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利浓
文/惠州市惠城职业技术学校
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基本上都是教师课堂上讲,学生坐着听,即“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例如“会计要素的分类”“会计科目”“会计分录的编制”“凭证的启用和登记”“账簿的种类”等,难以理解,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懂。
基础会计是一个变化发展较快的学科,相关的制度一直在修改,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大纲也在随时变,但是教学内容却往往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传统的财务模式也一直在改变和发展,但基础会计教学往往还仅仅局限于手工记账,使学生觉得繁琐、陈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内容仅仅是止于模仿。学生模仿例题学会了编制分录、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但并没有真正会运用,熟练度不够,自然难以生巧,一到工作岗位上,面对大量的凭证、报表等,仍是一脸茫然。因此,在会计基础教学中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非常有必要。
一体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是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的职业教育新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从事某种职业的、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会计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会计从业资格人员,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应是教育与实际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习操作经验要在专业学习生涯中的最后一学期才接触,面对成堆的凭证、账簿、报表,学生适应都需要过程,更谈不上熟练掌握记账技巧了。因此,从基础会计教学中开始突出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完成我们的职业教育目标,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刚从初中毕业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没有任何的会计实践经验,甚至连会计是什么都没有听说过,会计知识一片空白。《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概念抽象难懂,学生对理论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很难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因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学好会计基础知识的关键因素。任何教育,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这就要求教师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推行一体化教学,教师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反思。
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以及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中所处的位置,我们可以在以下教学过程中设置工作任务:
(1)工业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实训;
(2)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实训;
(3)会计账簿建立、启用、登记和错账更正实训;
(4)会计报表填制和审核实训;
(5)账务处理程序实训;
(6)《基础会计》应知应会(理论知识)等。
这样就把比较抽象的理论专业知识,转化为单项技能训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而且是新鲜事,兴趣自然就上来了。教师在制定工作任务和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效果,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不可流于形式,整个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有具体的任务,同时彼此间要积极配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任课教师要及时检查和督促每个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知识点。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教师。我校会计教师普遍年轻化,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对社会和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缺乏一定的了解,缺乏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行业的实际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直接将大学里学到的教学方法照搬入职教课堂。结果是教师教得用心、尽心,但学生仍然不满意。因为学生觉得他们没有学到从业、就业的实践能力和真实本领。
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必备的全部内容。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本专业先进技术,更新理论知识;丰富教学经验,提升教学造诣;走出校门,积极调研,了解本行业发展方向;虚心请教,认真学习,不断拓展专业知识;积极探索,苦练基本功,掌握本行业新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能,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树立全局观念,弘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双师型”教师可以在培养“双学型”学生中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成为“双学型”技能人才。
综上所述,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改善目前单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改变学生普遍厌学的教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大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会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