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承继、发展及其当代价值

2020-03-13 08:16王鹏
理论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鹏

摘 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该思想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刻揭示出了各种共同体的演进规律,指明人类社会走向“真正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的前进性与必然性。承继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精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涵盖领域,展现出了更加广泛的包容性和更加强烈的实践性,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创新,将在这个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时期,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虚幻共同体”;“真正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2-0050-07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回溯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虚幻共同体”,推断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必然会实现。在阐释这些共同体的过程中,马克思构建了一个科学严谨的共同体逻辑体系,《共产党宣言》中“自由人联合体”的完整表述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成熟的标志。对社会的人在各种共同体中发展的重点关注,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旨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理论集大成并赋予其强烈的实践意义,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建立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为实践目标,以全人类的解放为终极价值关怀,为应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以及全球性的难题提供了新方案,在人类社会迈向“自由人联合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与过渡作用。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基本理论分析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在唯物史观的视阈下,对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共同体进行了深入研究,以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主线,对“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进行了详尽阐释,对“虚幻共同体”进行了深刻批判,对“真正共同体”作出了科学预言,从而为世人揭示出了共同体演进的规律,也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对“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概念辨析及特点分析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所有制形成前的各种类型的共同体,如“原始共同体”“部落共同体”以及“农业共同体”概括性表述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在这些“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中,根据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人们结成了形式较为简单的共同体,共同占有生产工具和土地,但是在这种共同体中,个人并不真正占有生产工具和土地,只有作为共同体的一部分才能被视为占有者。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只有相互协作才能保障生存的基本需要,而人们生产劳动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维持个人的生存和共同体的存续。在这个阶段的人类没有更多的物质追求和更高的精神需求。由于此时的人尚不具备主体的个体性,只能依附于共同体而存在,因此个体利益和共同体利益大致相同。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一个较大的整体。”[1]这种人的依附关系体现在生存中,是个人的生存必须依附在共同体中才能得到保障,限于落后的生产力,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要求人们必须聚集在一起形成共同体,由此提高生产效率和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能力;体现在社会关系中,是个人被迫依附于由血缘关系和宗族关系而结成的共同体中,在社会关系中个人的意志受到强烈的束缚,个人对家庭和氏族的统治必须无条件服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因此这种共同体是不具备独立性的人的集合。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虽然个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较为明显的人的关系,但他们只是作为具有某种规定性的个人而互相发生关系,如作为封建主和臣仆、地主和农奴等等,或作为种姓成员等等,或属于某个等级等等。”[2]

马克思指出,人身依附关系形成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不发达的分工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这是在“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中所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这种人身的依附关系便逐渐消亡,“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也逐渐解体,由此人类社会开始向着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共同体过渡。

(二)对“虚幻共同体”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405高速发展的生产力推动着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机器大工业不断开拓着世界市场,由此,世界各国家各民族被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得之前仅仅依靠家庭关系和手工劳动建立起来的共同体土崩瓦解,从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建立起了市场经济的共同体。在这种以私有制为所有制形式的共同体中,分工的扩大和劳动的异化,不断加剧着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建立的共同体是一种异化的联合方式,是仅出于互利目的而拼凑在一起的联合体,并不是一种应然的联合方式。

马克思认为,在个人利益和共同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上,这种共同体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各不相同,看似共同的利益却并非每个共同体成员的真实意愿,不过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把特殊利益故意说成是普遍利益罢了。在人的自由方面,资产阶级宣扬的所谓的自由,只存在于统治阶级内部,而并非每个人真正享有自由。马克思这样评价资产阶级:“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3]403由此可见,在这种共同体中所谓的自由也大可等同于交易的自由而已。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了“虚幻共同体”的概念:“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3]164在一個共同体中,只要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不相统一,只要个人依然是作为被统治而存在于共同体中,那么这个共同体就一定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马克思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的本质,他指出:“由于私有制摆脱了共同体,国家获得了和市民社会并列并且在市民社会之外的独立存在;实际上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3]212一言以蔽之,瓦解了传统共同体而产生的国家共同体,归根结蒂不过是统治阶级借以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而已。

