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秋
摘 要:稚化思维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保持相同的好奇心、求知欲、认知兴趣和学习情绪。换而言之就是让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过程为依据展开教学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稚化思维;小学数学;运用
传统的影视教育思想使得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总是以教师自身为出发点进行知识的思考与讲授,长期以往,学生简单的思维模式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毫无兴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自己的思维退回到学生水平,即思维稚化,这样就能够设身处地的从学生心态和认知角度出发,实现师生思维同频共振,使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思其所思,师生同频共振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简单,多数情况下教师所认为的简单问题在学生看来可能是“万丈深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思维的触角探入学生思维范畴,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与学生一样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一旦学生的思维遇到困难,教师要转变自身地位,成为课堂启发者,运用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督促学生展开思维活动,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展开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教师改变传统直接讲授的方法,而是为学生准备多张梯形纸片,让学生在玩中自己拼一拼、剪一剪,看会有什么发现,学生尝试着去动手操作。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哪些图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的探索,并尝试着展示给同学:将两个梯形拼在一起,使其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就可以按着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来计算,梯形面积正好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从而推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案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学生准备感兴趣的学具,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实现了思维的纵横发展,实现了师生思维同频共振。
二、以疑激疑,诱导学生探索
疑问是思考的开始,是学习的开端。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始于问题,通过质疑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疑问处展开教学,抓住学生理解过程中的疑团,构建适宜的疑惑思维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使学生在困境中突破自我,构建新的认知冲突,从而排除问题的干扰,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环的面积》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思维陷入困顿之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圆环的面积等于什么?同时向学生展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形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利用圆形如何得到一个圆环?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将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圆心找出,然后贴在一起,用铅笔沿着小圆的边缘化现,再用剪刀沿着划线剪下了,就可以得到一个圆环。这时,学生很容易就观察到:圆环的面积=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这样学生的知识就被连贯起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案例中,教师在学生不得其解时,利用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实际操作探索,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知识的本质,促进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率。
三、暴露错误,以求错误防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针对错误,教师要对症下药,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发生错误的根源进行分析和认识,剖析学生的思维脉搏,让学生充分的暴露错误,针对错音,展开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将自学、讨论等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宽思维途径,增强学生的思维“免疫”,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错误防患于未然,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段长是3.6米的绳子,将其截开,使得每段长为0.4米,请问能截成多少段?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小数除法运算问题,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精彩会出现错误,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3.6÷0.4=0.9,请大家认真观察,并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认真分析、讨论,给出不同意见。有的说,为什么3.6米的绳子,截成0.4米,却得不到一整条呢?有的说,可以反過来验算,0.9×0.4=0.36,说明计算错误。还有的同学提出,做题中我们可以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计算,即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案例中,教师将学生经常出错的部分,以错误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直接进行错误反思,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题目进行思考,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又解决了问题,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同一思维高度去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婉清.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273-274.
[2]武晓燕.通过情境教学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04.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小学数学“稚化”思维教学策略研究》(2019JK13-L194)阶段研究成果。作者为课题核心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