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朔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后勤改革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杨 朔
[北京师范大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产业模式的广泛应用,高校后勤管理开展了一系列信息化建设。文章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结合后勤信息化实践经验,针对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互联网+;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新媒体
高校后勤作为保障学校师生教学科研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职能部门,主要负责餐饮、住宿、物业、绿化、车辆、节能以及水、电、暖维修等各种服务工作,不仅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保驾护航,同时还承担着服务育人的重要使命,是高校日常运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新时代“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要实现“双一流”,不仅意味着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的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也对后勤保障服务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和挑战。[1]
一流的后勤管理必须树立“一流”的管理标准,主要体现在“一流保障”和“一流服务”两个方面。“一流保障”指进一步提升后勤保障能力,构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匹配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力争达到国际一流后勤保障水平;“一流服务”指加快推进“互联网+”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应用,通过新理念、新技术为师生不断增长的生活服务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深入应用,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多元化的生活服务需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互联网+”计划,使互联网和传统行业以更加紧密结合的方式创造出一大批新兴互联网产业,这一变化促使高校后勤相关负责人更加重视“互联网+”给后勤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大力发展科技后勤建设,使信息技术成为后勤服务的重要保障设施。[2]
后勤通过互联网技术加持,改变以往线下服务的单一模式,完善后勤服务监管体系建设。信息化发展初期,后勤搭建了网络报修、宿舍管理、节能建设、配电室管理、地下管网建设、微信公众平台等多个数字化服务系统,后又加入大数据应用,创建了“我不挤”“多来点”等多平台联动服务模式,让师生足不出户就能实现网络报修、手机下单超市配送、线上查询宿舍电量、食堂人流量、教室满座率等功能,为校内师生量身定做提供专业化后勤服务。同时利用qq客服、微信客服等公共平台实现24小时线上客服,大力提升教职工和大学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
一直以来,后勤承担着高校基础建设和服务保障的重要任务,而其同时肩负的服务育人职能却常常不被人们所重视,这也成为后勤综合改革的一大难点。“互联网+”的出现迅速成为后勤信息宣传的出色载体,后勤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搭建起后勤与包括师生在内的用户交流的桥梁,其中,后勤新闻、管理理念、服务内容、党建教育、后勤记忆等模块展现后勤人工作中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学生参与后勤体验的独特风采,让更多人了解后勤工作和服务育人使命,是增强高校后勤内涵建设、提升后勤优质形象的良好工具,是助力学校“双一流”发展极其珍贵的无形资产。[3]
“互联网+”概念,是指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这意味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要进行深度融合。[4]自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我校后勤清晰认识到信息技术将带来新一代移动应用的浪潮,于是在以往后勤数字化建设基础上,加大推进科学后勤、智慧后勤的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将传统经验式转变为智能规范式的后勤管理模式,以“智慧后勤”新模式推动高校后勤新发展。[5]
