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怡
摘 要:文心雕龙序志篇是全文纲领,很详细的解释了刘勰著《文心雕龙》的思想动机。共有三个方面,一为以“树德建言”达到“不朽”,二为受先贤孔子指引,三为批判当时文坛流弊。
关键词:动机;体要;三不朽;孔子
一、引言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文心雕龙》这一书名刘勰在序志中自己阐释,“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文心是讲写文章的用心。雕龙是以一种比喻,就像雕刻龙纹那样用用心精雕细刻。而刘勰的文心是什么?他为何创作了这样的一本书?《文心雕龙.序志》中刘勰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写作动机。
二、思想动机
刘勰在定林寺的老师是佛学寺的名僧,因为刘勰的思维方式一面受佛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六朝玄学很发达,他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玄学的思维方式是从大的开始谈起,说近先说远,而刘勰谈起自己的思想动机从宇宙先开始,他从人生天地间我要留下些什么开始谈起。“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这是由大说小,说世界上出类拔萃的人靠的是智慧。“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世间万物飘忽不定,要是想把自己的智慧名声留在人世间就靠写作。“形甚草木之脆…树德建言”人生天地之间,要留下些什么,作为君子要立德立功立言,并不是喜欢辩论或者是文字游戏。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对作者创作动机研究有几个渠道,其中曹丕的“惧时”而著书以求“不朽”说与刘勰的动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曹丕说“年寿有时而尽…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提出年龄有尽头但是文章不朽永传于世,与刘勰“腾声飞实,制作而已”的意思相同,事实上曹丕之名流传于世并不是因为文章而是因为政绩,但是他仍然强调文章不朽的重要,可见文章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崇高地位,同时能看出这一创作动机的普遍。
综上所述,从《文心雕龙.序言》中就看可以看出,刘勰的写作动机是因为想要在世界上留下作品,他深受儒家“三不朽”思想的鼓舞,认为立德立功立言是不朽的,他希望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智慧“制作”,得以永传于世。以文章著述来达到“树德建言”。
此外,这一动机似乎是对于人生的一个思考,这是因何而活,活着有何意义的思考。刘勰的写作动机与其说是想要留下作品于世,不如说是想要通过写《文心雕龙》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二,刘勰受先贤指引因而创作《文心雕龙》,本质上刘勰是想用儒学传统思想来规范一个严密谨慎的文学理论系统。“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乃小子之垂梦欤!”他七岁的时候梦攀彩云,七岁小儿便会攀云,表示他少有大志,同时也显示了他冥冥之中他便受到了指引,刘勰便认为此大志便是著述文章。后来他又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跟着孔子向南走,早上醒了非常开心,他想,孔夫子竟然垂梦与我。刘勰认为这预示了孔夫子看重他,于是他便有了写书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刘勰身处定林寺而没有写佛学相关,而是写儒学相关了。这两个梦的真实性暂不能确定,但是由此可看出,刘勰对于儒家传统文化、孔子先贤的思想的推崇。
其三,刘勰想要批判当时的文章流弊,推崇儒学。“唯文章之用…莫非经典。”刘勰描写了文以致用的五种用途,凸显了文章的重要性,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文章出了问题,这使得文章的研究有了现实意义而更加重要。“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这是当时文章的主要问题。这也印证了前文孔子托梦给他的原因,他捧着红色的祭器向南行,也也指他重任在肩,要推崇儒学改变当时“文体解散”的现状。这也表明了整本文心雕龙的主要意图,论古今文体。“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离本弥甚,将遂讹滥”文章华丽但是诡异,在羽毛上画画这个比喻指过多没有意义的修饰,这导致了文章距离根本过远,已经泛滥了。这一讹滥的现象在当时不止有刘勰一人发现,“古者四始六艺…裴而为功。”裴子野《雕虫论》中如是说道,他认为的当时文章流弊与刘勰相同,语言肤浅怪异远离文章根本,二人提出的方法也都是用儒学作为“济文之方”,但是裴子野认为文学不过雕虫小技并不值得研究,只是一味地满足于为儒家经典做离章析句的注释工作,显然这样的方法对于文章流弊的改善没有用处,反而过于复古导致文化后退。刘勰写道:“盖周书论辞…乃始论文。”《周书》里讲到文辞,认为文章重在体现要义,孔子陈述的教训,憎恨异端,于是他拿起笔写《文心雕龙》。由此可见,刘勰认为最终的方法是强调文章的体要。体要,指强调文章的语言规范得当,“体”指文体,“要”则有以下几个解释:一指简约。孔颖达所谓“言辞尚其体实要约”, “要”“约”连言, 实际是把二者作为同义词使用。“约”, 指简约。王樵称:“人身上有领, 下有要, 乃体之关会处。事理之有要, 亦犹是也。”所谓的“关会”, 指关键、枢纽, 亦即根本、要害。刘勰强调“征圣”“宗经”的理论纲领, 将圣人之言与经典文献作为文学写作的楷模和效法的榜样,是讲当时的文章与经典儒家相结合,取其精华来提升当代文章,解决文章流弊问题,纠正文坛的不正之风。前文所说,文心雕龙中的雕龙是指如同雕龙纹般精雕细刻的写文章,而现在强调文章的体要,要求文章的简洁、关键。这并不矛盾反而体现了刘勰的辩证思想。
三、总结
《文心雕龙》序志篇中用大篇幅来批判当时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揭示了全书的理论体系的建构。而整个全文都是对于这一解决方法的说明,他详细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这是整本书的核心,所以这是刘勰最大的动机。“不朽”、推崇儒学为隐性动机,而不满批判现状是显性、直接的动因。
参考文献:
[1]刘勰著. 文心雕龙. 北京: 人民文出版 社,1958.
[2]郁沅,张明高. 魏晋南北朝文论选. 北京: 人民文学 出版社. 1999.
[3]凌川.《文心雕龙·序志》篇新探[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49-51.
[4]贾学鸿.从法学命题到文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论《尚书》和《文心雕龙》中的“辞尚体要”[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8(06):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