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下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China Daily为例

2020-03-15 21:19:28刘星莹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意图关联

刘星莹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510665)

一、引 言

近五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更倾向于利用手机来阅读新闻,网络新闻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媒体。全球各大报社和通讯社也相继推出网络版。相比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网络新闻量更大,下沉时间更快,与受众的互动性也更强。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新闻中博得受众的关注,从而引发受众的讨论,增加点击率,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网络新闻标题的拟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自1986年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关联理论以来,关联理论广泛运用于翻译、文体、语法语篇、第二语言教学等方面,但在大众传播方面的研究十年来寥寥可数[1]。学者对网络新闻标题的研究还是停留在修辞、语法、句法方面,忽略了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功能研究。传统的研究视野已不足以满足近几年网络新闻的爆炸性增长所带来的传播新局面,学界亟须用新的研究角度来分析和总结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和语用功能。笔者以China Daily 2019年9月到10月的网络新闻标题为分析案例,运用关联理论的核心原则为分析依据,来论述关联理论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分析新闻标题如何通过语用刺激手段达到传播者预期的语境效果,实现最佳关联,从而实现交际意图。

二、关联理论的核心

Sperber和 Wilson 在 1986年 的《关 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关联理论的核心论点是:从人类的认知角度看,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认知系统倾向于把关联性最大化。关联理论的中心是关联性。关联性是由语境效果( contextual effects)和推理付出的努力(processing effort) 这两个变量构成的函数。推理时付出的努力越少,关联性就越强,语境效果也就越好。根据关联的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一致;根据关联的交际原则,话语或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2]260。

在关联理论中,语境是指一个人对已有信息理解的总和,即对世界的认知。它包括旧信息和新信息的认知。语境效果是指新信息与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的语境含义。要达到某种语境效果就是让旧信息与新信息产生关联,从而用最小的推理努力来处理新信息。语境效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认知者在推理过程中根据相关性对语境作出选择。语境效果也是一个概括性词语,它包括信息效果 (informative effect)、人际效果 (interpersonal effect)、幽默效果(humorous effect), 甚至还有诗意效果 (poetic effect)等[3]。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语境效果表现为点击、点赞、转发、评论。但语境效果有时是预期的,有时又是意料之外的,在新闻传播中,传播者对信息的发布是有效果预期的。因此,笔者主要在这一范围来分析新闻标题的拟定如何达到传播者预期的语境效果,实现最佳关联。

(一)明示—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过程是一个明示—推理的 过 程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 这是因为在交际时,说话人有两种意图:一种是信息意图,即告知认知者某个信息;另一种更高级的意图是交际意图,即让听话人明白说话人有告知信息的意图。由此可见,明示—推理过程体现了交际的双方:明示是说话人的交际角度,推理是从听话人的认知过程。说话人利用明示来刺激听话人,以期达到告知信息或让听话人推论出其告知的意图;听话人不但可以从文字上来理解信息,并可以利用其综合语境来获取说话人意图。所以,如果说话人能借助某些方法来促使听话人的推理,那么双方能达成最佳关联效果。

最佳关联假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示交际行为具有足够的相关性,值得交际对方为推理付出努力;二是明示交际行为是和说话人的能力和偏爱相一致的,具有最大关联性的行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理解过程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步,在推断语境效果时,根据省力原则,按照语义可及性(accessibility) 的大小顺序,对可能的理解假设进行验证;第二步,当关联期待获得满足或需要放弃的时候,就停止推理[4]xiii。

除此之外,Sperber和 Wilson 还特别指出了三类促使新信息得以最佳处理的认知效果。1.从认知者的新信息和旧信息的信息总和中得出结论,不要割裂新旧信息,这被称为语境含义。2. 加强认知者现有预设。3. 使认知者现有预设出现冲突或打消现有预设[4]183。

