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亚鹏,刘俊丽,张 雷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330022,南昌)
最早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实现了技术的飞跃,使得社会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发生转变[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的建设范围向城区周边扩张,原来工业区位于城市郊区,现在处于城市中心区,大量工业遗产因城市的建设而被淘汰,逐渐消失,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问题刻不容缓。中国的工业遗产见证了中国工业的兴衰历程和中华儿女的艰困奋斗史,饱含深刻民族工业记忆[2]。纺织工业遗产是工业遗产的重要类型之一。江西纺织厂(以下简称江纺)作为江西“一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江西省解放后建成的第一座现代化纺织企业,见证了南昌的工业现代化发展历程。江纺在江西整个纺织工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进行调查和价值特色研究有利于构建江西完整的工业遗产研究体系。本文基于工业考古学对江纺工业遗产进行调查和价值研究,总结出其现存工业遗存的现状情况和特色价值,为江西工业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0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兴起工业考古学,并且在工业遗产研究中逐渐被广泛认可。据相关人员总结工业考古研究不仅可以记录工业建筑及相关工业产物的历史、经济、技术背景,并可以阐释工业时期人类行为的变化和连续性,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提出新思路[3]。《下塔吉尔宪章》定义"工业考古学"是一门以由工业流程产生的所有类型证据为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工业考古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历史档案资料、生产产品、地质地层状况、工业建筑和构筑物、工业景观、自然景观和城镇景观等,涵盖范围广泛[4]。
工业考古学是考古学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有西方学者提出“工业考古学”。1963年的《工业考古学导论》中工业考古学的理论被英国研究者提出,并且其对工业遗产的时间进行划定[5]。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工业考古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被更多研究者接受和传播。1978年美国学者出版《工业考古:一种美国遗产的新视角》,从工业考古学的视角入手对美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和研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6]。1998年相关研究人员撰写的《工业考古学的原则和实践》,详细地阐述了工业考古学的定义、内容,并以案例的方式解释了与工业建筑、景观及机器的联系,尝试建立起工业考古学的原则[7]。亚洲地区最早涉及工业考古学理论的是日本,黑岩俊郎和玉置正美一起研究工业考古学,1978年合著《工业考古学入门》,工业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得到很好的阐释[8]。而在我国1986年学者吕强发表了《重视工业考古学》,尝试界定工业考古学的研究领域[9]。之后随着工业遗产研究的兴起,工业考古学的研究和实践也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更新和完善。
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是工业考古学的2种最为主要的工作方法,其研究方法包括层位学、类型学等。其中,田野调查是一种收集数据的方法,通过对地上保留的建筑物的调查研究、挖掘等方法,探索工业生产时的物质遗存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文献研究采用对现存工业遗址、遗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分类、研究,根据研究得到的历史资料证据呈现过去的工业生活场景[10];层位学主要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当前的物质遗迹遗存再现历史的发展历程,分析之间的联系重建空间发展序列[11];类型学主要对遗迹和遗物的的形态变化过程进行研究,总结出特征,找出其变化发展规律[12]。将层位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方法相互结合,对工业遗产进行调查和价值研究。
江纺是我国“一五计划”建造的十大纺织企业之一,同时也是江西省解放后建成的第一座现代化纺织企业,是南昌工业历史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江西省的纺织工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从建厂到停止生产,江纺60多年的发展历程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江纺的设计建造风格独特,带有鲜明的苏式风貌,是目前南昌市唯一按照“北工中服务南居、中轴对称、大院式布局”的苏式规划设计建造的工业遗址。
