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玲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问题以及贫困生资助工作同属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型,面对日益激增的就业大军,就业问题逐渐凸显,就业难呈现常态化的趋势,因此高校精准就业指导成为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地方高校学生之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而贫困生群体面对竞争激烈的毕业生市场,在庞大的就业大军中明显处于不利位置。解决好贫困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做好这一群体的就业指导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教育公平以及高校思政工作的成效。
导致地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包括学校方面以及用人单位,从主观方面分析主要包括学生自己的思想认识、能力发展、性格等方面。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教育学校的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向劳动力市场输出高素质劳动力的主力军,在面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深入变革之时,其就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该以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为依据。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部分地方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改革涉及到专业设置、课程调整、就业政策与制度、专业指导队伍建设等众多因素,需要各方面通力协作与配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明显的滞后于现阶段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有些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考虑实际情况,导致专业多而不精,杂而不专的现象出现,硬件及软件的差距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进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进一步加剧了其就业困难,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部分地方高校虽然把就业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高校缺乏专业性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就业指导队伍薄弱化,就业指导成效不显著,学生就业率低。
(二)用人单位人为设置障碍。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属于用人方市场,虽然名义上在就业与招聘时劳动力与用人单位在平等自愿的双向选择条件下进行。但是,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用人单位在选择劳动力的时候占据主导地位,拥有很大的主导权。这也是供需矛盾导致的,劳动力过剩造成的直接结果。因此,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会人为的提高招聘标准,设置应聘障碍,经验、技能等要求不断拔高。而部分贫困生,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这些方面明显处于不利位置。
(三)贫困生群体自身就业能力偏低。相对于其他学生群体而言,贫困生群体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硬件配置方面的不足造成知识和技能提升上的滞后和欠缺。此外,由于家庭的负担较重,“贫困生”的帽子让一些学生性格上出现扭曲,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渴望早日就业来减轻家庭负担,却又缺乏社会经验和就业技能。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各大高校越来越把就业工作提升到重要位置,把就业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与改革。但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依然不能满足人才市场日益增长的用人的需求对人才的高要求。我国部分高校针对贫困生群体的职业指导普遍存在专业队伍薄弱、就业指导具有单向性、就业指导缺乏规划性、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就业指导缺乏长期性以及人文关怀等问题。
(一)部分地方高校针对贫困生群体的职业指导具有单向性的特点。职业指导是一个以帮助他人为己任的职业,同时是一项以扶助弱势群体为重点的工作①。贫困生群体在物质条件、技能水平、心理接受、性格特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就业。在对他们进行职业指导时,更加要注重指导的双向互动性,但是部分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往往一刀切,从学校角度考虑问题多,倾听学生的心声较少,政策宣传多,深入实际摸索少,直接灌输多,主动沟通少。这种职业指导的局限性使得职业指导仅仅完成了从传播者向接受者的形式上的传播过程,至于服务对象能力理解、能否接受,是否愿意配合往往成为关注的盲区。
(二)部分地方高校针对贫困生群体的职业指导缺乏规划性。目前,部分地方高校职业指导的规划性相对薄弱。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但是由于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职业指导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地方高校职业指导缺乏规划性,尤其是针对贫困生群体的职业指导缺乏规划性。部分地方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配备了专门的职业指导老师,设置了专门的职业指导管理部门,但是职业指导往往局限于高年级即将毕业的群体,指导内容仅限于提供招聘信息,宣传就业政策等方面,职业指导更多的是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事业,职业指导缺乏从源头着手、多方面延伸的规划性。
(三)部分地方高校针对贫困生群体的职业指导缺乏针对性。职业指导的对象不同,要求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人员要尊重差异,不得因为服务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等任何方面的因素,而歧视服务对象②。个体差异不同,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向就不同,职业指导人员在开展职业指导时往往缺乏个体差异意识,针对性弱。造成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一是由于地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与毕业生人数比例严重失衡,很多职业指导人员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和指导,有一部分是行政人员兼职担任职业指导老师,工作繁忙导致工作人员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之中来,二是地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在精细化指导方面还有较大的可为空间,针对不同群体的精细化指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部分地方高校针对贫困生群体的职业指导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期,很多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地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者在其职业目标的确立、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的选择与定位方面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这是一项连续性、长期性的事业,职业指导人员应该在坚持避免服务对象过度依赖指导的基础上,与其达成长期指导关系,针对不同阶段对其实施不同指导策略,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部分地方高校针对贫困生的职业指导缺乏长期性和联系性。
(五)部分地方高校针对贫困生群体的职业指导缺乏人文关怀。职业指导中规定了职业指导人员在从事职业指导活动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尊重差异、主动告知、达成共识、明确关系、尊重隐私、提供优质服务等几个方面的行为规则,从本质上来看,这几个方面的行为规则都是以“以人为本”为指导精神的,因此,地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面对贫困生群体更加应该注重人文关怀,不仅从物质上给予贫困生资助,更加要从情感上加强沟通,尊重其心理需求,促进其走向社会,融入工作岗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方高校职业指导局限于物质资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上的经济窘境,而且容易形成“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任。那么,作为地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者在面对贫困生群体的时候如何提高职业指导能力,加强职业指导的成效?