例如以下一则来自China Daily的新闻标题“Marriage Law Ruling May Help Home Sales”。记者通过标题明示来刺激不同受众阅读正文,以期受众贴合切身利益来解读新婚姻法。假设A即将结婚,看到这则新闻,结合他以前对婚姻法财产分配的认知和新婚姻法颁布后的财产分配新规,他看到结论“may help home sales ”, 会让他有一个全新的语境认知,他会详细阅读正文部分,以期作出某些新的决策。假设B是未婚者,在他的预设中婚前财产理应归个人所有,看到这则新闻,他的预设得以实现和加强,他也会详细阅读正文部分以进一步核实自己的预设。假设C一直认为婚后双方二人共享对方所有财产,看到这则新闻标题,和他原有预设完全相反,出于好奇心理,他会详细阅读正文,打消现有预设。

在最新的关联理论研究中,明示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起到完整和丰富概念性表征或者命题逻辑结构:1.消除歧义(Disambiguation):指从潜在的两种或多种以上的理解中根据语境选择一种理解。明示可以帮助听话人根据语境选出某种理解从而形成完整的逻辑推断。2. 确定所指项(Reference resolution):所指项不是由语言体系来确定,而是对所指项设计适当语境或通过明示回指某表达来确定。3. 饱和含义(Saturation):指通过给予某场景、情形,或在语用解码的逻辑形式当中提供一变量来补充意义,使意义达到充分表达。4.自由丰富语用功能(Free enrichment):是指在明示中逻辑推断需要概念性丰富。“自由”指这种丰富是在语用层面而非语言学层面。在关联理论中,两种“自由丰富”类型被确定。第一,通过说话人的用词来丰富句意,说话人可以通过词汇来缩小听话人解码范围。第二,在明示中,要加入语境,为听话人提供概念建构。5. 情感概念建构(Ad hoc concept construction):指在语言解码逻辑推断中对词汇理解的一种语用性调整。这种调整或缩小或加强或拓宽或削弱词汇含义。对明示语用功能的这些最新研究可以充分运用到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拟定,增强传播的有效性[4]187-192。

(二)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实现交际双方的关联后,在对信息的处理中,听话人愿意付出努力来推理,这就意味着说话人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实现,即听话人明白“说了什么”和理解了“要说什么”。一般说来,说话人可以以明说或暗含的方式传达信息。在关联理论中明说(explicature)是“对话语的不完整逻辑形式的推理发展;暗含(implicature)是指通过语用推理而获得的交际假设”[4]xiii。明说和暗含都要使用推理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指听话人理解字面意思——信息意图,还要明白说话人暗含的说话目的——交际意图。信息意图指的是向听话人表明或明确指明一系列的假设,也就是说话人言语的常规意义,没有任何暗指;或者可以理解为说话人在某个条件命题下陈述的事实。交际意图指的是交际双方相互明示说话人有其交际目的,即在明示信息的基础上让听话人推理出说话人是以何种方式表达该信息的。这种表达方式就是促使听话人进行推理的刺激[4]186。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建构关于明示内容的前提,让听话人在此前提范围内来推理。2.通过解码、模糊用语、明确所指和词汇语用充实等方法来扩充或缩小听话人推理范围。3.建构适当前提和结论预设。

三、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使用特点和语用功能

在如今阅读碎片化时代,人们利用碎片时间来阅读新闻,与其说阅读不如说浏览。受众往往更倾向于先浏览新闻标题,获取基本新闻信息,再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和自己相关的内容来点击正文阅读。因此,新闻标题的作用在网络化时代尤为突出,新闻标题没有吸引力,新闻也会随之下沉,收获可怜的点击率和阅读量,达不到传播效果。那么,笔者首先来梳理一下近年来对网络新闻标题的作用和功能的相关研究。

在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近十年我国对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研究寥寥可数。例如,杨勤(2014)从句式、字体两方面对网络英语新闻标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5];宋璐(2018)着重讨论了网络体育英语新闻标题的语用分析与对比[6];江云霄(2005)归纳了网络英语新闻的标题类型、修辞特点、标题省略特点[7]。张鑫 (2012)从关联理论出发, 结合《中国日报》的语料,对新闻标题的生成和理解进行研究[8];吴立杰(2012)基于关联理论的视角了解英语新闻标题的功能和意义[9];刘丹丹(2016)从语用预设理论出发研究新闻标题使用了哪些语用预设[10]。

