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研究

2020-03-13 05:48马素素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东道国一带一带一路

马素素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为了连接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的市场,提高沿线国家间的贸易经济往来而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由于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一般而言,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是市场的领头军。因此企业不应忽视“一带一路”带来的契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仍然没有改变,人口众多限制了资源的数量分配,例如石油、橡胶、矿产资源等稀缺资源依赖于进口,价格水平高。通过“走出去”,企业对国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弥补我国的资源短缺、生产不足等问题,提高国家综合国力。随着双边投资的深化,中国共从一带一路倡议国家获得了400亿美元的投资。2013年至2018年的五年内,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额超过1300亿美元,给沿线国家注入新发展动力。另外,我国入世以后取消了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低国民待遇,国外的商品及服务更易占领我国市场,国内市场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愈大。因此企业选择“走出去”寻找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来带动国产设备、中间产品的开发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但是自中国入世以来,由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降低,反倾销行为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普遍保护国内产业的有效贸易保护措施。

二、文献回顾

国内很多学者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朱晋伟(2012)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的关系,认为中国“走出去”企业无论是资源配置、权利分配、管理理念还有技术知识共享程度,子公司都强烈依赖着母公司。潘文轩(2015)认为为了更好支持企业“走出去”,应该积极推动贸易税收政策改革,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同时完善企业所得税制,支持企业在税收优惠上加大力度。吴革、张新民(2012)认为制度经济学中法律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他们通过案例研究企业“走出去”的信用法律问题,发现我国企业“走出去”并立足于国际市场上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企业信用法律制度平台。王朝晖、张春胜(2018)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在人才吸纳问题上没有得到解决,他们呼吁企业应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注重培养留学生,同时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点高校。陆长平、袁洋等(2019)基于货币政策的视角认为当前货币金融资源的流向不稳定,减缓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因此国家需要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优化企业的融资路径,化解其融资约束。李军等(2019)通过案例,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推力和拉力作用,特别是深入研究了外部环境即政策的影响对不同性质企业的转型升级的影响,提出了针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转型升级的代表性路径。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SWOT分析

(一)优势(S)

企业在“走出去”中所拥有的自身优势为企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企业生产成本较低。目前,企业外包模式已成为一种趋势,外包可以实现专业化技术和高品质的服务还可以简化业务运营,节省时间和人力。并且企业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施,例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企业内部的管理和运营需要网络的跟进以及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外界的信息,减少了交易成本。第二,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企业内部管理层和职员间的分工合作、权责分明是企业成功的基础,同时目前更加注重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只有“人和”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例如在企业内部开展员工素质文化教育和评定员工绩效考核等,增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第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华商在国外生产生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规模效益。中华文化会增进中国企业与海外华商的文化共鸣。中国企业可以借鉴华商在东道国的融资途径以及市场网络信息,扩大企业对外投资的市场。

(二)劣势(W)

从近几年的企业发展中可以看出,企业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自身存在的劣势。第一,产能过剩。中国近几年发展速度变缓,国内大量的投资导致货物积压,多数中国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转型。因此,国家将“去产能”作为“三去一降一补”的首要任务,但是一般而言,产能过剩企业由于长期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任务重、耗时久、影响大。例如去产能后会减少企业的投资需求,增加员工的失业率,增大企业违约风险。第二,技术落后。由于中国企业的产品大多是加工产品为主,且主要借助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以及竞争力较低。忽视品牌建设和缺乏核心技术,常处于生产价值链的底端,企业在东道国的市场上难免会遇到同质化产品竞争,市场占有率被挤占,企业的发展受到威胁。第三,当今社会企业大多面临着人才匮乏和流失的问题。企业的管理层不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克扣或者延迟发放员工的薪酬,员工跳槽屡见不鲜。

(三)机遇(O)

