实际,全面提升院校国际视野和管理能力;还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教育帮扶,如山东潍坊职业学院主动承担“援刚果(金)恩塞莱旱作物示范推广项目”,先后选派4批农业技术专家赴刚果(金),在项目区进行土壤调查与检测、旱作物高产栽培及大田推广,培育了大批当地懂科学、用科学、会种菜的“土专家”,受到该国政府及民众的称赞。[9]二是积极探索选派优秀教师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新模式。合作开展相关项目并积累原始经验,真真切切让教师体验并接触到发达国家农业教育体系的优秀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师国际化意识,并经内化后应用于日常教学与实践中,以提高人才培养源头的质量。三是大力开展优质农业职业院校选派优秀学生进入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教育体系学习深造,开展实施部分农业人才精英化教育,把优秀的和突出的人才培养做到最大限度,以期尽快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高质量、技术性人才的迫切需求。

猜你喜欢
人才职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