(一)建立完整的职业指导“传播流”,提高贫困生群体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增强就业指导的互动性。传统的高校职业指导大多是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占据主导地位,被指导的学生就如同靶子一样,教师传播什么信息,学生就被动的接受,属于灌输式的指导,传播的过程是单向传播。从这个角度分析,这种指导方式只是完成了传播过程的一部分,信息到达接受者那里就终止了,并未建立完整的“传播流”,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就业主动性,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得不到信息的反馈,也就限制了职业指导的效果和自身职业指导能力的提高。
就业指导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师和学生既是信息的传授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不再仅仅成为信息的“靶子”,被动的接受指导,而是成为传播过程的主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双向的传播过程,这样容易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贫困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的因素,学习压力大,活动参与度低,主动性不够,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职业指导的主体。
(二)建立职业指导的“议程设置”,引导贫困生群体建构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提高职业指导的规范性。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积极乐观,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他们的心理特征尚未成熟,具有不稳定性,尤其是贫困生群体心理普遍敏感、脆弱,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可以促进其成长和发展,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则制约着其进步。
职业指导不仅仅表现在专业知识、求职技能、招聘信息等方面,更体现在人格、品质、意志力方面的培养。地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角色优势,建立议程设置,提供科学合理的关于就业的议题,引导学生建构科学合理的就业观。通过建构思维,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就业过程中去。
(三)打破贫困生群体“沉默的螺旋”,鼓励不同声音,树立榜样。沉默的螺旋在高校职业指导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提出某一就业问题或者提供就业项目时,学生往往会去参照周围旁边同学的意见,或者集体沉默,害怕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只是少数的,害怕被孤立,而不敢去付诸行动。基于此,教师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利用各种变式打破“沉默的螺旋”,鼓励多种声音,树立贫困生群体就业创业典型,形成积极热烈的就业氛围。
(四)利用“培养理论”,提高对贫困生群体职业指导的长期性和连续性。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那么,作为该校职业指导的教师,在其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影响。
那些显性的陈述性就业知识往往能够被学生很好的接受,而一些隐性的程序性就业知识却比较不易被传达。高校对贫困生的职业指导应该坚持长期性和连续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当这种能力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学生就能很好的将各种就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又能将在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及问题反馈个职业指导老师,从另一个层面上提高教师的职业指导实践能力。
(五)避免“知沟鸿沟”,对贫困生的职业指导要有人文关怀。在一个集体中,总有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存在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往往能够很快的接受教师传递的职业指导知识,并且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在接受、理解和内化的时候往往具有滞后性,这就导致了职业指导的“鸿沟”。
教师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知识鸿沟”现象的存在,注意教学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提高职业指导的人文关怀,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对于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或者建立帮扶小组,以强带弱,缩小差距,均衡发展,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效率。
总之,在精准扶贫视域下,贫困生群体的就业问题成为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解决好这一群体的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立足实际,加强研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
注释:
① 张梦欣,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 张梦欣,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