基于工业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江纺工业遗产,可将其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厂区空间布局分为2个部分:生产区和生活区(图1)。厂区主要以工业厂房为主,生活区包括生活服务的居住建筑以及各种公共建筑。
图1 江纺总平面图(作者自绘)
2.1.1 厂房建筑 以江纺的老生产车间厂房建筑为代表的苏式建筑艺术风格,1953年始建,是江纺年代最久远的一个厂房建筑,厂房车间建筑面积达42 093.25 m2。该厂房平面为矩形,共一层,层高较高达8.2 m,东西长度134 m,南北宽度20 m(局部宽26 m),柱距6~7 m,建筑跨度为8 m,重要生产工段长度120 m(图2)。红砖外墙,整个框架为锯齿形钢筋水泥结构,屋顶为多层铺设,地面铺设木质地板,后期将木质地板全部改成了水泥地面。厂房建筑空间结构规整,内部空间体量庞大,建筑构件类型少,方便各个工段之间交通联系(图3)。为满足厂房采光、通风,采用在外墙开窗的方式,门窗开设数量多。这种建造方式具有光线方向性强、造价成本低等特点。
图2 厂房建筑立面局部图(作者自绘)
图3厂房建筑内部(作者自摄)
2.1.2 辅助建筑 与厂房建筑同时修建的各类辅助建筑,根据江纺的历史资料和图片显示原厂区辅助建构筑物包含原料仓库、水塔、停车库、修机车间、热力车间、电气车间、冷却塔以及附属设施等。现保留原水塔一座和修机车间、车库,但这些辅助建筑基本闲置不再使用,有的甚至已经破败不堪,成了危房(图4、图5)。
图4水塔(作者自摄)
图5修机车间(作者自摄)
2.1.3 居住建筑 江纺的职工生活居住区是工业配套生活设施。这些居住建筑与工业建筑一起承载了厂区的发展历史,见证了工业厂区的发展历程。江纺的工业住区是从早期几栋宿舍楼,发展到后来的数十栋建筑长宽、高矮各异的居住社区,形成以工业厂区为核心的配套居住组团。居住建筑经历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住宅建筑套型的整个演变过程,各个时期的居住建筑格局整体保存完整。江纺现存大部分居住建筑坐北朝南,为3层,建筑开间是3.6 m,每栋建筑可容纳多户人家。建筑外立面都是采用水泥抹灰砖砌墙体,设壁柱,窗框阳台有雕花;布局简单,轴对称明显,室内空间开敞(图6、图7);建造速度快,便于施工,苏式建筑风格明显。
图6 江纺四区住宅苏式平面图(作者自绘)
图7 江纺四区住宅外立面(作者自摄)
2.1.4 文娱建筑 文娱建筑为工业厂区生活的配套建筑,供工人娱乐之用。其中常见的有礼堂、纪念馆、展览馆、电影院等建筑。江纺的大礼堂为2层的红砖外墙建筑,是提供员工娱乐的公共建筑,建筑体量大,据说可容纳近1 000多人同时观影。礼堂为砖混结构,屋顶为多层结构;室内四周设圆柱,中间空间开敞,跨度大;立面红砖外墙,简洁大方(图8、图9)。当时其主要功能是集会、观看电影和举办活动等。目前的保存状况一般,建筑局部有损坏,已经空置闲置。
图8礼堂内部(作者自摄)
图9礼堂鸟瞰(作者自摄)
非物质工业遗产是指无形的,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在纺织工业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工业文化遗产与工业技术遗产。主要是指与工业生产相关联的工艺技术、流程、产品、产量、企业精神、文化等,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生活生产。
2.2.1 工业文化遗产 工业文化遗产主要包含江纺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光荣人物事迹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制度和精神等。江纺是江西纺织工业的骨干企业,在江西的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江纺先后被授予纺织工业部“双文明建设优秀企业”、“全国环境优美工厂”、“全国六好企业”等荣誉称号。在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 776万元,实现利税5 046万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江纺不仅给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培养出了大量的纺织工业技术人才,为江西的纺织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江纺涌现出一批一心为公、忘我劳动、立志改革、永攀高峰、献身四化的劳动楷模。其树立的无私奉献、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的企业精神督促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影响深远。
2.2.2 工业技术遗产 江纺的规划建设是依据苏联的图纸进行建设的,形成“北工南居”的规划布局特点,具有鲜明的苏式布局风格,其使得江纺具有良好的功能分区。工业区与工业住宅区在空间上联系紧密,居住区与工业区通过中间的绿化隔离带进行分离,统一考虑的生活与工作的便利性(图10)。江纺的工业厂房建筑以及居住建筑也带有苏式建筑特征。建筑设计采用标准化的设计,严格遵循了苏联的截断式设计方法,居住建筑的立面形式表现为典型的上段、中段、下段的三段式构图;另外贯彻了苏联建筑构件工业化的特点,建筑立面上的门窗大小相同,整齐统一(图11),便于批量生产建设。江纺建筑立面材质多为红砖作为主要墙体材料和水泥抹灰墙面,大面积的红砖墙面和局部采用水泥线条点缀,表现出了立面的简洁干练[13]。
图10 江纺功能分区(作者自绘)
图11 居住建筑立面(作者自摄)
