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健康大战略的实施,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市场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此引发了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的改变。一个时期以来,医学院校普遍存在规模扩张、办学同质化、专业设置功利性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医学院校的健康发展。在推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形势下,医学院校基于大数据科学地建立专业预警、退出与评估机制十分必要。
近年来,医学院校基于办学规模与效益等考虑,在专业设置上都不同程度地增设和调整了一些专业,导致专业设置出现以下问题。
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有其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专业设置必须以医疗健康市场需求为前提,必须紧密结合行业工作岗位的需要,必须以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为基础,专业调整要有一定的周期。但是,一些医学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无视这些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不考虑医疗健康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自身资源的条件,而是做“东施效颦”之事,盲目追求多学科、多专业和综合性,使得教育资源要么短缺、要么在低水平上重复配置,造成各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情况明显、培养规模失控,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导致一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毕业生就业困难。
近年来,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泛化”现象日趋严重[1]。一些高校为了办学效益的需要,盲目扩张专业数量,追求专业设置上的多学科覆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独立建制普通本科医药院校开设的专业涉及医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10个学科门类,有的还开设文学、农学、艺术学专业门类,形成了专业设置“大而全”的局面[2],脱离了医学院校特有的办学定位。
如上所述,许多医学院校均开设了非医学类专业,而这些专业与医学的相关性很差。据统计,独立设置的本科医学院校开设的非医学类专业数量占专业总数的55%左右,高者超过60%[2]。一些医学院校盲目跟风,简单迎合家长和考生对所谓“热门”专业的追求,开设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劳动与社会保障、市场营销、保险学、法学等专业,与医学专业不相关联。这些专业严重影响了医学学科的发展和专业优势的形成。
某些专业生源不好,就业前景不好,办学成本高,但一些院校出于某种考虑,不愿停办;一些专业师资、教学仪器设备不足,学校又无条件改善,而又不忍停办,只能勉强维持开办下去。目前医学院校专业的增设数量远远高于其退出数量,部分高校的专业只增不减[3]。这些情况,暴露出这些医学院校没有对专业设置进行科学管理,没有建立有效的专业预警、评估和退出机制。“半死不活”的低水平专业,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了医学院校的职责和使命,也影响了医学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上述种种问题导致医学院校出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显然,建立医学院校专业预警、评估与退出机制,以科学的手段获得客观的评价结果,为医学院校的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促进医学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专业预警机制是指监测与评估高校各专业的办学情况,对其生源状况、就业质量、社会需求与社会评价、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持续监测与评估,对持续稳定运行出现问题的专业发出警示的制度与方法,而专业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基础和前提[4]。为此,课题组深度剖析医学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可获得、可预测、可操作为原则,系统、有针对性地确定了操作性较强的专业预警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维度、18个二级维度、56个指标,并设置了各维度的权重(见表1),同时基于大数据技术对预警指标所需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表1 专业预警指标体系
在专业预警指标的选取上,我们遵循以下原则:(1)从专业设置的内部(师资数量与质量、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状况)和外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生源状况、就业率等)两大制约因素考虑,强调指标的代表性。(2)可靠性。选取的指标真实可靠,能够客观地反映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市场、学生等对于专业的需求情况。(3)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选取指标,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但结果都必须可量化。
在各维度权重的设置上,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咨询法(Delphi)[5],使各维度权重科学合理,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专业设置的内涵,并完整地支撑预警指标体系。
专业预警指标体系数据来源渠道广泛,涉及政府、高校、医疗卫生单位、健康服务机构、学生、市场等各个方面。为全面、准确、实时地获得预警信息,我们需要建立专业预警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对专业预警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实现真正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数据来源主要有三方面:
(1)收集各业务系统的实时数据。如,在校生人数来源于学工系统,总课程数、总课时数来源于教务系统,教师获奖、论文、专利等来源于科研系统。利用大数据平台系统,从医学院校各业务系统中定期抽取相应数据并进行整合。
(2)定期采集各专业数据。一些专业预警指标数据,如医学院校各专业的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升学率等,安排就业指导部门、招生部门统筹有关院系,定期提供各专业数据。
(3)实时收集网络数据。利用互联网,主动收集各类数据,如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社会对本专业的认同度、各专业就业数据、行业及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等,为确定专业预警指标的阈值提供参考[6]。
主要工作是:审查和校验采集到的数据,删除重复信息,纠正错误数据,统一数据表达方式;将缺失数据、错误数据、不可用数据等进行清洗;结合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对数据进行缺失修复,对错误数据进行纠正,以保证原始数据质量。
利用大数据算法,快速构建业务系统数据挖掘模型。利用智能挖掘算法对各类数据进行关联范围分析和差异范围分析,生成专业预警需要的定量数据分值。
依据专业预警数据库的完整数据,对各专业预警指标进行逐一分析、评估,并提出预警建议[7]。主要做法是:
建立医学院校专业预警分析专家库,组织专家对定性指标进行多轮打分,并把专家评分结果录入预警数据库,根据一定的转换算法生成定性指标分值。
运用大数据技术,结合各专业的定量数据、定性数据,一级维度、二级维度的权重计算各专业的综合得分,并生成专业预警报告。分为三步:(1)对专业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每个观测点进行单项排序;(2)对二级维度和一级维度进行排序,同时给出各专业的综合排名;(3)征求专家团队意见,设置专业预警阈值,将低于预警阈值的专业统计出来,进行专业预警。
(1)建立专业预警机构。成立由校内各级管理人员、校外评估专家、院系教学负责人、专业负责人组成的专业预警机构,明确该机构的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专业预警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
(2)明确并履行专业预警机构的职责。包括制定各指标数据的录入规范、审核各指标的数据标准、制定专业退出标准等,并负责督促预警专业制定整改方案,适时进行实施和反馈,做好应退出专业的资源调整及妥善安置工作。
(3)科学、规范地实施预警机制。在医学院校内部,定期开展专业调研,发挥专业团队的作用,科学、规范地推进专业预警工作。对于列入预警的专业,认真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提出改进方案和退出建议;对于必须退出的专业,帮助研究制定详细的退出方案,确定退出时机等,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综合考虑师资、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调整[8],力求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