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被X”构式研究

2020-03-15 05:13:36邹青青
人物画报 2020年14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构式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式的“被”字结构。本文将新式的“被”字结构与传统的“被”字结构作对比,分析了新式“被”字结构的构式义,以及其在理想化认知模型下的认知突显理据。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被X”;构式

引言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愈加频繁。大量新词语产生并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有一种“被X”构式生命力顽强,从网络空间渗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语言学界对“被”字结构早有研究。但传统意义上的“被”字结构指的是被动式,是受事主语句中的一种。它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引出施事的结构,表达的意义一般是遭受、蒙受的意思,指在施动者的行为之下,受事的状态得到了改变,这里受事所遭受的动作或者行为多数带有遭受、不如意的语用色彩,少数是如意的和中性的。新式的“被X”结构不仅在搭配上与传统结构有所差别,而且产生了新的构式义。

一、新旧“被X”结构对比

1. 传统“被”字结构的特征

传统的“被”字构式通常都是表示被动的动词后面加施动者再加及物动词,而表示被动的象征词后面的施动者一般都能够省略不写。传统的被字构式所表达的语言意义一般为遭受、蒙受的意思,这里被施动者所遭受的动作或者行为都不是积极或者其心甘情愿承受的。例如“潛逃者被依法逮捕。”“丽丽被试卷上的题目难倒了。”从语言认知学角度上讲,这些被动结构的动作接受对象是事情的承受方,而施动者是事情的施加方,动作是两者之间的桥梁。由此可见传统的被字构式的一般动作为:动作的执行者进行该动作的实施,而动作的接受者处在一个被动的心理状态或现实状态下接受这一动作或者行为,并因此而发生了形态或者结构上的变化。

2. 新式“被X”构式的特征

“被 X”的大量使用开始于“被自杀”一例。2007年,曾多次到北京举报当地政府违法占用耕地、修建豪华办公楼问题的市民李国福返回阜阳市当天被颍泉区检察院带走,随后被拘留、逮捕。2008年,李国福在安徽省第一监狱医院死亡。检察机关出具的调查结果显示,李国福属于自缢身亡,但其家属不认可李国福自杀的结论,网民也怀疑李是被杀。部分网民为了嘲讽这种现象,提出了李国福死于“被自杀”的说法。自此之后,人们开始大量使用“被自杀”这一结构来表示违背受动者意愿的言行,由于这一结构简洁明了,又基于汉语固有的结构和词语,因而表义功能十分强大。

新型“被”字构式上偏离了传统的结构与模式,例如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新型“被”字构式后面接的并非及物动词,更多的是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者名词。例如“被就业”“被增长”等这些均为动词后接不及物动词的形式;像“被民主”“被小康”等,均为动词后接名词的类型;再如“被幸福”“被平均” 等均为动词后加形容词的形式。新型“被”字构式的突出特征不只表现在被字后面所接的词的词性有所变化,还表现在其后的施事宾语常常被省略这一现象上。

这种一反常态的组合与搭配更加突出了受事者面临所遭受事情时的无奈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施事者一方的讽刺与不满的心理。此外,在新型“被”字结构中,其后还可以跟表示状态但不常用在被动结构中的一些及物动词,而这样连接与原意却不尽相同,例如“被参加”,原本是用在主动句中表达主动的一种情况,这里充分地表现了说话人处在一种不知情的状态中,而被别人替代做某件事。

二、认知视野下的“被X”构式的理据分析

1. “被X”的构式义分析

对于“被X”构式的构式义,主要强调受动者的被强迫和被欺骗,但是这样的分析可能混同了两个不同认知域范围内的“被X”构式。“被X”构式存在于行域和言域中,并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句式语义特征。

在行域之中,“被 X”结构表示的是某人不愿意做某事,但被某方强迫不得不做某事。在这种情况下,受动者的行为是已然的,而结构所强调的是受动者的被迫性。再来看言域的情况,所谓的“X”其实是“说成是 X”,即“被就业”其实是“被说成是就业了”,“被全勤”其实是“被说成是全勤了”,而“被幸福”则是“被说成是幸福的”。当然这里的“说”是广义上的言语行为,可能是言语上的表达,也可能是思维上的认为。不难看出,这一类“被 X”构式实际上表现了所述事件的未然性,受动者是被欺骗的角色。

因而,我们在这样的视角下再来审视“被 X”的构式义可能就更为清晰一些,行域中的“被 X”表达的是主体的被强迫,而言域中的“被 X”表达的是主体的被欺骗;行域是不愿做而必须做,事件是已然的,言域是没有做而被说成做了,事件是未然的。当然和其他语言现象在三域中的表现一样,这中间可能会出现交叉现象,或是一些语料可能会有两解的情况,但这样的总体趋势是明显的。

2. 新型“被”字构式的认知突显理据

新型“被”字构式所突显的主要为“被”字和原有的认知区域之间的相同点(内容多为消极意义)。尽管新型“被”字构式偶尔也会传递一些积极意义,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出现。 例如,陕西某小学的“被捐款”事件,当地某一商贸楼发生了重大火灾,损失惨重,当地政府要求所有事业单位的员工对其捐款,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因此小学学校给学生家长发信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捐款。按道理讲,捐款是一个主动的、凭个人意愿、自发的一种公益活动,而在这里变成了政府的一项规定,大家都要按照规定去“执行”,因此捐款变成了“被捐款”。这里“被”字结构的运用进一步突显了捐款人接受这一动作时的被动与无奈,同时也突显了行为人被动接受这一动作时流露的不满与愤懑之情。

三、结语

随着网络语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形式得到丰富与发展。新型“被”字构式随着其自身的使用范围不断拓宽,对其的研究与分析也逐渐得到重视。本文从语言认知角度出发,对新式“被X”构式进行了探究。这种构式是在理想化认知条件下对传统“被”字结构原型的拓展。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讲,认知突显是新式“被X”构式中最主要的理据,他影响人们到对新式“被X”构式的理解。新型被字构式之所以能够出现并得到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自身的认知理据。

参考文献:

[1]任凤梅.新“被”字构式的语义特征及认知动因[J].安徽文学,2013(11):101-103.

作者简介:邹青青,女,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2018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构式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26:31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中国修辞(2016年0期)2016-03-20 05:54:23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当代修辞学(2012年2期)2012-01-23 06:44:06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当代修辞学(2010年4期)2010-01-21 0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