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民平
根据2021年中國统计年鉴,2020年,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其中“一人户”家庭超过1.25亿,占比超过25%,二人户超1.46亿,三人户超1亿。
此前曾有研究预估,到2021年中国独居人口将达9200万人。现在看这个估计保守了。
当然也要看到,这个数字未必是因为年轻人越来越喜欢一个人过,也有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比如失伴老人的增加。肉眼可见的趋势是,选择独自生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那些一人食、一人游的单身经济崛起,就在侧面印证了这个趋势。
一人户家庭绝不代表离群索居,恰恰相反,一人户是深深嵌入现代经济网格之内的。吃饭可以点外卖,打扫卫生可以请钟点工,家庭保险功能被社会化的保障机制取代。社会分工摊平了家庭的建构成本,一人户家庭才有可能成立。在男耕女织的传统图景里,一人户的生活难度是呈几何级上升的。
本质上说,一人户家庭增多,并不是年轻人多么酷,心态上多么时髦,而是因为他们“可以这样”。年轻人坐在经济发展的顺风车里,拥有了极大增强的个体博弈能力,也拥有了更多可能性。组建多人家庭与否,对人生成就、人生况味来说,已没有那么大权重。
看待一人户家庭,也不妨从这个视角去平视。这不是年轻人怎么了,而是时代给了他们机会,让他们有了多元选择。哪怕一个人,也不影响生活质量,相反在某些领域生活质量还可能更高。所以,对年轻人也不必做过多的价值观规训,可以预估的是,只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持续,单人户依然会迎来更多利好,家庭原子化、社交陌生化依然有着极强的存在基础。
这不是说多人家庭就毫无优势了,比如已经有相当多的数据指出,在子女教育等方面,多人家庭的价值是无可取代的。而从社会的角度看,家庭稳定、生育促进等政策目标,依然有赖于维持传统的家庭结构。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相关部门也应多考虑一人户家庭的存在背景。这未必是“孤独的年轻人需要拯救”,而是社会发展水平把年轻人抬到了更开阔的世界,他们人生路径的可选项增多了。如果社会希望他们往哪个角度偏移,那么必须要考虑他们的机会成本——尚可的生活品质、自由的生活节奏,那么公共政策应当付出多大力度,也就有参照系了。
(摘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