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
——基于多所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调研

2020-03-15 12:27熊嘉逸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熊嘉逸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该战略还作为七大国家战略之一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章的总纲,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的行动纲领。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明确了农村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新时代农村现代化的纲领和遵循,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所作出的总体部署。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农业的发展期待呈现根本性的变化,这迫切需要农业技能性应用人才和农业科技的支持与推动。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越来越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明显增强,但高职院校的供给端的质量、效益与创新性不够,专业的设置、更新与优化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弊端。为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于2018年9月联合发文,对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了意见。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找准定位,把握机遇,更好地体现办学职能[1]。

二、“乡村振兴战略”赋予涉农高职院校的特殊使命

2019年国务院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提出职业教育要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但目前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涉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的发挥还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具体体现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不够高、专业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有待加强、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足、招生数量与质量有待提高等。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国家在朝着有利于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倾斜。“农”字头或偏农类高职院校以及涉农专业在示范建设中受到重视和支持,这表明国家是希望加快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的[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于涉农高职院校而言,“涉农”基因决定着服务乡村振兴是其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作为高校属性具备的文化优势、创新优势和智库优势是践行职责和使命的重要资本。涉农高职院校应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与乡村实现“同频共振”?笔者认为这要从“乡村振兴战略”赋予涉农高职院校的特殊使命进行探究。

(一)精准对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短缺和专业人才匮乏并存。没有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就缺乏基础,便无法建立乡村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在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计划中,专门提到了,包括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以及乡土人才培育在内的人才支持计划。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赖于乡村干部的主动性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驱动,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人力资源是单向流动的,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要实现双向流动,让城市的人才流到农村去,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是重点项目。根据《“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到2020年必须实现的指标包括:所有的农业县市区均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要全面建立“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即以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有序参与),计划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总量超过2000万人,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数量年均增长达到60万人等[3]。

为此,涉农高职院校首先应该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涉农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乡村专业人才培育工程、科技人才下乡等政府的重大措施中去,具体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第一是推动农业人才培养流程再造、打造学科专业集群,改革专业设置供给,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懂农业懂农村懂农民、愿意到农村去的大学生。第二是利用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助力这些青年农民成为新时代农村的中坚力量。第三是积极参与政府的定向培养方案,例如“定制村官”培养工程等,培养一批农村发展急需、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留得住扎下根的村官。通过以上三个途径,涉农高职院校可以比较精准地对接乡村人才的需求,培养当地的致富带头人,鼓励优秀的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反哺家乡建设,围绕当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以培养模式创新带动培养质量提升[4]。

(二)产教融合,促进高校与乡村同步发展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前提。从国家层面讲,产业兴旺方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更丰富优质的农产品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地区层面讲,产业兴旺才能为乡村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吸引更强大的人才队伍,实现持续发展。从个人层面讲,产业兴旺方能为农村居民保障收入来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升农民生活的获得感。发展农村的产业是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基础是种养业,实现价值延伸的是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服务业。除此之外,新兴的支柱产业包括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开展的深度融合。

基于此,涉农高职院校应该通过统筹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全方位。通过产学研结合,大力开展应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及科技服务项目。一方面,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力度,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针对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需要建立课题项目进行系统梳理探析,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组建创新创业师生团队帮助打造特色产业。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渠道协同参与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挖掘优势特色产业。以产教融合推动高校和乡村的共同发展,通过和业界、行业或者企业形成实体或者虚拟的产业学院,这样既可以实现将企业资源有效引入校内,聚集社会各方人才,又可以打通智力、技术、下乡通道,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三)文化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的活水源头

乡村振兴战略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综合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多个领域,与农村、产业、生态和文化建设均密切关联。“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个字五项任务便是乡村振兴的图景。根据任务解读可知,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只有注入先进文化,才能活化乡村精气神和建设现代乡村文明。要实现乡风文明就必须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足点,应该结合历史和物质资源,继承、创新发展当地优秀乡土文化,尤其是发掘和发展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或区域特点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要有良好的乡风村规,大力宣传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5]。