1.食堂人流量分析系统,降低因人员拥挤带来的安全隐患。系统采用B/S架构,可通过浏览器、移动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形式访问使用。其设计理念是针对食堂就餐高峰期人员拥堵情况,不仅浪费排队等候时间,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食堂人流量分析系统通过在食堂指定位置安装多个红外传感设备记录在堂人数,有效查询各食堂实时人数,实现了就餐高峰人员导流分流、指引错峰就餐、疏解部分食堂供餐压力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因人员拥挤而产生的安全隐患。目前我校已有5个学生食堂、2个教工食堂建成并投入使用。
2.人脸识别安全管理系统,增强宿舍出入安全规范管理。考虑到以往宿舍楼出入管理是通过闸机刷卡方式进行监管,存在“认卡不认人”的问题,在安全监管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只能依靠楼宇管理人员人工排查非本楼人员趁乱进楼情况,加大了工作难度,存留了安全隐患。人脸识别安全管理系统将人脸面部识别、数据安全管理、闸机硬件设备等技术有效结合、相互连通。通过前期录入本楼准入人员人脸信息,对接教务部门学生基础信息,经过网络部门数据安全把关,人脸识别安全管理系统识别率高达95%以上,实现“本楼已注册人员准入通行、闲杂人员有效拦截”的智能管理,为宿舍安全管理竖起一道坚实的技术屏障。我校19幢宿舍楼在各个出入口共安装了44套人脸识别安全管理系统,覆盖本硕博1.8万多名在校生。
3.节约型校园节能改造平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学校节约型校园节能改造项目截止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三期阶段。主要分为综合节能与供暖节能两部分,综合节能改造是指公共区域照明安装远程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按照人数、光照度以及根据设定预案自动开闭照明功能,其中部分办公室已实现无人自动断电;供暖节能改造新建楼四座换热站,实现部分区域分时分区供暖,大大改善了学校主楼、科技楼、化学楼的供暖效果,此外,部分楼宇实现无人时段低温供暖,在完成节能减排的同时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
1.搭建后勤微信公众平台,开辟后勤宣传新路径。2014年,学校后勤开通“北师大后勤”微信服务号(现更名为“京师后勤”),将新媒体作为后勤宣传的载体和窗口,通过提供最新后勤资讯、实用服务保障、24小时值守互动等多项服务,着力于打造为师生信息共享、解疑释惑、排忧解难的智慧后勤,丰富了后勤宣传的方式方法,增强了后勤服务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经过多年用心运营,“京师后勤”微信号现有超过13000人关注,发布内容涵盖党建新闻、后勤动态、菜肴换新、校园花讯、活动报名、超市打折、风采展示等,其中毕业季活动、冬夜温暖送站等服务每年都有超过一万的点击量,许多师生在朋友圈和微信群中互相转发,推动了后勤逐步实现“学校信任、师生满意、社会认同”的支撑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后勤微信公众号因其便利性在较大程度上代替了PC端后勤官网的功能,推广宣传效果十分显著,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6]
2.组建“智慧后勤”学生团队,提升后勤宣传队伍活力。随着移动应用生态的逐渐成熟,社会大众和高校师生每天都在移动数据洪流中吸收大量信息。那么如何在众多媒体形式中保持后勤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学校后勤在团队建设和内容重构方面做了许多工作。2017年,后勤招募各院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成立“智慧后勤”学生团队,给后勤宣传注入新的能量,同时也带来了真实用户体感和多元化思维方式。团队安排专人负责主题策划、文案编辑、摄影摄像等,并改变后勤微信以往的新闻类单向传递宣传风格,转而着重加强师生参与、双方互动的特色宣传,打通后勤与用户双向信息交流渠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生进后勤”活动通过微信进行报名;“名厨味道”系列活动通过留言点赞量选择幸运用户;还有“你最喜爱的一道菜”、“那些花儿”摄影大赛微信投票等活动,让后勤微信平台成为广大师生参与后勤、了解后勤的便利窗口。[7]
3.新媒体+数字化平台,“1+1>2”增强系统实用效果。后勤微信平台通过有力宣传收获较多用户量后,积极探索新媒体与数字化系统的应用对接,打造实用性、便利性更强的“掌上后勤”综合平台。逐步将网上报修、宿舍电量查询、食堂人流量查询等系统功能加入到后勤微信公众号,实现移动互联网与维修作业、节能管控以及人流量监测数据的有效整合和智能应用。后勤微信平台将原本零散的数字化应用汇集一身,形成一个有效的“后勤服务信息中心”,拓宽了信息渠道,提升了服务效率,后勤微信平台计划陆续开通阳光厨房、便捷洗车、建议投诉等多样化的线上服务,使师生用户全方位享受到贴心周到的后勤服务。
4.其它形式新媒体的探索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视频行业的兴起,短频快方式的流量传播内容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用户群体,[8],我校后勤利用这一趋势,注册了“京师后勤”抖音账号,通过抖音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分钟,后勤在做些什么》、《校园花讯》、《名厨风采展示》等一系列彰显后勤工作特色的视频专辑,并希望能够打造展示学校后勤文化的新阵地。新兴传媒方式有许多新颖的宣传思路和理念值得借鉴,高校后勤如何借助新媒体东风,与本身特色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供更有品质的后勤服务是将来发展需要思考和关注的地方。