工业技术遗产还体现在江纺各种类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上,据相关史料记载其生产产品多达6个系列100多种类型,产品类型丰富,每个品种都有其自身不同的生产流程。这种纺织的工艺生产流程现今仍在使用,是重要的纺织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纱的工艺流程:棉→清花→梳棉→预并→条卷→精梳→混并→粗纱→细纱[14]。另外在不同的生产车间所承担的生产功能不同,厂房内部空间有明确的生产功能分区,如江纺的老厂房主要担负布匹的生产,原材料从仓库进入车间纺纱区,再到前纺准备区,完成后进入织布区,成品进入检验区进行检验合格出库(图12)。江纺生产工艺及沉淀的纺织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数代人智慧的结晶。
图12 江纺老厂房织布工艺空间布局图(作者自绘)
多年来专家学者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进行研究和定义,可将工业遗产的价值总结为:历史、社会文化、科技技术、建筑工艺、审美、经济等方面[15]。江纺是江西纺织工业的重要企业之一,因其是江西解放后第一个现代化纺织企业而规模宏大。江纺的建筑丰富了江西的建筑文化,并且转化为南昌的城市肌理以及江纺员工的文化意识记忆,形成其独有的价值特色。
1954年投产的江西纺织厂,体现江西省当时纺织印染工业的最高水平、最大规模和最先进技术的纺织工厂,推动了江西工业的近现代化发展。江纺是江西省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纺织工厂,从单一的棉纺织逐步发展建设成为大型现代化的企业,见证了江西省从“一五”计划到改革开放至今的工业发展历程。1954年江纺建成投产,生产面纱、棉布等,到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高峰发展期,在世界打响了江西品牌。并且厂房车间建筑建成年代久远,1953年至今将近70年,其整体布局完整,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建筑遗产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反映建造时期的社会文化形态,还对当前的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江纺的苏式风格建筑就是那个时代社会形态的象征。且江纺工业遗产中一些建筑成为南昌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可识别性区域,这些遗产早已经深刻融入南昌人、江纺人的心灵深处,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江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围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江西出口贸易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城市面貌的转变。其工业历史建筑与工业景观的交相辉映折射出江纺的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发挥着凝聚城市精神力量、提高城市精神品质的作用。
江纺的总体布局为“南居北工”,南为生活区,北为生产区,宿舍具有独特的苏式风格,厂房为单层锯齿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富有时代特色的包豪斯建筑风格,代表了当时先进的建筑工艺水平,是特定时代的工业建筑杰作。厂房建设包括水、电设施、设备的的规划都体现出高效、集约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江纺现存的工业遗产对于研究工业建筑发展演变及当时的建造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与开发改造有利于城市的更新发展和经济繁荣。江纺的工业遗产位于南昌市青山湖的老城区,该片区面临经济衰退、活力不足的问题。对江纺工业遗产进行开发再利用,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资源浪费,还可以带动该片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活力,活化周围片区业态。大量工业遗产改造实例证明,对其进行活化再利用能够节约开发成本,又能给社会创造长期经济利益,是着眼于城市未来发展的长远计划。江纺的厂房和居住建筑尚且整体保存状况较好,维修改造成本相比重建要低。如果将其打造成南昌历史文化街区,既保护利用了原有工业建筑遗产,又有利于盘活该片区,带来经济效益,体现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
江纺作为传承南昌城市历史文脉和承载江纺工人们精神寄托的载体,在江西工业遗产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尝试基于工业考古学的视角,建构起江西工业遗产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对江纺工业遗产进行现状情况调查分析,总结出其价值特色,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江西工业遗产研究内容及研究体系,并为后续江西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再利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奠定基础,不再让工业遗产成为城市更新发展的障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