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霞,莫丽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昆山附属医院 产科,江苏 昆山 215300)
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又称“乳汁不行”或“乳难”。中医认为乳汁是气血所化,而产后元气大伤,气不足而血亦虚,故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产后缺乳多以气血虚弱为主[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2]提出,2020年我国纯母乳喂养率要达到50%,而据中国发展基金会的报告[3]目前我国婴儿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9.2%。研究[4-7]显示,泌乳启动是早期喂养成功的关键,泌乳启动延迟是早期终止母乳喂养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探索一种科学有效的促进泌乳启动的方法对提高6个月内婴幼儿纯母乳喂养率尤为重要。目前,对产后缺乳产妇的干预,除了早接触、早吸吮等常规护理外,西医并没有更好的方法;而中医对于产后缺乳的治疗确已有一定的实践,有着独特的优势,运用食疗、针灸、耳穴埋籽、穴位按摩均可取得一定的疗效[8-11]。本研究基于泌乳启动期的生理特点及中医技术对缺乳的作用机理,探讨温和灸联合穴位按摩对气血虚弱型缺乳产妇泌乳启动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我院分娩的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产妇240例。纳入标准:(1)符合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诊断标准,即产后乳汁不充甚或全无,不够喂养婴儿,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倦怠无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2)37~42周分娩,母婴同室,并完全母乳喂养的产妇;(3)年龄20~40岁;(4)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为 18~24;(5)新生儿体质量2500~4000 g。排除标准:(1)有乳腺炎或乳房整形术病史、乳头凹陷致哺乳困难者;(2)有影响催产素水平的疾病;(3)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者;(4)有产后出血病史者;(5)产妇合并有传染性疾病者。剔除标准:(1)观察期参与其他研究;(2)缺乳严重需加代乳品;(3)观察期内各种原因致母婴分离或主动退出。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查号为KZY2017-15,纳入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分娩后入住母婴同室的先后顺序为编号入组,最终对照组(G1)60例、穴位按摩组(G2)60例、温和灸组(G3)55例(2例因缺乳严重添加代乳品而中途退出,3例产后第2天母婴分离)、温和灸联合穴位按摩组(G4)55例(4例缺乳严重添加代乳品,1例拒绝中途退出),共230例完成本研究。对四组产妇在年龄、分娩方式、产次以及干预前婴儿体重进行异质性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四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及干预前婴儿体质量基线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G1) 产后实施常规母乳喂养指导,主要包括出生1 h内进行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每24 h吸吮不少于8次、指导正确的哺乳姿势和吸吮方法、哺乳期内合理膳食以及保证睡眠等。
1.2.2 穴位按摩组(G2) 该组产妇产后在常规母乳喂养指导基础上进行穴位按摩。取膻中穴、乳根穴(两侧)、少泽穴(两侧),使用拇指按揉法对穴位依次进行按摩。先膻中穴,再乳根穴,最后少泽穴,每个穴位3 min,频率为60次/min,强度以产妇自觉有酸麻胀痛等得气感为宜,皮肤微微发红,动作轻柔和缓。阴道分娩者产后2 h开始,剖宫产者术后6 h开始,3次/d,共3 d。
1.2.3 温和灸组(G3) 该组产妇产后在常规母乳喂养指导基础上进行温和灸。主穴膻中穴、乳根穴(两侧),结合辨证论治气血虚弱型加配穴足三里(两侧)。温和灸方法:穴位均施以温灸器灸,选取无烟艾绒装入温灸器的小盒中,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相应穴位进行温和灸,主、配穴同时进行,每次施灸20 min,以局部产生温热感、皮肤出现红润而不起泡为度。阴道分娩者产后2 h开始,剖宫产者术后6 h开始,3次/d,共3 d。
1.2.4 温和灸联合穴位按摩组(G4) 该组产妇产后在常规母乳喂养指导基础上进行温和灸联合穴位按摩。先按摩膻中、乳根(两侧)、少泽(两侧)各3 min,再温和灸膻中、乳根穴(两侧)和足三里(两侧)穴各20 min。阴道分娩者产后2 h开始,剖宫产者术后6 h开始,穴位按摩3次/d,温和灸1次/d,共3 d。
1.3 质量控制 本课题项目操作人员为课题组成员,均经过中医操作的统一培训,课题组组长(病区护士长)每周不定期进行操作监控和督查,数据由两位未进行干预操作的课题组成员收集。
1.4 评价方法
