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静
摘 要:美術即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德育效果的一条有利途径。初中美术教育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德育目标,让德育渗透于美术课堂中,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因此,笔者认为美术教学应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利用课堂教学和教材,选择合适的时机穿插德语教育,潜移默化地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美术课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各种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美术课堂教学反思。美术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以美的情趣和艺术的熏陶。我们美术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才能更主动更积极的上好美术课。
关键词:美术课堂;德育;审美兴趣
一、寓画于情,提高学生的品德
新的教育理念正在兴起,它不仅重视教师教材的作用,而更重视学生自我的作用;不仅重模仿,而更重视创新;不仅重视知识,而更重视创造。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我在课堂上,实施了愉快教育这一教学方法,又针对小学生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缺少韧性心理特征,并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教材的不同内容,采取了适合儿童特点的一些教学方法。读书笔记.所以给学生上美术课时,我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造产生兴趣的条件。上课时,利用导入语(常用编故事、编儿歌、猜谜语,做游戏、竞赛性活动)直观教具和直观演示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高涨的情绪和作画的强烈欲望,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每位学生都有其个性和差异,大多活泼好动,富于幻想。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来活跃美术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合作讨论以及创作中不断培养良好的品德与习惯。如童谣配画《背太阳》,在作画前,让学生把听到的过去的生活与经历分别在课堂上以口头形式表述出来,尔后将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当学生理解了童谣诗大意之后,采取分组合作、分工合作等方法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在合作过程中既增强了学生的友谊,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还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作用,集体荣誉感也油然而生。
二、以景育人,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课堂的表现,影响着学生情感的发展,教师教学时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绘画是无声的语言,如何让它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成为师生相互关爱的纽带,成为德育教育的关键。教师作为组织者,首先要创设一种和谐、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组织他们自由作画,进而激发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其次在授课中应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里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第三,作为引路者,应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唤起他们的作画兴趣,以科学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向他们灌输新的内涵,并针对生活中的新发现,以及所见所闻所感去分析美、丑、善、恶,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来;第四作为辅导者,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相互信赖,使学生愿意向教师靠拢,与教师真诚相处,自愿接受教师的教诲和指导。如命题画《可爱的家乡》,教师凭借多种媒体,与学生共同感受动人的画面、造型独特的建筑、蔚蓝的天空中雄鹰在展翅翱翔……。如此,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按照学生意愿,指导学生构成画面,对照画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家乡之美。在美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审美的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景育人,以情动人”,改变他们畏惧、压抑、缺乏主见等心理状态。
美术课的实质,除了培养孩子的视觉美感,更要帮助孩子寻找一种特殊的,开放的观察和解读世界的角度,最要避免的,是用成年人固有的感受方式,来取代孩子新鲜自由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童年,童年总会过去,有些孩提的感受没有了,但勇气和本能,还有积极表达的愿望却是完全可以保留下来的,正像马蒂斯提倡的那样,毕生能够像孩子一样看世界的勇气是很可贵的,因为丧失了这种视觉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也丧失了每一次可能的独创性的表现。
总之,美术教学要通过美术学科具有情感性的基本特点,注重情感,以情动人,突出感受性,使学生想创新;要鼓励学生面对美术作品,善于表达各自的审美体验,注重内涵,突出表现性,使学生敢于创新;通过采用探索性、自主性、发散式等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突出创造性,使学生会创新。 “身教胜于言传。”教师是培养人的特殊职业者,教师形象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教育作用,用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的师德,严谨求实的师风去影响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郭昱含.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德育的有效结合[J].吉林教育,2019(44):77.
[2]高清赫.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方法[J].吉林教育,2019(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