基于此,涉农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职能,参与到乡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文化阵地建设和移风易俗行动中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组织师生开展调研,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校园文化中重点宣传中华文化的和谐、孝道、五伦等,建立课题探究乡村的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使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美德,鼓励他们以多样的形式带到乡民的生活当中。此外,院校还可以组织志愿者参与到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去,丰富乡村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等建设,活跃乡民的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乡民道德水平,改善乡村风气。

三、多所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多所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发现,走在时代前列的涉农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发挥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者、创新先行者和智力与技术输出站的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与地方政府、涉农事业单位、社会企业的协同合作,探索出了特色发展模式。

(一)服务产业融合的积极践行者

在教育供给侧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常态下,多所涉农高职院校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为满足外在的需求而盲目地增设专业已经不适合形势的发展,必须从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来进行改革,专业动态机制建设是必由之路。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要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提升,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求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更应重视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此任务下,农业技能性应用人才和农业科技的支持与推动至关重要。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必须确定办学定位与专业定位,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变化,从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产业出发,构建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相关教学资源库和案例数据。

例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专业链”对接 “产业链”的思路,专门研究了苏南地区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打造了园林、园艺、现代农业技术等为代表的服务现代农业第一产业的专业群,升级了食品生产及质量控制、农业装备、农业物联网等服务现代农业第二产业的专业群,优化了环境保护、旅游管理、连锁经营与管理等服务现代农业第三产业的专业群,专业群改革实现覆盖现代农业的一二三产业,在对接相应产业时更加顺应发展要求[6]。在校地合作方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常熟市政府签署了委托培养基层农业农村人才合作协议,创新构建出“现代农业技术”委托培养模式,并计划用5年的时间,为常熟市培养300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涉农大学生。除了涉农大学生,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还与太仓、昆山、张家港、吴江、相城、吴中、锡山、惠山、武进、金坛等地合作,培养了8.6万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与太仓市、昆山市、常熟市、扬州高邮市、盐城市亭湖区和盐都区等签订合作协议或意向,开设订单班。

又例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等融入其中,不仅在涉农类专业中开展专业课程,在非农类专业中也开设农类课程。该校在所有专业中开展涉农职业文化教育,开设“三农”教育必修课,通过公选课、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情怀,凸显学校涉农特性,以区别其他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他们重点加强建设以校企合作的先进生产技术成果为对象的课程资源、实训资源以及企业生产实践案例数据库[7]。在校地合作方面,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与绍兴市合作,校地共建绍兴市乡村振兴学院,并在此基础上,拟建立绍兴市乡村振兴研究与传播中心、绍兴市“三农”人才培养中心、绍兴市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与研究中心、绍兴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为绍兴市乡村振兴提供基地、培训、人才、技术等支撑。

(二)产教研结合的创新先行者

产业振兴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新目标中,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指出高职院校要密切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要能服务区域发展,针对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开展重点服务。这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服务面向、人才定位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快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涉农高职院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突破性的举措,才能实现创新发展的新目标。

例如,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紧紧依托广东农垦产业经济的需求,与企业深度融合,紧贴垦区特色产业,服务垦区经济,组建“博士、教授服务团”,深入农垦企业,针对垦区亟待解决的生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服务。该校联合广东湛江农垦集团公司采取模拟股份制公司的形式,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组织项目团队在湛江垦区建立5600亩甘蔗高新科技示范园,以全新农机农艺技术相匹配的全程机械化为手段,以示范推广适应垦区种植的高产高糖高抗良种为核心,提升了全程机械化生产经营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提供了可示范推广的农业生产经营改革模式,为打造垦区糖业全新的产业链提供示范和经验[8]。在校地合作方面,学院重点探索与增城区政府、粤东西北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合作,实现高校、地方政府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对于粤北云浮市乡村振兴的工作,学院立足云浮市情及地方资源,聚焦云浮市乡村振兴中战略性和热点难点问题,着力为云浮市党委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决策服务。针对云浮的柑橘产业销售难、农民增产不增收、产品滞销等问题,学院物流专业教师运用产业价值链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和博弈论,分析和揭示柑橘产业流通价值链的增值机理、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分工与组织,提出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扶持柑橘产业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学校及大企业等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解决粤北云浮市柑橘产业生产区域分工与农产品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农户增产增收问题,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这不仅对于指导云浮柑橘产业发展的实践有益,还可以为在农产品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云浮各级政府出台确保农户增产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又例如,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农科院)立足温州市农业产业的技术需求实际,构建“训、研、创、产”一体化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成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来带动产业发展,每个二级学院成立子公司,子公司结合专业、结合人才培养进行产业开发。如园艺技术专业的蓝莓项目,根据项目设计实践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在实训中学习相关栽培技术等;教师带领学生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共同开展研发工作,开展蓝莓品种选育;子公司同时开展蓝莓育种种植加工销售等项目的产业开发,学生可以参与到从种植到配送销售等一系列经营管理实践中去[9]。目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与温州市共建了多个农产品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性基地。

