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融合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0-03-15 06:17:49张庆亮唐明明
人物画报 2020年1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影响因素

张庆亮 唐明明

摘 要: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大、就业率高,但人员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缺乏对事业执着、对职业敬畏、对产品求精、对工作负责的精神。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大本营,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就业质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工匠精神的文化建设滞后,培育工匠精神缺乏合力,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实践,学生生源质量不高,职业能力培养力度不够,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欠缺,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脱节,人才培养上没有完全符合社会需求等现状,外加高职院校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上,忽略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导致工匠精神的培育急待加强。

现阶段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如内涵界定、理论意义分析、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与产品关系研究和培育路径研究等。因此探索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法影响因素,是将工匠卓越的职业素养和细致精准的职业态度融入贯穿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显得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创新技能;工匠精神;影响因素

一、现阶段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融合培养的时代背景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不仅体现为高超的技能、专注的职业态度,更要体现创新性的品质。工匠精神的培养塑造和创新教育在育人本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方面存在高度的契合。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企业生产模式升级的时期,对岗位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岗位需求不断专业化、精细化。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各有不同,例如美国按照所需的岗位能力,制定培养标准,德国通过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人才,因此培养符合时代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就成为的重要的研究课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学一技之长才能有更好保障”,我們要教育学生精益求精,争当的岗位能手;要教育学生敢于创新,提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等能力,将大量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高职教育阶段正是树立工匠精神的最佳时期,学生的自我判断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开始成熟。在这个关键时期,学生正确认识、树立工匠精神,对个人今后发展变得更为重要。因此,需要我们深入班级、学校、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听取各个领域对技能人才培养方法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认真反复总结,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研究,对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法进行改革,初步探索出符合高职院校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法。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现阶段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融合培养的影响因素

1. 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建设落后,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偏颇

受我国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观念影响,对于工匠以及现代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程度不高,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稍低,高学历和高文凭传统教育观念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以技能型现代工匠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不高,职业生涯晋升机会有限,工匠精神的现实窘境,直接影响社会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由于实践中管理经验缺乏,经费投入受限等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计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规划过程中,难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教学中进行有效落实,没有真正达到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培育工匠精神缺乏合力

校企合作可以提供符合实际生产的实践环节,加强校企合作是技能型人才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通力协作,特别要发挥企业参与的作用。2014年和2017年国家出台相应的指导文件,鼓励企业广泛参与协同育人,由于企业观念落后、参与热情不高、合作运行机制不通畅、合作中企业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等原因,导致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意愿较低,无法与高校形成办学合力。

3. 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实践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学生主体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心理体验和意志品格的系统完善结合。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当前高职院校仍主要采用较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其他教学模式应用不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熟悉情况,强化课堂、课本教学,教师的中心化现象突出,教师大量的讲解输出,学生则被动的接受,忽视学生的有效参与。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内容乏味枯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很难提升,学生主体意识不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将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在课程建设中没有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难以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导致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有效实践。

4. 学生生源质量不高,职业能力培养力度需加强

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需要学生对未来从事的工作充满热爱和尊重,需要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职业教育,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偏低,整体基础较差,缺乏主动性,学习能力不强,厌学情绪普遍,在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学习困难的客观情况。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所以当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对接前沿的技术操作和生产水平,通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有意识的加强职业引导,增强职业能力培养力度。

5. 双师型教师队伍欠缺,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专业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兼具的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职期间也缺少轮流深入企业交流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难以提升。虽然各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也制定有相应的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培训方案等措施手段,实际实施中,培养质量与效果并不显著。经走访多所同类高校,分析出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每个学校在资金有限情况下一般选择优先发展硬件条件而压缩软件投资,导致培训资金不足;二、大多数职业院校的生师比远超18∶1的最低要求,学生多教师少,教师教学工作量大且承担过多教学以外的任务,没有时间与精力接受过多培训;三、缺乏严格的培训考核与评价制度,教师利用假期深入企业顶岗培训的热情不高;四、大多数职业院校没有根据教师的自身条件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或虽制定方案但没有执行到位,造成师资培训不系统,随机性较强,重复培训,培训效益与质量不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融合的培养的影响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建设落后;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偏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培育工匠精神缺乏合力;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实践;学生生源质量不高,职业能力培养力度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欠缺,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等诸多方面。发现存在问题找出现阶段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工匠精神融合培养的影响因素,就需要在课程内容设计、育人环节安排、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中,通过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大量的实践教育使学生把工匠精神内化成自觉行为,师生在频繁的互动、实践中共同深化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并逐渐形成全体师生共同成长的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融合培养合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钱铮,张羽程.工匠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8(03):78-81

[2]南瑞萍.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缺失的影响因素与培育路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8:2-3

[3]杨敏.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05):7-8

[4]彭军林 ,何 瑛.基于工匠精神的“六位一体”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18(20):105-108

[5]丁晓红,丛淑芹.职业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16-18

作者简介:张庆亮(1977.01—),男,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唐明明(1976.06—),女,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0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的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0-SKZZ-41。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影响因素
水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54:01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0:12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45:52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2:48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