1.4.1 泌乳启动时间 泌乳启动标志着乳房开始大量产生乳汁。记录产妇首次自感乳房充盈、出现胀满感伴有乳汁流出的时间,并计算其距离新生儿出生的时间即为泌乳启动时间(t/h)[12-13]。课题组成员在产妇首次入母婴同室时即告知泌乳启动的表现,并嘱其记录首次出现乳房充盈胀满伴乳汁流出的时间。课题组成员产后每天巡视病房2次,询问并核实产妇是否有乳房充盈胀满感及乳汁流出。
1.4.2 产后12 、24 和72 h乳汁分泌量 判断标准为:无,挤压乳窦时无乳汁分泌;量少,乳汁点滴而下,间断挤出;量中,挤压时乳汁流出尚可;量多,挤压时乳汁呈喷射状,可持续挤出[14]。
1.4.3 婴儿72 h体质量下降幅度 于分娩后30 min内测量婴儿出生体质量。入母婴同室后每日于早晨沐浴后称裸重,并记录。体重秤为我院统一购买和校正的婴儿秤。观察产后72 h婴儿体质量下降幅度。
1.4.4 安全性评价 产妇有无自觉不适主诉及不良反应,干预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有无异常变化及其皮肤有无异常。
2.1 泌乳启动时间的比较 G1~G4组产妇的泌乳启动时间分别为(21.25±5.38)h、(19.24±5.72)h、(19.36±6.14)h、(16.23±4.7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38,P<0.001)。进一步分析显示,G4组产妇的泌乳启动时间早于其他三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产后24 、48 及72 h泌乳情况的比较 G4产妇泌乳量在产后48 h和72 h泌乳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产后24 、48 及72 h泌乳情况的比较[n(%)]
2.3 婴儿体质量下降幅度 G1~G4组婴儿体质量下降幅度分别为(215.05±23.82)g、(205.92±27.67)g、(196.73±21.78)g、(171.55±16.04)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15,P<0.001);G4组婴儿72 h体质量下降幅度小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4 安全性评价 参加本研究的230例产妇均无不适主诉及不良事件发生,干预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及受试部位皮肤无异常变化。
3.1 温和灸联合穴位按摩可促进气血虚弱型缺乳产妇泌乳启动度 乳汁的分泌、维持和排出要经历复杂的生理过程,是由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的,受各种激素的影响[15]。张慧等[16]指出,产妇自感乳房有明显充盈、胀满伴有乳汁流出是泌乳启动的有效指标。本研究针对气血虚弱型缺乳产妇在实施常规母乳喂养指导基础上加以温和灸联合穴位按摩,可促进产妇泌乳启动,其泌乳启动时间明显早于常规护理组和单纯使用温和灸或穴位按摩组,说明温和灸联合穴位按摩对产妇泌乳启动起到了主要作用。
温和灸是中医的一种常用灸法,取用无烟艾绒,选取膻中、乳根和足三里三穴,膻中穴,行气活血通络,主治产后缺乳。乳根穴可调理阳明气血,疏通乳络。足三里穴有培土化元、温中散寒之功。同时温和灸这三穴,可达到补益气血,共奏通乳之效[17],促进乳汁合成与分泌。穴位按摩选取膻中、乳根和少泽,乳根、少泽穴具有活络通乳之功效,合膻中行气催乳之效更甚,为通乳之经验效[18]。通过手法按摩刺激局部的穴位,改善乳房血液循环,加速乳腺管扩张,促使血气下行而通络下乳,对气血虚弱型产妇缺乳的泌乳启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2 温和灸联合穴位按摩可增加气血虚弱型缺乳产妇泌乳量 使用温和灸联合穴位按摩组的产妇在产后24 h的泌乳量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在产后48 h和72 h,G4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其泌乳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认为气血充足则乳盛,乳汁乃水谷精微所化。温和灸联合穴位按摩通过刺激局部的腧穴可通经活络,调理气血,增加泌乳量。经络是气血通行的通路,本研究中选择的膻中、乳根和足三里穴位来自于任脉和足阳明胃经。任脉主调节全身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而足阳明胃经主消化,属胃络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强健,则气血足乳汁充盛[19]。本研究结果提示,温和炙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提高气血虚弱型缺乳产妇的泌乳量。
3.3 温和炙联合穴位按摩可降低72 h婴儿体质量下降幅度 婴儿在出生后数日内,因丢失水分较多、胎粪排出和早期摄入量不足等原因,会有生理性体质量下降的现象,但一般不会超过出生体质量的10%。本研究结果显示,婴儿虽有体质量的下降,但下降幅度均在10%的范围内,比较产后72 h与出生体质量的差异,四组婴儿体质量下降的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婴儿出生后,早期在常规母乳喂养基础上实施温和灸联合穴位按摩,可及时促进产妇泌乳启动,并且泌乳量增加,则提高婴儿摄入量,使婴儿体质量恢复加快,可有效降低产后72 h婴儿体质量下降的幅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以温和灸联合穴位按摩对气血虚弱型产妇产后缺乳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够促进泌乳启动,增加泌乳量,帮助母乳喂养成功,且操作方便,可以起到持续性疗效,产妇易于接受,对家庭与社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