(三)乡村振兴的智力与技术输出站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建设师资团队,一方面要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到农村去实现自身价值,积极发挥支农作用,不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推动教师积极争取各类农业科研项目,让科研参与到农业经济服务中去,以资金、项目、技术入股方式参与实体经济,促进农村产业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组织鼓励教师到涉农企业挂职顶岗,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培养涉农人才,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作为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任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各门课程中积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同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鼓励毕业生到农村自主创业等。“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工作,都是鼓励懂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强的大学生到农村的重要途径。

例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通过搭建平台开展技术培训与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搭建了“三农”专家服务团平台、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农业高新科技园平台,加强与当地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技术技能积累与服务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10]。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与中牟县农委、宝丰县欣荣种植专业合作社签约合作协议,通过新品种推广和西瓜育苗、草莓种植等技术服务,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

又例如,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积极在县区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学院,组织专家教授定期开展对口培训,让职业农民更方便地学到并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参与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举办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培养现代农业生产的领军人物;同时以“农业科技三下乡”为平台,利用专业优势,选派师生参加下乡活动,开展与种养大户对接、与农户结对子帮扶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农户,助推农村经济发展[11]。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积极开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课程,目前已经针对县区农业需求,开发出《现代家庭农场建设与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社建设管理》、《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提质增效》等课程,增强了受训学员对新农业发展的信心。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

根据教高〔2018〕号文《教育部 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未来涉农高校应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产学研协作,深化农科教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重点实施“农产品安全生产供给、生态环境建设、食品健康与营养、农业装备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造、区域农业农村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六大战略,利用高校资源深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12]。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发展农村产业,支持回乡创业创新的各类人才,鼓励对农村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支持拓展农村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这为涉农高职院校带来了大好的时代机遇。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未来涉农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发展方向是:

第一,重视培育农林专业学生及非农林专业学生的“爱农知农为农”的素养。引导农林专业的学生做到学一行爱一行,学有所成,学为所用,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共同开展;借助学校氛围的打造,引导非农林专业的学生关注三农,增加相关的选修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鼓励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培养乡情乡愁的情怀。

第二,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林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农林教育”。坚持以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继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服务现代化大农业的创新人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进一步紧密联系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根据区域内产业发展对涉农岗位人才的需要,将原有专业大类进行细分,组建专业群与产业对接,以适应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并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作为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13]。

第三,顺应时代要求,创新农林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展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注重在招生中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涉农专业,顺应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在培养学生生产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管理经营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用技能型的复合农林人才。

第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社会影响力。一方面积极加强与政府沟通合作,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建设,帮扶地方经济发展,共建科技发展园区,同时也取得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一流师资团队,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共同研发关键技术,协同企业资源与力量服务农村。

第五,拓展优质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一方面依托大中型企业共同开展“双师”队伍建设,聘请科研机构和企业中生产科研管理的一线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组织专职教师深入涉农企业挂职,以及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农场开展试验田的技术创新实践。此外,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学习发达国家职业农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教学标准的同时,也输出我国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标准设计等。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