笔者认为,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研究文献的相对薄弱,一方面体现了理论研究没能同步于网络信息传播的飞速发展,尤其没能同步于智能手机APP软件的普及运用的速度和广度(2019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达3.54亿)[11]。笔者在苹果手机APP下载软件中发现,专业化的英语新闻平台APP有5个,教育类的英语新闻APP则有15个学习平台。另一方面,研究者对新媒介运作下英语新闻的特点敏锐性不够。很多研究者认为网络英语新闻的文本和传统新闻的采写编辑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发布平台不同而已,因此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对英语新闻标题词汇、句式、修辞等传统的语义分析。殊不知,“媒介即讯息”。在新媒介的推动下,英语新闻标题为吸引读者,引导舆论,增加流量,在采写上必会顺势而为,出现很多新的语用特点和功能,而这方面将是未来几年这个领域的研究方面。

(一)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使用特点

1.字数不易过多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近两年大多数受众都是在手机上浏览阅读新闻。受手机屏幕大小限制,为了方便阅读和新闻网站首页版式美化,新闻标题字数不宜过多,限制在10字以内。以China Daily 2019年9月18日为例,在笔者随机调查的China Daily APP首页,将近30条新闻标题字数均在10个英文单词以内,其中以主谓宾结构为主,时间状语较少见,地点状语偶尔会有。标题分行形式以两行最多,其次是三行,一行最少。为节约版面,一些特定称谓用缩词来代替,例如“government” 用”govt”来代替。

2.实义动词是标题核心

网络新闻标题简短精炼,以实题为主,陈述所发生的新闻事实,基本没有系表动词、助动词以及冠词,鲜有形容词,动词使用频率最高,让读者一目了然,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核心内容。动词的使用也很有特色,和传统纸媒新闻标题使用动词略有不同,网络新闻标题的动词更具动态和视角效果,例如 stride, slam, wage,unveil, naturalize等。这些动词不仅陈述了事实本身,而且给读者呈现出细微的动作图景,使标题更鲜活生动,所陈述的事实像动态画面一样快速输入到读者头脑中,形成认知,吸引读者点击阅读。

3.陈述句为主

笔者在2019年9月19日China Daily的APP首页调查中发现,在标题使用句式方面,以陈述句为主,鲜有疑问句。30条新闻标题中有24条标题由主谓宾构成的简单句来陈述核心信息,偶有补充说明部分用现在分词或动词不定式来完成,没有从句,也没有复合句出现,没有标点符号的运用,只有个别介词短语来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还有6条新闻标题是用形容词短语或名词短语来陈述,例如:“Affordable solutions better than exaggerations”,“Efforts to improve senior care renewed”, “Huawei eyeing cutting edge in computing”, “China’s fast-growing middle class to fuel growth in air travel” 由此可见,编辑在制作标题时非常注重用简洁优美的句式去提炼新闻内容,句式简洁,让读者一行扫过,形成认知。

(二)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语用功能

1.提炼事实,传播核心信息

新闻标题是以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传播给受众。新闻标题必须以事实为基准,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或扭曲误导读者。新闻标题的严谨代表了新闻传播平台的专业素养和可信度,是新闻记者或编辑严格把关的一个环节。新闻标题也起到提示阅读的作用。新闻标题提供的是新闻的核心内容,包括对信息的关键性评价。读者阅读标题的过程不但是了解信息,也是迅速对该新闻的意义作出判断,从而决定是否继续阅读正文,这点在当下网络传播中尤为重要。受众不仅想知道所发生的事实,更愿意了解对这一事实的分析,从而转载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互动和二次传播,这个过程可以不断推送这则新闻,让它成为热点。

