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广西桂林541199)
文化人类学一直是研究学者关注的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生态理念成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重点,其主要用于解释存在地域性差异的文化模式以及特殊文化来源。在历史长河中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和习俗节庆一直是人类生活中重要内容,在这种活动的维系下人们会找到归属感与民族荣誉感。瑶族作为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每年农历10月16日会举办“盘王节”[1],这是瑶族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其中“还盘王愿”是这个节日中最重要的仪式,长鼓舞是祭祀仪式中的表现形式,是盘王节的衍生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较大研究价值。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自身独特的风土习俗,其中以祭祀、庆典为典型代表。自古以来,瑶族就有“瑶不离鼓”的民间说法,长鼓是其中常见的、不可替代的物件,它象征着瑶族“祖先”,本质是一种圣物,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独特的“长鼓舞文化”,如芦笙与黄泥长鼓舞(广西)、做屋长鼓舞(广东)、赶羊做长鼓舞(湖南)、还愿长鼓舞(广西),本文以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区的黄泥长鼓舞为研究对象,其是用于祭祀“盘王”的重要舞蹈。黄泥长鼓分为两种,即母鼓、公鼓。母鼓在表演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通常而言,母鼓与四个公鼓组成一个舞群。舞母鼓的人把鼓斜背于胸前,用双手有韵律地拍击,要求此人经验丰富,能够掌控、指挥长鼓舞的整体节奏,公鼓竖立放在右手,用左手敲击鼓面,舞蹈动作类型较多,带有洒脱、雄健的韵味[2],其需要根据母鼓鼓点拍击,母鼓敲响之后,四个公鼓鼓手立即跳跃而出,以母鼓为中心围成圆形跟着鼓点敲击,并有规律地跟随鼓点转动,其动作应奔放、热情,母鼓则柔中带刚,两者交相辉映,增加舞蹈的潇洒度。
“还盘王愿”节俗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区,整个交通较为闭塞,为长鼓舞的形成提供了良好先天条件。在这个区域中,分布着瑶族五大族群,即山子瑶、茶山瑶、花篮瑶、坳瑶、盘瑶[3],每个族群都交错分布,一到最为隆重的盘王节,族群就会聚集到一起,举行“还盘王愿”等祭祀节庆活动,这也是维系族群情感的纽带,不同族群对自己发源地、祖先都抱以敬畏之心,成为了族群的共同信仰,成为传承长鼓舞的源泉、根基。
该地区在古代沿用石牌制、社老制。石牌制的本质是区域民族习惯法,为维护族群内部良好的秩序与生产活动,瑶族人民共同制定规约,来规范人们生活方面的行为,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族群纠纷、维护正常社会秩序[4],属于民间政权的组织形式;社老制是族群中有威望的社老作为统领,其负责主持重要的祈祷、祭祀仪式,处理族群中的纠纷、争端,与现代农村的村主任职务相同。基于某种意义上而言,传统社会中的中央政权从未真正上控制过此区域,未动摇村落的根基,石牌制、社老制这种传统的社会制度得以延续,为长鼓舞的发展、传承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腾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信仰,即被同一氏族信奉为保护者、祖先或者带有某一特殊符号的动物、无生物或者植物,是氏族生存的根基,全族人民会无条件地信任、崇拜、感谢,可用于区别不同氏族。瑶族的图腾为“龙犬盘瓠”,即“盘王”,是二元统一的神[5],既是氏族首领,也是集原始氏族权威的图腾。盘王祭祀活动最先是为了哀悼盘王的灵魂,直到道教文化传入后,哀悼盘王逐步演变为还愿、谢神的仪式,即“还盘王愿”,跳长鼓舞的目的就是为了“还盘王愿”,在祭祀盘王的同时,也寄托着瑶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瑶族人民把每年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这是瑶族最隆重的节日,全族群人民会在这一天相聚,举办“还盘王愿”的仪式,纪念他们的祖先——“龙犬盘瓠”,是传承盘王精神、缅怀瑶族历史的重要象征[6]。农历10月是瑶族的农闲时间,且农作物均已收获,瑶族子孙能够欢聚一堂,还愿感谢盘王,“还盘王愿”的仪式有周期,每3年为1小愿,每12年为1大愿,其仪式时间为3天3夜或者7天7夜。
长鼓舞在这个仪式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进行“还盘王愿”时,由主持祭祀仪式的师公“请鼓”,拿着象征瑶族人民法力、神灵的长鼓进行表演。整个表演力猛气势凶,以达到驱赶厉鬼的目的,这也是“还盘王愿”仪式的目的。“以舞祭祖”是仪式的表现形式,在这个舞蹈中长鼓成为瑶族人民表演的主要物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长鼓舞艺人是瑶族的代言人,他们希望通过敲打长鼓的方式,来表达对盘王的哀悼之情、感谢之情,也透露着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
