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二十四诗品》的诗学与诗歌的双重身份,为解读其艺术美提供了众多的方式,而"沉著"一品,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品辞。在确定"沉著"一品的意义的同时,其蕴含的人境相合、气韵生动的空间艺术美也得到了彰显,其具有三大空间系统:脱巾独步的空间,所思不远的空间,大河前横的空间,这三个迥异而又层层推进的空间系统也成功造就了"沉著"一品所需要的意韵美,同时,三个空间系统又在一个气韵生动的生命体的引领下,构造了"沉著"这样一种妙处飞扬的空间范式,这种空间范式为《二十四诗品》解说提供了方便。《二十四诗品·沉著》的意象蕴涵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司空图正是“立象以尽意”而对唐诗之一重要风格作了精确的总结。此外,“沉著”意象与佛教也不无关系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一抹斜晖余照更显得天朗气清,诗人脱去头巾,潇洒独步,时时听到鸟的鸣声,书信不来,亲人远行,我想念的游子并不遥远,好像依然相处互慰平生,海风吹送着碧云,明月掩映着沙洲,这时作者能写出佳句,就会显现出那沉著的妙境。
前四句是从精神状态上描写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行为举止,点燃了沉著之人的胸襟怀抱;中间四句是从心理和感情上对诗人内心状态的描写;最后四句是从动态和静态出发描写自然景象。二十四诗品中沈著一品意在深沉厚重,气韵优雅。沉言其不符,著言其不游。得沉著之韵,必痛快,必凝重,实实在在,爽爽快快,此品言顿挫的美感。沉著和旷达相似,但又不同,沉著更主要的是沉潜,深沉阔达和潜气内转之意。
黄公望,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本姓陆,名坚,汉族,平江常熟人氏,后过继永嘉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后入“全真教”又叫大痴道人。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著《山水决》,诠释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天池石碧圖》、《富春大岭图》等传世。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而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流,更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黄公望作为"元四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富春山居图》"经营位置"巧妙,采用长卷式构图,疏密虚实,起承转合之间极富灵性的洒脱,完美地体现了"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富春山居图》实现了在绘画构图中的转变与突破,不拘泥于前人固有的绘画法则和规律,而这种构图方式也给后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笔墨道路,在"道"中悟自然,在自然中画自己。有“书中之右军、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是采取长卷式构图,山水画特点鲜明,采用游离透视法的观察方法,形式起伏和空间有序,手卷末端部分大量披麻皴得运用,山峰上除了有圆滑平顺的纹理,还有凉泽点苔;在画面内容上,生动逼真的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景色,画中峰峦旷野,丛林村舍,渔舟小桥,雄浑苍茫,尽显沈著之意,以画面中所描写的树木,山来体现其季节在时间上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用笔用墨上,披麻皴的运用,笔墨所创造的空间结构,隐含了无往不复的宇宙节奏,蕴含着深沉、沈著的生命韵律。《富春山居图》国画的笔墨别具一格,虚中见实,跟西画大为不同。从富春山脚所见的远景作起点,然后山中,山前,山后,最后又回到山下,以远处的连绵的小山完结。
《富春山居图》创作的时代背景,元代画家创作心态:“疏于教化”而重在强调自娱自乐,寄情。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以提倡以遗貌求神,以简遗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意兴的抒发,追求画面的空灵、留白。黄公望少年时期就博学多才,在23岁时得到赏识,开始了他的仕途梦想,后因上司张闾平贪污被连累入狱,从此断了仕途的念想,在50岁时加入了全真教,开始了忘情畅游天下山水的生活,在他83岁时,完成了《富春山居图》传世名作。
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条件:扎实的生活基础;晚年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个人的主观情感表达和宣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一种烟波飘渺的意境,包含了不同时间的景象变化,蕴藏着回环往复的哲学思想,这幅画同时也影射了黄公望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绘画最重要的就是笔墨运用和诗画意境,黄公望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绘画风格影响颇深,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对进一步研究元代山水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诗品》以四言诗的形式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二十四种不同形态的风格之美。其中的《沉著》品从人物行动及周围环境的描写中表达出一种深沉执着的思念之情,并且阐述了这种情感在诗中的表达技巧。《沉著》继承了贯穿《二十四诗品》超越世俗的倾向,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最终指向的是属于现实人生的思念之情。对世俗的超越和对人间情感的执着相互交织,形成了《沉著》品独特的风貌。
参考文献:
[1]李悦.结合《富春山居图》浅谈披麻皴得艺术特色[J].明日风尚.2018
[2]松古.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J].书与画.2018
[3]吕杭.浅谈长卷画中舞台美术艺术形式——以《富春山居图》[J].艺术家.2019
[4]王颖尉.品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J].戏剧之家.2016
[5]司空图著.二十四诗品[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11
作者简介:杨琳琳(1995.08—)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