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萍
(阳光学院党政办公室,福建 福州 3500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的重要论述,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行路径[1]。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梦”引领为重要抓手,夯实党组织坚强堡垒,推进思政课“三进”工作,力促全员育人“大协同”,全过程育人“全贯通”,全方位育人“同发力”。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与师资队伍、自治平台、生态环境等息息相关。在此背景下,仅仅依靠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已然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正发生变化、越来越综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不断扩大。从师资队伍来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之外,还充分发挥了班导师、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增强了政治引领、专业引导、服务育人等功能。从自治平台来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使高校建设好团委、社团、学生会等学生自治组织,最大限度凝聚了全要素育人力量。从生态环境来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高校通过文化建设、氛围营造等途径,进一步增强了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扩大工作对象的同时,还更加丰富了工作内容、工作体系。新形势下,各高校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等重要节庆日,开展了经典诵读、专题讲座、主题团日、事迹分享等活动,深入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实施了党史党情、党建团学等教育;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技扶贫、文化下乡等活动;立足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竞赛活动,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营造了良好的网络宣传、教育氛围。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贴近高校实际、青年学生,不断创新工作形式、教育载体,使其日益成为引领大学生思想潮流的重要平台。高校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分类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变了单一依靠理论学习、政策宣讲等传统灌输式教育局面,拓宽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典型示范等引领模式。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学习模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因此,高校开始着力构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相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了大学生指尖上、碎片化的“微”学习和“微”教育。
目前各高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落实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充足,保障有力。一些高校在校院两级思政干部等专职队伍的基础上,推动了校内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聘请了校外专家学者和党政管理干部担任导师,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许多高校还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共建了一批志愿服务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素质拓展基地、文化素养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多样、多元,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我国受西方文化与新兴媒体的冲击倾向越来越明显,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日趋复杂多元。敌对势力利用电影、电视、歌曲、书籍等文化载体,向大学生传播、推广和渗透西方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生活方式,进一步动摇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思想意识与政治信仰。更有甚者,在校园内外培植反对势力,鼓吹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妄图散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除此之外,通过歪曲、夸大甚至杜撰社会负面新闻,煽动价值判断尚处于不稳定阶段的大学生制造混乱,不仅会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稳定局面造成严重威胁。
新兴媒体具有平等性、匿名性、交互性、快速性等特点,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传播领域、传播速度、传播广度。大众传媒越来越多元、多样,个别负面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媒体的广泛传播,加上部分别有用心之人的肆意曲解,甚至抓住大学生的理性与非理性“两极”特点,散播一些与事实大相径庭的消息,造成校园舆论混乱和大学生价值观念错乱。更有甚者,某些媒体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单纯为博眼球、收视率、点击率,肆意炒作、夸大违背基本价值和道德底线的社会现象,严重误导大学生的思想、思维和行为。除此之外,非主流媒体传播物质主义、娱乐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更加冲击了大学的“象牙塔”屏障,使得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上加难。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时代,改革也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组织运行、利益格局、分配方式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迎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飞速发展,但我国也在经历着转型阵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与矛盾亟待解决。对于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在社会思潮更加多元、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等问题进一步显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方式、价值取向、现实追求更加多元多样,这就给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体的广泛运用,大学生置身于网络社会、信息时代,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难以经受住新的考验,急需转变工作方式、渠道和机制。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2]。互联网构造出的虚拟世界,挑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唯一性。网络的平等性,使得大学生由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筛选者,教师权威易受挑战;网络的自由性,使得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容易出现偏差,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较易滋生;网络的多元性,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非主流价值观、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由此可见,网络的平等性、虚拟性、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等特点,进一步冲击了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与话语权,加之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视和资源配置不重视或不到位,容易使其陷入“被末位化”“被歧视化”“孤军奋战”“孤立无援”之境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需要日积月累,难以一时显现,这就难以达到部分高校或领导干部追求“立竿见影”之快速成效的要求,工作主体功利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障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把自己看作党政机关部门,这与学生工作的组织定位大相径庭,这种行政化、贵族化作风难以与大学生融合在一起,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认可度、亲密度下降。