长鼓舞最先出现于原始社会,人们为寻求生活资源,集体载歌载舞祭祀图腾,不仅要呈上贡品,还需为图腾歌功颂德,说出人对于神的希望,人们通常会披上神鬼装束、脸谱来跳长鼓舞[7];到唐宋时期,“还盘王愿”仪式正式形成,在跳盘王这一天,瑶族人民跳起长鼓舞,感谢祖先盘王带来的恩惠,并祈求日后的平安喜乐,因此,长鼓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载体,在历史长河中绽放着仅属于它的光彩。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受到战乱匪乱的影响。长鼓舞被停顿,直到全国解放特别是1958年推行民族区域自治,长鼓舞才又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成为瑶族典型的祭祀、节庆舞蹈。到近现代我国实行“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战略,政府组织加大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持力度,使得“还盘王愿”仪式中的长鼓舞重新绽放其魅力。长鼓舞是瑶族人民为生活祈愿的重要形式,但从传统的“娱神”转变为“娱人”。
“还盘王愿”仪式中的长鼓舞是其祭祀、节庆的重要工具,象征着瑶族人民的族群精神以及辉煌的历史记忆,以活动周期为基础循环出现,是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基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还盘王愿”仪式与长鼓舞,有利于抓住瑶族文化的特征,彰显出长鼓舞独特的文化价值。
瑶族地区每年都会举办全村性的祭祀仪式,即“还盘王愿”仪式,当前瑶族中不同支系均保留着“盘王”的传说,也沿袭着祭祀盘王的传统习俗,人们将生活富足、丰收等美好希望都寄托在祖先身上,以还愿的方式显现。
通常而言,“还盘王愿”仪式分为三个部分:(1)还愿主体:由黄泥鼓手、师公、歌坛师妹、道工、木叶娘构成;(2)还愿中介物品:祭祀贡品、法器、神坛;(3)还愿客体:盘王。进行盘王还愿的仪式时,由师公诵读经书,将人们的美好希望传达给盘王,让百姓得到神的承诺,实现与神的沟通。在传统社会中,普通的瑶族民众不可参与仪式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跳盘王成为一种带有娱乐性的表演活动,普通民众也是跳盘王的参与者,参加祭祀活动的人通过法器等还愿中介,与盘王进行沟通交流,实现神圣、先祖与凡俗的对话[8],因此,“还盘王愿”仪式既是圣典,也是普通的活动,它有利于维系正常社会秩序。
随着现代文明传入瑶族地区,“还盘王愿”仪式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长鼓舞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为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加大对“还盘王愿”仪式中长鼓舞的重视与保护力度。
1.“还盘王愿”节俗的变化
传统的“还盘王愿”仪式中仅看堂仪式中会表演长鼓舞,随着仪式的变迁,其会单独将长鼓舞作为一个模块,会逐步简化“还盘王愿”仪式,着重推出“黄泥长鼓舞的群体舞蹈”等,以全面展示出长鼓舞的文化魅力,使得盘王节也被逐步分化,为仪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长鼓舞的保护与传承
2011年,我国将“黄泥鼓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专题的学术研讨会,指出当前长鼓舞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长鼓舞推陈出新,如通过交流会、展演等方式,将长鼓舞传播到瑶族以外的地方,借助高校科研活动,从高校中选择合适的传承人,以保护好长鼓舞。
长鼓舞一直是“还盘王愿”仪式中的主体,其伴奏的乐器还有芦笙、锣鼓等,长鼓舞者在跳跃、旋转、翻腾中展示出对祖先的敬畏,整个节奏复杂、动作优美。近年来,为传承节日庆典活动,瑶族人民开始自发组织举办盘王节,排练长鼓舞,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长鼓舞魅力,从而实现长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加快优秀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节日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瑶族中的“盘王节”是典型的民俗节日,承载着瑶族人民美好的希冀,长鼓舞作为“还盘王愿”中最为重要的主角,其具备独特的文化价值,是延续瑶族血脉、传承文化的精神支柱,是瑶族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标识。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长鼓舞不再是单一的纪念活动,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将逐步增加娱乐健身的功能,因此,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应坚持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彰显出长鼓舞中特有的文化韵味,从而扩大长鼓舞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人接受、认可瑶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