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琪薪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200241)
“国务院关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指出:“要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建设高品质、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服务圈。根据人口分布,合理安排居住用地布局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促进职住均衡发展。”职住分离是上海城市转型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依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探讨上海职住分离形成机制的特殊性,分析上海转型发展中职住分离与过剩通勤、人口分布、人户分离、人才流动等结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将有助于促进上海的发展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019年11月16日,上海市人口学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吴瑞君工作室联合主办的“上海转型发展中的职住分离问题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时值上海市社联第十二届学会学术活动月期间,共有来自上海市人口学会、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发改委社会综合处、上海市人口办、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文化处、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另有来自各高校的二十余名博士生、研究生及本科生旁听会议。
会议第一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桂世勋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朱宝树教授、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朱洪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高向东教授分别发言。
朱宝树教授介绍了自己的文章《同行业对流通勤状况分析》。他发现,上海的职住分离情况具有以下特点,即中心城南区高强度通勤净流入,中心城区职住高分离南片北片差异大以及通勤人员人才比例高,外来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南区。随着浦东的开放,上海在东西方向上的浦东浦西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但是南北方向上的差距比较大。 通过区分上海市96个行业,并计算每个区之间同行业通勤净流量的绝对值和通勤总流量,他发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对流通勤量不一样。总的来说,全市跨区同行业对流通勤比例为45%,把通勤按照大专以下、户籍外来分,差异依然明显。他指出,上海目前就业郊区化滞后于居住郊区化,居住郊区化慢下来了,就业郊区化加快了。职住数量空间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但是通勤流量没有减少。他在探究同行业通勤对流存在的过剩通勤的问题时,发现虽然职住空间匹配失衡状况有所改善,但就业向心集聚和对流通勤强度有增无减。最后,朱宝树教授强调了研究职住平衡和通勤服务的现实意义,即寻求区域内与跨区域职住平衡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以及寻求“顺流”与“减流”服务的最佳平衡点。
朱洪副所长分析了上海的职住分离与交通问题。他首先介绍了上海跨地带出行需求持续增长及通勤距离拉大、通勤时间增加的职住分离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心区的职住不平衡、郊区新城产城分离问题以及大型居住社区的交通问题。朱副所长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针对这三大问题的建议:其一是对中心城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城市综合功能同步疏解;其二是梳理和调整中心城周边地区用地功能,增加交通配套服务;其三则是加强郊区轨道站点周边用地综合开发,引导用地集约高效开发。
高向东教授分享了关于上海人户分离人口的空间分布与流向的研究,他首先指出,由于学前教育等问题,导致上海人户分离的规模呈上升态势。通过集中化的程度指标分析人户分离的迁移流向,可以发现中心城区往郊区迁移占的比重最大,且受人户交通和职居分离的影响。他指出,政府接下来需要持续关注人户分离问题,进一步完善主要迁居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各区之间的合作,完善学前教育入学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会议第二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丁金宏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吴瑞君教授、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周海旺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孙斌栋教授分别作报告。
吴瑞君教授从人口分布、人户分离及人才流动角度切入,基于上海市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城市空间转型中的职住分离问题。她通过对人口分布的研究发现,通勤强度大并非主要因为岗位分布余缺不均造成的。在探究人户分离与职住分离的联系时,分析得出对流通勤主要发生在人口导出与导入区之间,且存在特有的两分离(人户分离与职住分离)——三分离(住-职-户)的相互关联。吴瑞君教授还指出,人才流动与职住分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才是职住高分离人群,全市各区人才密度与职住分离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需要重视人才工作中的这一问题。
周海旺研究员的报告《上海老年人口空间分布与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总结上海老年人口的变化趋势及区域特征,介绍了上海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征变化带来的养老服务三大新需求——社会化养老模式需求、持续快速增加的长期照护需求及医疗服务和精神文化需求。他还深入讨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社区“枢纽式”为老服务综合体、搭建高科技为老服务平台、加强以后的人力资源队伍开发等建设性的对策。
孙斌栋教授基于就业可达性理论模型分享了《职住分离会影响个人收入吗?——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的报告,探究了上海市人口收入和就业可达性之间的联系。他发现,上海都市区就业岗位的分布与常住人口分布错位,就业可达性分布呈环状和多核心分布,就业岗位集中在中心城区,常住人口集中在中环,存在明显职住分离现象。同时,居民居住地的就业可达性与个人收入显著正相关,但不是区位决定收入,而是收入决定区位。他认为,为了解决收入造成的区位阶层空间对立和贫困的空间集中等问题,可以尝试混合居住政策,提高低收入者的人力资本,改善低收入居住区交通可达性。
最后,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接栋正副研究员、上海市发改委调研员张强、上海市人口办副主任张展宇、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朱春节工程师、上海市人口学会孙常敏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桂世勋教授、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钱洁等专家就报告主题分别进行了讨论。专家们对职住分离的概念分析、职住分离研究要解决哪些问题、跨区的职住分离有多少、公共交通配置如何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吴瑞君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她指出,职住分离是一个现象,我们不能说它是一个问题,但这个现象会对我们的资源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作用。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人口的迁移流动可能未来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对职住分离产生影响。在201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中,上海市第一次把职住分离问题纳入到调查的范围中,利用小普查的数据加以研究,有了一些初步成果。对职住分离问题的深入研讨,不仅要在理论上对职住分离的一些现象和相关问题做出总结和升华,也要思考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如何加强职住分离背景下的人口管理工作,特别是如何应对职住分离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将有力地促进职住分离问题的研究实践。
本次研讨会达成了共识,职住分离研究不同程度涉及到居住分离、工作分离和户口分离等问题。职住分离现象可能会永远存在,其复杂性也会不断增加。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职住分离涉及的是通勤问题,以及身体健康、婚姻家庭等;但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则是一个公共资源配置和交通规划的问题。现在的职住分离研究跟以前相比,关注重点已经发生变化,即趋于从内部跟外部两个方面去考虑职住分离的影响差异。目前职住分离的数据逐渐公开,这就产生了新的研究机会,使得研究者们可以把人户分离的数据跟职住分离的数据结合起来进行新的探索。同时,城市管理也有了新的抓手,可以将由职住分离研究带来的人口管理经验推广到其他城市,更好地指导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