(三)对“真正共同体”的科学预言和完整表述

“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3]199《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这段表述,是马克思对“虚幻共同体”本质的深刻揭露,为《共产党宣言》中“自由人联合体”的完整表述奠定了重要基础。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逻辑清晰地阐明了“真正共同体”的本质及其实现路径。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消灭一切阶级、消灭竞争、消除旧的分工和消灭异化,全体社会成员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时,才可褪去共同体虚假的外衣,才能够实现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即自由人联合的“真正共同体”。马克思还指出,并非每一种共同体都是有益于个人发展的,而只有对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有益的共同体才是“真正共同体”。也就是说,只有在“真正共同体”中,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利益才能与整个社会相统一,人的个性、社会性以及类特性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真正共同体”?马克思认为,需要在历史主体的推动下才能完成,而共同体自身是无法自发地转变为“真正共同体”的。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恰恰是作为这样一个主体而存在的。《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3]406无产阶级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渐壮大的革命力量,为了实现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最终将彻底消除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推动人类社会实现自由、平等的“真正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承继与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国际形势所做出的科学研判。这一提法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更不是子虚乌有的乌托邦,而是涵盖了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延续与当代创新,为人类开启了超越“虚幻共同体”的伟大历史征程。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承继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共同体以“自然共同体”为始、以“真正共同体”为终的嬗变轨迹,揭示出了其变化背后的根本原因,即生产力的推动。具体而言,分工的深化与生产力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生产方式不断发生变革,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又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人们则主动或被动地结成了与该社会形态相适应的共同体,这些共同体就是以一定生产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们共同生产生活的群体。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就是推动共同体形态变化的根本动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这个基本观点,认为要实现整个人类的共同繁荣,就不能忽略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关注着如何促进世界生产力的发展。面对当前持续低迷的世界经济形势,为推动世界生产力实现整体进步和均衡发展,提出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要“知行合一”,把各项行动都落到实处;要“共建共享”,使合作继续扩大并走向深入;要“同舟共济”,发扬伙伴精神,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2.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指向。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以世界范围内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现实的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指向同样是现实的人,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相同,都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广泛的包容性。强烈的人民性,体现在两者都是在全心全意为全人类谋幸福;广泛的包容性,体现在两者均不分种族、文化、政治制度等差异把世界各国囊括在一个共同体中,谋求共同发展。早在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他就已经表达出为全人类而工作的伟大理想,并且这个崇高的理想伴随着他的一生,成为他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撑。可以说,对人的终极关怀不仅体现在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中,更深深烙印在他的内心里。马克思所提出的“真正共同体”以自由和公平为根本价值追求,体现出的是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最高目标的终极价值关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旨趣,视人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理念,着力构建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生活的美好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处处体现着人道主义、博爱精神、平等理念,不仅超越了国家、民族、政党、意识形态等差异,也超越了在资本主义的“虚幻共同体”中资产阶级利益与人民普遍利益相悖的逻辑困境,更超越了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等的狭隘性和不平等性,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心怀天下人的广阔胸襟。

3.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统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168在《共产党宣言》中他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3]404由此指明了人类历史向着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

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阶段,时间跨度为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断对外扩张,逐渐形成了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构成的世界體系。在这个体系中,世界各国各民族呈现出在主观上相对立和客观上相联系的矛盾状态。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各民族各国家在经济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密切着相互之间的关系,客观上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世界体系中,这个共同体难以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是一个“虚假的共同体”。第三个阶段是“真正共同体”的形成和实现,此时在“虚假的共同体”中人的异化、劳动的异化等均已不复存在,全体人类利益相一致,每个人都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历史发展的第二阶段,从历史时段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历史发展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承接;从客观规律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虚幻共同体”向“真正共同体”的过渡。可以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准确把握了世界历史的发展阶段,完全契合世界历史的发展逻辑,它将扬弃剥削压迫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迎来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

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丰富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涵盖领域。任何一项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形成的年代,生态问题尚未如当前这样严重,信息革命也没有发生,而在当前环境治理与网络安全已成为困扰世界的紧迫问题。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生态领域、信息领域纳入其中,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畛域。

在工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生态环境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下不断遭到破坏,由此给人类生存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十分突出,量变的积累难免引发质变的结果,已成为整个人类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4]由此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关系,重申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方兴未艾,信息化将人类的社会生活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更加紧密且高效地联系起来。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提速,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开始从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空间向网络的虚拟空间延伸。互联网具备的高速传播、广域覆盖和实时互动等特性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网络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汇与博弈的一个新兴场域,由此形成了一个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那么,要处理好这些网络问题,共享网络发展成果,世界各国就必须共同谋划、携手应对。习近平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将虚拟世界也纳入了共同体的概念中,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再一次拓展。

2.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方式方法上更具包容性。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张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共产党宣言》中这样表述:“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3]435可以说,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的早期主张。虽然在1867年英国工人阶级争取到普选权,使马克思看到了通过和平斗争取得政权的可行性,但是无论是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亦或和平斗争的方式,都显示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制度的不相容性。

今天,虽然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仍然不可调和,但是资产阶级通过采取提高薪资、允许工人持股、增加休假等手段来缓和阶级矛盾,从而维持了其一百多年的统治地位。正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两个决不会”论断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而又曲折过程,资本主义在短时间内是不会灭亡的,再结合当前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暴力革命的可行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坚持了“两个决不会”的基本观点,认可了资本主义仍将长期存在的客观性,结合时代的特征而采取更加包容的理念,采取更加缓和的方式谋求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追求不分制度、不分国家、不分民族的共同发展,倡导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力量体系共同解决世界事务,提倡相互扶持、维护共同利益,倡导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共享发展成果。