同时,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未能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加之辅导员“多份工作、双重身份”的职责叠加压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疲于应付,使其难以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上升渠道狭窄、竞争激烈、流动性大,导致其不能安心做好本职工作,他们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成学生管理工作之外“锦上添花”的事,缺乏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95后”“00后”大学生具有自身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知识接受特征,只有把握规律、贴近实际,方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但涉世较浅、缺乏历练,感性与理性、稚嫩与成熟、独立与依赖并存,集体主义观念弱化,自我价值看得较重,这些都与其生活的社会发展环境、市场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政治环境较为宽松,舆论环境较为自由,加之认知选择、行为模式的自主性与个性化,且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使其政治评判标准、政治敏锐性不够强,政治信仰容易摇摆不定,会出现认知偏差、思想偏激、信仰缺失等问题。除此之外,受应试教育思维、青年特点分化等影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差异化、个性化教育引领要求更加强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缺乏系统、深入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单项工作之间相互脱节、毫无联系,与家庭、社会更是难以协同,这种工作实施随意性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合力。首先,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系统规划和全局把握,目的性、计划性、规范性较差,开展工作较为随意和自由,更谈不上各项工作的整体化、关联化和层次化。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不能紧贴新时代、新形势下大学生特征与需求,工作对象也不够宽泛或追求“高大上”,未能全面有效覆盖。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界定较为模糊,具体内容也较为笼统、空泛,时常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干部无从下手,工作内容空心化、虚无化。最后,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单一,往往局限于直接灌输、理论宣讲等传统方式,缺乏思想性、教育性,使得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突显其政治价值、道德价值和发展价值。目前,许多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缺乏长效化、持续性的工作机制与工作体系。具体而言,许多高校未能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学校发展之全局,人员、资源配置相应偏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边缘尴尬地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对一些工作应付了事、走走过场、做做样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立足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工作体系,紧扣当今多元、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大学生思想困惑、认知迷茫进行追根溯源,深度挖掘客观社会因素,并根据各级各类高校学生差异,开展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层级化、渐进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1.1 专业队伍与全员参与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掌握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与技能,方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要制定系统化、规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选拔任用、进修培训等管理机制,推进其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既需要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班导师、专任教师、校外专家的兼职队伍,形成专业队伍为主、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此外,要吸纳校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充实师资力量、优化育人环境、创新教育机制。
4.1.2 全面覆盖与分类引导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是全体大学生,不能局限于少数学生的“精英化”教育,要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覆盖。当然,全面覆盖不是毫无差别、不分层次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特点,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多维度、多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高校在提高学习好、素质高的学生思想觉悟之际,要着重关注后进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模式,针对其性格、能力、态度、认知、经验等实际情况,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分类,推行科学化、精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全方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4.1.3 思想引领与服务成长相结合
单靠政治化、口号式的说教已然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更加具象化、生活化,使其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人文关怀,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地健康成长[3]。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泛泛而谈、虚无主义,而应当坚持以生为本,立足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实际,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引导大学生自觉跟着组织的方向走。
4.1.4 显性教育与环境熏陶相结合
显性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思想实际和认知规律,把“大道理”“官方话”转换为“小故事”“普通话”,并加强双向交流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活泼、生动。同时,要坚持“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推进理论自觉与实践砥砺、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紧密结合。理论是先导,理论教育是必须且必要的,但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且要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环境营造、机制创新等,不断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持续推进工作的长效化、有效性开展。
4.2.1 引领政治信仰
