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 丹 吴殿廷 陈笑啸
(1.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1; 2.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部, 北京 100875)
衡量城市经济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尺度是该城市吸引、培育和调动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1],对缩小城市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也被日益重视[2]。然而创新型人才动态流失、空间分布不均,既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城市适宜性在吸引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5],即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外生适宜性中的自然环境因素和内生适宜性中的经济因素对人才集聚具有首要作用[6-7]。但当经济发展成熟或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后,创新型人才逐渐成长为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8-9],内生适宜性中的社会因素和休闲文化因素则成为决定人才去留的重要因素[10]。城市适宜性研究的兴起,为国家或地区如何通过提升适宜性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提升竞争力提供了新视角[11]。在全球创新浪潮的推动下,中国逐渐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创新型人才成为决定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在城市适宜性视角下探究创新型人才集聚背后的价值动因,既有助于把握创新型人才集聚规律,也有助于为国家和城市制定更为合理的人才吸引政策和培育政策提供基础依据和政策抓手。
关于创新型人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称谓,与之相似的概念有创新人才,创新阶层,知识型工作者等,而其中创新型人才(creative talent)这一概念应用最广,且我国的“十九大”报告关于这类人才的称谓也均采用“创新型人才”,为统一口径,本文统称为“创新型人才”。关于创新型人才,国内外也没有统一的定义。恩田章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拥有创造性思维,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吉尔福则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才智完整和健全的优秀人才[12]。目前国内外比较认可的概念是Florida[4]提出的,他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追求创意,创造新观念和新技术的具有才能的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
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分类,国内外学者也有不同的分类标准。郭辉勤[13]认为,创意的生成经历着从原创到运作到延伸再到巅峰的阶段。根据创意的生成过程,他将创新经济人才分为三种:原创类产业人才、运作类产业人才和延伸类产业人才。Florida[4]根据美国社会阶层的职业类别,将创新型人才分为两大类:超级创意核心和专业创新型人才。其中超级创意核心人才包含计算机和数学类、生命科学类、建筑工程类、娱乐艺术类等,而专业创新型人才则包含管理类、商务类、法律类、医疗技术类和销售管理类等。
创新型人才相比普通劳动阶层更喜欢追求创意、追求挑战,因此创新型人才更倾向于集聚在知识溢出效应较大、科研机构较多、社会包容度较高的地方。当然,工资报酬也是影响其空间集聚的主要因素[4]。综合来看,影响创新型人才空间集聚的因素主要包含经济因素,教育因素,个体心理因素等。
经济因素方面,早在上世纪80年代,Freeman[14]就提出,科技发展环境是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此外,Palivos和Wang[15]将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因素归纳为地区规模经济、工资水平,以及地区知识溢出效应。Golicic等[16]也认为,地区经济发展是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但是工资水平的表现尤为突出。
教育因素方面,教育投资的增加能加深创新型人才的集聚程度。李乃文和李方正[17],以及洪进等[18]提出高等教育资源影响创新型人才的空间分布。环境因素方面,Florida[4]对美国艺术家、音乐家、作家等群体进行研究,提出一个地区宽容的社会环境与创新型人才集聚高度相关。个体心理因素方面,朱杏珍[19]将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的驱动因素归纳为利益、环境和精神,其中精神驱动会对创新型人才集聚的方向产生干扰。王奋和杨波[20]也提出心理因素对创新型人才集聚有影响。
此外,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因素还包含政策或制度因素[21]、基础设施完善程度[22]等等。由于影响创新型人才空间集聚的因素复杂多维,且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人才,影响其集聚的因素也大相径庭,因此国内外关于创新型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缺乏综合性研究体系。近年来,以Florida[4]、Clark等[3]和Glaeser等[5]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城市适宜性在吸引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城市适宜性研究引起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很多学者将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因素放在城市适宜性的框架下进行研究,以更系统地剖析影响创新型人才空间集聚的因素[5, 23]。
适宜性(Amenity),又称为舒适物,舒适性,是使人感到适宜、愉悦和满足的事物。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城市适宜性的概念,即使人感到舒适和愉悦的城市环境、设施、服务或情境[3, 23]。他们普遍认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倾向于集聚在适宜性较高的城市或地区。19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西方大部分国家步入后工业社会,欧美学者掀起了城市适宜性的研究热潮。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纷纷从社会学、区域经济学等不同角度探讨城市适宜性对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推动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24-25]。
一般来说,国内外学者认为,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城市适宜性主要为:(1)自然适宜性,包含气温、降雨,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2)经济适宜性,主要包含产业因素、地区经济实力、工资水平等;(3)社会适宜性,主要包括教育因素、交通便利性、宽容与包容;(4)休闲适宜性,包括图书馆、博物馆、休闲步行街等。
工业革命之前,自然适宜性,即气候、环境等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吸引高技术人才集聚的关键[2]。经典的地理假说把高技术人才迁移和经济繁荣与不同地区的气候、生态差异联系起来,代表人物有Diamond[26]和Sachs[27]。前者论证了新石器时代地理因素的重要性[26],而后者提出自然地理和气候因素决定了技术水平和交通成本等[27]。