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向现实问题,突出实践性。马克思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5]恩格斯也曾经在一封致韦尔纳·桑巴特的书信中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还要将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方法与现实相结合去指导实践。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宏观地规划出了“真正共同体”的实现路径,指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这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具体到特定历史时期的实践,还需要我们每一代人的不断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恰恰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为基点,与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世界格局相结合,明确指向经济衰退、暴力冲突、生态失衡、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发展为更加具体的、指导解决现实问题的行动指南。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个方面给出解决世界共性问题的中国方案:“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7]其中,共商、共建、共赢就是贯穿始终的一条清晰主线。此外,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抓手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为其提供资金支持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自实施以来,有效带动了沿线各国的经济增长,切实解决了许多国家之前难以解决的发展难题,为地区乃至世界创造了发展的新机遇,这些令人瞩目的实践成绩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强烈实践性的有力印证。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当代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最新成果,其当代价值将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推动得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逐步实现个体利益和共同体利益的有机统一,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世界的繁荣发展,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动能

在各种形式的共同体中,无论是“传统共同体”“虚幻共同体”还是“真正共同体”,本质上都是以利益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而利益共同体的存续又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紧密相连。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发展生产力才是维护利益共同体和谐稳定的根本着力点,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也是人类社会迈向“真正共同体”的先决条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规律,人类既要寻找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交往形式,又要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及时变革交往的形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样才可以推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当前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持续低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作用愈发明显,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枷锁,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新的动能。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可以对生产力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构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创新驱动发展,高度重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将科技视作发展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以推动科技进步为世界生产力发展提供新动能。可以预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理念的指引下,生产、交易和资本的全球化进程将得到极大推进,生产力也会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束缚中得到逐步解放,各国利益冲突也会找到共同点进而得到化解,最终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充沛的动力。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战略支撑

从当代视野来看,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呈现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国文化的多元化、国际政治的多极化以及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的发展态势。愈发复杂的世界格局和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尽早实现,更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实上,全人类已经处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中,面对威胁与挑战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具有全球视野,时刻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

纵览人类历史,中华民族曾创造无数辉煌,也曾屹立于世界之巅,但是自近代以来中国孤立主义盛行,在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的整体国力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视野逐渐开阔,我国不断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且在个别领域已实现弯道超车,我国迄今为止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我们愈发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4]

而在西方中心主义主导下构建起来的世界格局,严重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前进步伐。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西方中心主义使资本主义国家无法逃脱国强必霸的发展逻辑,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外扩张其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对其他国家和人民进行暴力掠夺和奴役,给本国带来发展的同时也给他国造成了灾难。如今这种商品输出、意识形态输出、战争输出、资本输出的资本主义输出方式已难以维系。

反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是一条与世界各国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和谐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仅在国内得到拥护,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以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为关注重点,与西方中心主义有着质的区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描绘的和平、安全、繁荣、包容和美丽的美好愿景,引领着世界各国拨开遮蔽视野的重重迷雾,回归正确的发展道路,共发展、同进步,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路标

当前世界正处在发展变革的关键历史时期,历史道路的选择将决定人类未来的命运。身处十字路口,一些资本主义强国选择了逆全球化的道路,使低迷的世界经济、复杂的世界局势和动荡的地区安全雪上加霜。与资本主义国家的逆全球化道路相反,中国主张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合作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共同应对挑战。

如在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加强各国经济联系,推进各国经济合作,共同解决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而不能逆行倒施,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我们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8]在国际秩序问题上,习近平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9]共同价值是国家之间相互合作的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达成共识,有利于国际秩序的持久稳定。在地区安全上,科学分析国际安全形势,提出与各国一道构建普遍安全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实现各国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中国愿同各国政府及其执法机构、各国际组织一道,高举合作、创新、法治、共赢的旗帜,加强警务和安全方面合作,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10]

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路标作用正在于:由全球化浪潮所衍生出的复杂问题和严重后果,依靠个别国家无法解决时,它向世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着眼于整个人类利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不断分化的世界中将成为一盏指路明灯,带领各国人民超越意識形态的鸿沟,走出迷茫与困惑,推动人类社会由实然走向应然。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入推进,世界历史也将开启新的篇章。

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目的性体现在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最终目标,规律性体现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它坚持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核,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为指导,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关怀,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狭隘性和新自由主义的抽象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定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凝聚中国力量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有利条件;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凝聚全球共识形成合力,带领全人类向着“真正共同体”阔步前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5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4.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7] 习近平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01).

[8] 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18(01).

[9]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01).

[10]习近平.坚持合作创新法治共赢 携手开展全球安全治理[N].人民日报,2017-09-27(01).

【责任编辑:雨 蕙】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