受早期信息化市场产品单一的影响,后勤可选择性较少,只引进了零散几个数字化管理系统,难以针对信息化切实需求进行整体规划,导致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使用形成多“点”分布,无法将业务串联进行全覆盖管理。同时,早期信息化建设更侧重硬件建设,对基础数据更新和系统维护不够重视,导致部分信息化系统因缺失有效数据和缺乏技术升级只能搁置或停用,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因此,后勤管理部门重新调整信息化归口部门,将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校园综合治理站位层面,制定总体规划安排以及不同阶段的实施目标,分层分步实现后勤信息化全覆盖工作。如节能改造项目,根据各阶段建设目标,目前已实施到节能改造第三期工程,在原有建设基础上进行了提升改进,这对后勤信息化全面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9]
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前期大量的硬件设施投入,也需要不断购买长期服务保持系统活力和有效性,而高校后勤在进行年度预算时优先确保服务保障性经费,对于信息化建设缺乏固定资金投入,导致后勤信息化发展容易断层、脱节,难以做好可持续发展。对此,后勤管理部门逐渐加大信息化重视程度,加强利好制度建设,争取财务资金支持,努力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有力基础。
由于信息化技术更新迭代较快,不同时期建设的不同信息化系统,其技术规范和数据标准没有统一,造成新老系统在对接上存在“数据壁垒”,信息共享难度较大,也带来基础数据反复收集、信息冗余等弊端。此外,系统应用功能单一,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又缺少人才和资金进行深度投入,导致系统实用效果难以满足建设需求,这种现状也给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带来难题。[10]为了不让数据只停留在某个系统中,而是要把数据用活,后勤通过专业技术团队查找部分系统间的对接端口,根据实用性原则,深入挖掘数据,使数据提升价值形成有效信息,应用于实际服务需求,提升服务体验。如将节能数据和人流量数据与微信平台挂接,利用微信的庞大关注量,实现微信查询宿舍电量和食堂“我不挤”等功能,为师生提供实用便利信息,优化后勤服务质量。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数字化系统的经验教训以及微信平台应用的成功案例,给高校后勤“互联网+”的应用发展提供了参考,不断创新的后勤信息化建设如炒菜机器人、明厨亮灶项目等也给后勤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后勤信息化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助力“双一流”大学建设,而要实现这一高远目标就要拥有世界性的发展眼光和领先的战略布局,敢于探索、不断创新,牢记职责、提升服务,努力打造一支高效、科学、理性、温暖的后勤服务保障队伍。
[1]吴通苗.“双一流”大学建设视域下高校后勤发展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8(11):5-7.
[2]刘全明,王忠良,刘玉锁.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探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9(01):20-23+42.
[3]王艳,高海滨.后勤信息网站建设的继续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13(05):99-100.
[4]马坤.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明未来投资方向[J].股市动态分析,2015(09):53.
[5]翟儒,李凌宇.以“智慧后勤”新模式推动高校后勤新发展——北京交通大学“智慧后勤”建设的实践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15(06):5-7.
[6]吴丽.“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服务的转型与探索——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6(02):11-13.
[7]关秦川,曾晓燕,周家瑜,赵曼.运用新媒体开辟后勤宣传工作新路径——以西南交通大学120周年后勤宣传工作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7(07):74-76.
[8]刘姿麟.中国短视频行业的现状分析[J].电影评介,2018(10):95-97.
[9]张青平,刘元,陈曦.高校后勤接待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酒店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8(09):35-37.
[10]庄孝彦.广州地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责任编辑: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