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企业“走出去”迎来的外部机遇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第一,“一带一路”地区的基础设施需求量大,在此过程中既要满足当地需求,又要不受东道国的反倾销制裁,这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发展合作关系的需要。据预测,到2030年世界的基础设施总投资额将会达到70万亿美元。2015年,中国交通运输方面建设的海外承包项目额约为300亿美元,是中国企业总体海外承包工程项目的首位。目前,我国基础设施水平在全球已名列前茅,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仍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毫不松懈,对铁路、公路以及管道等的构建严格把控质量。截至目前,亚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21个投资项目,总额约34.9亿美元的融资主要来自亚投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起开展合作,截至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的贸易港口数量已经超过了600个。2011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只有17列,到了2018年,累计开行数量已超过12万辆班次。第二,中国企业迈出国门的坚强后盾就是政府的支持。政府的大力支持会使社会对企业的信贷等融资的约束降低,支持企业创新,激励企业不断突破创新绩效。在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政府与沿线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包括在塔吉克斯坦投资建设中泰新丝路和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项目、在辽宁盘锦与沙特阿美建设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在巴基斯坦投资塔尔煤田一区块煤电一体化项目等多个具有带动作用的合作项目。第三,我国自入世以来,伴随着国家的综合国力上升,许多产业由于市场需求量较大而形成了规模经济。企业为了获得更大利润和拓展品牌就会选择迈出中国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例如位于山东滨州的亚光家纺公司自成立以来,由于国内市场需求量大,2006年亚光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自它创办26年以来,是中国第一个将公司总部搬去美国市场的企业。巨大的国外需求也会使得企业不断改革创新,亚光家纺在2018年荣获了美国Kohl’s 2018年可持续创新大奖。

(四)挑战(T)

中国企业由于缺少相关“走出去”的国际经验,因此企业就会在“走出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挑战。第一,经济风险。首先,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各国贸易保护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准入门槛提高,不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增大了风险。其次,2015年以后国际市场上美元走强,大部分新兴市场的货币疲软,世界各国的汇率波动较大。近几年中国经济放缓,人民币汇率越来越多的被市场主导,在企业进出口的过程中,汇率风险也会增加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的成本,例如分销成本和将产品堆积在企业内部的仓储成本等。最后,企业“走出去”货物贸易时规定了出口商和进口商双方承担生产、运费和保险成本等。第二,政治风险。东道国的政局更迭、宗教意识形态冲突等因素,例如近几年爆发的中航油事件、中国平安等事件,让企业“走出去”步伐变得犹豫。“中国威胁论”成为西方国家对中国企业施加压力的借口,个别东道国在中国企业投资设厂经营中给予较大的阻力。第三,法律风险。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一方面,制约着世界各国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法至今尚未成熟,在投资贸易、产业结构、环境保护问题上还未协调一致。另一方面,部分西方国家肆意对中国企业扣上“倾销”的帽子,所以企业“走出去”面临着严峻的法律环境。第四,文化风险。国别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给企业“走出去”的经营战略带来了重要影响。企业在东道国经营过程中往往面临不同文化背景的职员,他们具有不同的管理理念。由于缺乏懂语言、懂经营及懂规则的专业人才,致使中国企业在国外经营中很难真正把握其消费理念。一般而言,所有的文化都自发孕育着民族优越感。对进入某文化区域的企业管理人员,由于具有民族优越感,对东道国文化产生歧视,所以在管理上往往采取母国单一的方式。

四、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性建议

针对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现状,下面提出几点建议。第一,面对“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政治局面动荡不稳定的情况,中国政府应该积极的营造国际环境和氛围,努力和各国共同打造稳定的国际局面。中国政府还应该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呼吁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监督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的行为,鼓励企业将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第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涉外法律法规的健全已经成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制度保障。首先,中国应该加强对国外法律法规的动态追踪,为企业实时更新最新消息;其次,政府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对外法律监管机构,引导中国企业在开展正当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后,政府应该鼓励支持企业招纳精通法律知识的人才,为企业在东道国的生存和发展保驾护航。第三,建立健全企业金融体系建设。努力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时简化贷款手续。在应对社会上无力偿还贷款的企业,我国应该完善金融立法体系,加强金融领域的规范力度,决不能盲目贷款给企业。第四,政府需要切实地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采取人才“走出去”和寻找当地优秀的人才进驻企业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在企业内部开展人才的培训课程,充分利用有限的硬件设施例如多媒体信息传媒,以及软件设施例如国内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培养人才。

猜你喜欢
东道国一带一带一路
论投资者——东道国仲裁中法庭之友陈述的采纳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晚近国际投资协定中东道国规制权的新发展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