Clark[28]和Glaeser等[5]将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的自然适宜性归纳为适宜的气温和湿度、舒适的阳光日照和良好的空气质量等气候、环境因素,以及优美的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因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适宜的气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3, 5, 23],影响着创新型人才集聚。Glaeser[29]甚至提出3S理论(Skills, Sun, Sprawl)来强调阳光充沛的城市能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同样,在当今中国,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舒适的东部地区依然是中国创新型人才的集聚之地,“胡焕庸线”数年岿然不动[30]。
工业革命之后的200年,经济适宜性,即适宜人类发展和生活的经济条件和环境,成为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31]。Clark[28]和王宁[32]将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的经济适宜性归纳为工资水平、地区经济实力和社会福利等。其中工资、福利等地区间经济差异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创新型人才迁移的首要原因。此外,产业结构也是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的重要适宜性。Krugman[33]提出专业技术人才受产业集聚的影响,在空间上形成集聚。实际上,相关产业在一个区域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必然会导致专业技术人才在该地区集聚[34]。同样,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会引发创新型人才的迁移和集聚[35],这种现象在当前的中国表现十分明显。
此外,影响创新型人才空间集聚的经济适宜性还包括政府科技投入[14]、房价[36]、政策或制度因素等。然而政策或制度因素主要通过影响产业结构[37],企业选址[38],房价[39]或保障人才收入[40]来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从这个角度看,对创新型人才集聚有影响的政策或制度因素往往被内隐在房价和收入因素中进行研究。
在21世纪的今天,当经济发展成熟或进入后工业社会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迁移地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更多通过社会适宜性和休闲适宜性产生作用[5]。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的社会适宜性主要包含交通、教育、网络等基础设施,如Glaeser[22]对纽约、芝加哥、华盛顿等大都市在20世纪90年代复兴的动力进行研究,提出创新型人才对速度和效率非常敏感,他们重新迁回城内以享受基础设施的便利所带来的生活便捷。
此外,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的社会适宜性还包含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Florida[4]通过构建“不平等指数(1)1 不平等指数,主要是薪酬的不平等指数,是Florida和Stolarick设计的,用来对创意产业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资进行比较。”对美国芝加哥、洛杉矶、华盛顿等城市进行研究,发现多元和开放的环境有利于创新型人才集聚,更有利于城市创造力的发挥。在中国,类似的现象也在出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们选择到一个城市工作或生活,往往是因为这个城市拥有更多、更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41]。
近年来,随着西方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休闲适宜性正在超越自然适宜性和经济适宜性,成为聚集创新型人才的“吸铁石”。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城市作为一个“娱乐机器(Entertainment Machine),或文化综合体吸纳创新型人才集聚[5]。Joseph和Holm[42]将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的休闲适宜性概括为餐馆、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酒吧、艺术馆等休闲设施。Florida[4]认为,休闲设施及其密度是影响创新型人才选择集聚地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拥有多样化生活方式和创意休闲设施(休闲适宜性高)的地区更容易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
在我国,能够提供的高品质休闲娱乐服务的城市也逐渐显现出能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的优势[41],如杭州、成都。
在全球创新浪潮的推动下,创新型人才成为决定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各国、各地区为谋求高质量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由于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因素复杂多维,城市适宜性研究的兴起,为学者们更系统、更综合地研究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思路。
当前,有关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从理论研讨到实践分析,从定量测度到定性总结,研究深度不断深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显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研究区域上,关于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影响的研究,研究区域大都为欧美国家或城市,而关于中国城市适宜性方面的研究文献却少之又少;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受制于空间建模技术的复杂和微观量化数据的缺乏,目前关于创新型人才集聚影响的研究多局限于静态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很少采用动态回归分析;三是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文献倾向于研究经济和社会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影响,而关于自然和休闲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影响的研究较少;四是在研究尺度上,大多数研究文献倾向于从宏观尺度上强调城市消费功能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事实上,一些微观的城市适宜性要素(如特色的公园、街头小店)等更能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23]。
针对上述的研究不足,一方面需要构建创新型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更全面更系统地探究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影响机理,另一方面需要以中国为案例地,有针对性地探究中国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影响。此外,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拓宽数据来源,运用微观调查数据,从微观城市适宜性要素出发来探究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