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蕴哲 王 豪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 杭州 311121)
沪杭高速铁路是沪杭之间的重要交通方式,是解决长三角一体化规划中长三角南翼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2009年2月,沪杭高铁正式开工建设,沪杭高铁于2010年10月26日正式通车。显而易见的是,高铁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因此,沪杭高铁的建设与运营必然会对沪杭两地的交通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也会对浙江高铁沿线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产生极大影响,并对于国家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从业务升级来看
沪杭高铁联系了杭州、上海两地,高铁对金融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比较大,沪杭两地时间缩短到38分钟,甚至说可以上班在上海,居住在杭州,因此,这对人的金融消费习惯有影响。高铁改变了人的金融消费习惯,金融业可以从系统和产品上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高铁的开通,拉近了两地的距离,对金融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铁对金融机构于业务区域的拓展以及产品的推广提供了便利。同时高铁大大缩减了空间距离的限制,金融机构产品调研以及产品推广也能更方便快捷的扩散到沪杭高铁的沿线城市。
(二)从两地互通角度
预计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将加速经济因素在上海的集中,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脚步将会加快。在空间经济学的理论中,沪杭高铁沿线高铁站是集聚扩散点,而沪杭高铁将作为传输轴,因此这样通过点与轴的集聚与扩散,进而形成浙沪金融发展带。同时,高铁还减少了空间距离对信息流和其他要素的限制。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不同,这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带来了合作的前提。
根据赫希曼的“涓滴效应”,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沪杭高铁运行的影响下,浙江省内高铁沿线的区域:嘉兴、嘉善、桐乡、海宁、余杭等与上海的交流将更加的密切,且上海对它们也将起到带动效应,因此,沪杭高铁对于带动浙江省城的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然而,沪杭高铁的建设运营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了要素资源的流入的同时,也加速了本地要素资源的流失,因此,在要素资源增加和流失的时候,便捷性、通达性都提供了便利。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背景下,资源要素流动的如此顺畅极大程度上是归功于沪杭高铁的建成运营,因此促进了资源,人力和信息的传播。由此可见,各城市之间资源之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也会促使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向发展环境优越、行政效能高的节点聚集。从而对浙江省的金融发展水平有负面影响。
(三)从获取信息角度
通过时间的巨大优势,高铁可以缩短地区的时空距离。高铁通过促进当地居民的流动,更广泛地分布和整合的资源和要素,同时也加速了地区之间的信息,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高铁提供载体给要素的流动,并减少了要素流动的限制。上海金融中心通过高铁将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的优势带入浙江周边城市。这不仅解决了劳动力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且振兴了浙江的金融发展。
高铁的开通,缩短了地域之间的时空距离。在某种程度上,它正在扩大当地金融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根据高铁站点进行布局。通过沿途使用低交易成本和低信息成本,可以从集聚效应中受益。高铁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相关产业集群,而这进一步提升了整个区域产业的整体实力,并成为新的区域增长极。
本文选取沪杭高铁的经停站:嘉善,嘉兴,桐乡,海宁,余杭,杭州(除余杭)6个地区以及浙江省除此之外的其他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年至201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被解释变量为地区金融相关比率,是采用各城市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总和占GDP的比重衡量,trainnt用来表示高铁开通的虚拟变量。控制变量分别选取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三产从业人员数,地方财政支出。模型表示如下:
firnt=α+β1trainnt+β2pgdpnt+β3finnt+β4empnt+β5fiscalnt+μnt回归结果与豪斯曼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一 回归分析结果
表二 豪斯曼检验结果
根据豪斯曼检验的结果来看,使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差异不大,故本文采取随机效应进行回归,根据回归结果的检验可知,虚拟变量是否开通高铁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且与被解释变量地区相关金融比率呈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179。
通过回归结果可知,沪杭高铁的开通会对浙江省的金融业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因此得出以下政策建议:通过区域共生发展、合作、竞争战略,浙江高铁沿线地区可形成浙沪共生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共生线培育、共生模式建立、共生环境的优化,可促进沪杭高速铁路经济带持续和谐共生、共生互利、整合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将重点关注产业集群,促进区块链经济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扩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向现代化集群的产业升级转型。创新是第一动力,要促进创新要素积累形成,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高铁经济带各部门合理分工,易位发展,形成合作共赢新格局;努力提升城市能源的供给水平,建立城市与高铁经济带的匹配点。消除与一体化时代不相适应的潜在地方保护主义的行政堡垒,积极应对资源要素潜在流失的严峻挑战。在新时代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如旅游业、商业的健康长期稳定繁荣,适应高铁经济发展只需,实事求是,按需调整发展规划,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当中,促使交通运输网络通畅,实现了城乡交通一体化的融合,发展地区的交通一体化,主要是在高铁沿线地区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的竞争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