2.提供新闻意义和认知语境

根据 Sperber和 Wilson的观点(1995),交际理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符号和推理”[2]30。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交际模式,标题是在某个新闻资讯这个语境中的信息符号,它一方面是资讯的载体,一方面蕴含了标题撰写者的交际意图,即“它说了什么”“它想说什么”。成功的交际存在于传输认知意图。也就是说,在新闻传播中,要达成有效的交际,传播者要利用新闻标题来体现他的传播意图,也就是他撰写这篇新闻的意义。要将传播意图传输给受众,必须精心选择一个让交际双方都互相理解的内容和各自了解的语境,受众看到这个新闻标题,被其提供语境所吸引,或因为熟悉原有语境,想了解新的动态;或对这个语境好奇,想获取相关信息来增加自己的认知。这个语境必须以明示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受众在标题中感受不到明确的语境,会因为懒于费力思考而直接忽略该新闻。

3.情绪表达,奠定基调,引导受众价值认同

新闻标题以提炼核心新闻信息为主,但新闻记者也好,新闻发布平台也好,都会下意识地带上自己对该新闻的看法,对这个事实发生的语境奠定一个情绪基调,并利用选词或修辞等把这个基调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让受众体悟,从而达到影响舆论的传播效果。“意见领袖”是每个新闻记者或新闻平台的目标,特别在网络传播时代,“意见领袖”不光意味着100000+的点击率和超高流量,更是意味着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选择中,新闻传播者的态度可以影响和控制广大受众对信息的态度,受众的阅读过程也就是价值观被传播者改变构建的过程。例如:“China’s railways embrace for National Day holiday travel peak”(China Daiy,2019-9-29),在国庆70周年来临之际,举国欢庆,编辑选用“embrace for”这个词作为标题的核心词汇,奠定了文本的颂扬基调,而且暗示了建国70年里,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已经可以满足重大节假日民众的出行要求。从受众角度来分析,中国民众经历过多年每逢春运等重大节假日火车一票难求的局面,对这个语境一直是持较负面和焦虑的心理。在这个七天长假来临之际,能否买到票,肯定是大家关注的热点,“embrace for”这个词无疑给期待买票的受众打了安心针,人们会乐于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愿意认可文章的总体基调,接受传播者在该新闻中的价值倾向。这则新闻获得457个赞,评论过百,成为当日APP首页热度和流量第二大新闻。

四、运用最佳关联原则的实践

“英语新闻标题的生成和认知过程实际上是标题撰写者和读者之间实现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9]。标题要满足读者心理需求,吸引读者,就要实现标题和读者认知的最大关联。在前文中说到,关联性是由语境效果和推理付出的努力这两个变量构成的函数。推理时付出的努力越少,关联性就越强,语境效果也就越好。因此,笔者从这个函数变量来分析关联理论在网络英语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从标题撰写者的角度出发,撰写一则英语新闻标题就是为读者提供明示—刺激和相关语境。标题编辑通过选词、句法运用、修辞等方式撰写新闻标题,提供明示语境,实现或期望实现其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了使这种明示—刺激发挥作用,语境要精心选取。首先,新闻网站编辑要明确这则新闻的受众定位,根据精准定位,推断受众已贮备的相关信息,揣测受众更希望了解哪方面资讯,或对哪方面资讯更感兴趣,然后撰写编辑新闻标题。其次,和传统纸媒不同,网络新闻流量的大小非常清楚。从流量大的新闻中,编辑可以通过热词推断出受众对什么语境最感兴趣,那么,在标题撰写中可以多使用这些热词,刺激读者的关联主动性。从读者的角度来分析,新闻标题的阅读和理解过程可以看作是交际的推理过程。读者对新闻标题作出反应,是因为标题提供的语境是他所熟悉或感兴趣的,他已经具备足够的认知来理解这则新闻,不需要费时费力去推理、判断和评价。花费最小的推理努力,读者就能够得到标题的语义信息,获知信息更深的内涵。