与道德教育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信仰为主要内容,强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与教育,从而汇聚起大学生群体的青春力量。大学是政治信仰确立与选择的重要时期,高校要引领大学生增强对中国道路的自信认同,使其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不断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尤其在实践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时代使命、明确责任担当,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珍惜大学时光,努力追梦圆梦,积极、主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之中。
4.2.2 引领价值认知
大学生是引领社会风气、社会价值的重要力量,深刻影响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价值观念塑造。高等教育除了要传授知识与技能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价值准则、价值判断、健康人格、行为规范进行系统化引领,为其走向社会、步入职场奠定坚实基础。在此过程中,结合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4.2.3 引领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新形势下,要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形成逻辑思维和批判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现象、指导具体实践。尤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大学生学而信、信而用、用而行,由此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归属感。除此之外,要根据时政热点、社会问题、学生特点,有针对性、与时俱进地选取教育内容,进一步丰富教育载体,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不落伍、方式不枯燥。
4.2.4 引领生活方式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通过教育引导,激发大学生的青春朝气、进取精神,使其保持良好的人生态度、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当然,也要引导大学生不要急功近利、骄傲自大,而要在得失之间保持对生活、事业、理想的执着追求与无限热爱。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和社会关系,注重协同创新、竞合发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根据祖国需要与社会发展理性择业、就业和创业。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引领大学生树立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自觉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社会主人”。
4.3.1 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以理论宣讲为主渠道。通过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分享会、专题讲座、个别交流等方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党团活动、宣讲讨论活动。例如,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把人格培养学分列入大学生必修学分,坚持人格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专题,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环节,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知书达礼、身心兼修的素养。除此之外,“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体现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的要求与价值[4]。
4.3.2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以课外活动为着力点。依托重大节庆日、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推进典型示范工程、文明修身工程建设,实现课堂内外共筑育人通途的紧密结合,赢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在宣传、推广时代和社会先进榜样的同时,从大学生身边挖掘感人故事与先进事迹,形成可感可知、说服力强的大学生典型示范榜样,并营造“比、学、赶、超、帮”的良好校园氛围。例如,为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高校可以推行免监考、课前十分钟、文明乘车、文明宿舍、文明食堂、文明教室、光盘行动、微博晒节俭、捐献时间计划等“文明修身工程”,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
4.3.3 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以社会实践为落脚点。高校应当通过理论宣讲、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融合,形成“三大课堂融合、理论实践结合”的育人合力。例如,推进承诺、定诺、践诺、评诺等“四诺”实践项目,成立消防、法律、慈善、红十字会、心理援助等各具专业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持续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社区服务、助老扶残等活动,形成从学校到社区、企业、弱势群体的多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除此之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红色精神传承、优秀文化传播、科普知识宣传、生态文明倡导、法律援助等,组织大学生奔赴各地乡村开展社会调研,以此帮助其思考社会现象、做出正确判断。
4.4.1 创新领导体制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学校党委全面领导的良好工作格局。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通过优化设置、配强书记、健全制度、创新载体,全方位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再次,要从增强业务能力、提升思想素养、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最后,要建立校内外联系制度,整合资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程指导、全程参与、全程落实。
4.4.2 创新工作机制
通过建设校、院两级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成各部门通力合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解决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问题,优化组织设置和人员配置,配强配齐队伍,夯实工作基础。要探索联动化工作模式,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力,防止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心化、虚无化之倾向。要在社团、宿舍、实验室、新媒体、创新团队等方面下大力气,消除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盲点和死角。除此之外,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评激励,考评优秀的予以表彰奖励,考评不合格的要求限期整改。
4.4.3 创新教育平台
新媒体时代,高校要创建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新模式,充分运用新媒体和手机软件,打造教育与交流平台,推动大学生“微”教育的形象化、生活化和双向性、互动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积极破解毕业班学生因地域分散造成的教育、监督和管理缺位问题。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分门别类建成理论学习型、科技创新型、学术研究型、社会公益型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同时,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感染力,以中国梦引领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5]。此外,要加强与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结对帮扶与资源共享,多渠道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