在新闻标题交际的过程中,无论是标题撰写者撰写标题,还是读者理解标题,都遵循着最佳关联的原则。在网络新闻中,要达到最佳关联,也需要一些特殊的刺激手段。

(一)做到新旧信息的连接

例如在70周年国庆系列报道中的一则标题:“ A Gift for the motherland : Giant sand art impresses in Changsha”( China Daily,2019-9-20) , 撰写者利用引题“A Gift for the motherland”将新近发生的资讯和最近新闻热词联系起来,让读者一目了然,知道这是和庆祝70周年国庆相关,也就是和每一个中国人相关;如果没有这个引题,读者会感到困惑,不知道长沙人民是在做什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因而会认为没有关联性而放弃阅读正文。

(二)加强认知者现有预设

例如,“How US tariffs boost Chinese hardware firms”(China Daily,2019-9-23)。 自 从 2019年中美贸易战以来,“US tariffs”一直是各大平台网络新闻热词。中国民众了解到,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后果就是增强国内IT行业硬件产品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这是大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心理预期。这篇文章结合大众心理预期,进一步解释“如何”来提升国内信息行业的硬件研发,进一步加强受众的心理预设,让受众去阅读正文,评论或点赞,以期获得价值认同。该新闻评论17条,点赞266点,在当日China Daily 首页获点赞率第二名。

(三)使认知者现有预设出现冲突或打消现有预设

例如,“Rising pork prices a lesson, not a crisis”( China Daily, 2019-9-20), crisis 这个词很好地将人们原有生活用品涨价带来的危机感和焦虑感刺激出来。猪肉作为日用食材,涨价影响重大,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意味着生活费用的大幅增长。“crisis”虽然稍有夸张,也体现出“猪肉涨价”这个事件在民众心理的预期,但本新闻标题却否定了这个心理预设。出于好奇心,受众就会去点击正文阅读,希望被劝服或进一步肯定自己的心理预设,并极有可能发表评论,形成二次传播。事实上,这则新闻评论32条,获赞200点,良好地实现了传播效果。

(四)运用特殊语用方法刺激受众推理出新闻记者的传播意图

新闻编辑为表达记者或新闻平台的观点和价值观,更好地吸引和引导受众,往往在新闻标题上运用语用手段刺激受众推导出传播者的交际意图。例如:“HK delegates ‘honored’ to join celebration events in Beijing”(China Daily Septemper30, 2019)。在该新闻标题中, “honored” 这个词可以起到语用丰富的作用:一方面读者在解码过程中会受这个词内涵的引导来明确价值角度,另一方面这个词的出现也代表了编辑部为受众构建了预设结论。在新闻“Impoverished. Isolated. Now they have a life”(China Daily Septemper30, 2019)中,编辑首先运用了短语排比的修辞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同时用首行构建的前提和第二行的结论预设形成对比,很鲜明地传达了新闻的立场。又例如:“Ping-pong,Ali and Yao: Wow!”(China Daily Septemper30, 2019)在这则新闻中,新闻编辑通过提取三位在中美交流史上有代表性运动员的名字构建了受众理解推理的前提,一看到这几位运动员的名字,受众会自然把他们和中美体育交流联系起来,在这个范围内作出推理,而 “Wow”这个语气词具备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在客观上具有明确性和肯定性。

五、结 论

在标题撰写与解读的过程中,撰写者和读者的认知语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撰写者根据自身认知环境中对新闻文本和读者的认知,撰写出合适的新闻标题,使读者能够以最小的努力获得理想的语境效果,即得到新闻的核心,又利用合适的语用手段来刺激受众,或明或暗地表达传播者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读者也相信新闻标题是自己与新闻文本之间的最佳关联者,进而会主动地根据新闻标题选择最佳的认知语境,实现对标题所传达的信息以及内涵的正确理解,最终实现标题撰写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意图关联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2:20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6:58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2:00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9:06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00
奇趣搭配
智趣
读者(2017年5期)2017-02-15 18:04:18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喜剧世界(2016年9期)2016-08-24 06:17:26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新闻传播(2015年22期)2015-07-18 1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