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玲 王心妹 冯凯 韩猛 吴梓政
女性乳腺疾病中,炎性疾病占比通常较大,其中包含大量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及慢性炎性疾病等[1]。在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哺乳期乳腺炎,其发病率最高可至33%左右[2]。非哺乳期乳腺炎常被认为不具有高发病率,但近年来其发病率也在显著升高。有调查显示,非哺乳期乳腺炎占所有乳腺良性疾病的3%[3]。而非哺乳期乳腺炎能够在不同年龄段的成年女性中出现,但集中在青中年女性群体中。非哺乳期乳腺炎具有复杂的病理,主要表现为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以及乳腺导管扩张症状。据研究,导管周围乳腺炎常见于重度吸烟患者[4],但也有学者表示,尚无证据证明吸烟和导管周围乳腺炎之间的相关性[5]。导致导管周围乳腺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为肥胖,有学者研究发现肥胖和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但研究也表明,肥胖并不会对导管周围乳腺炎产生任何影响。再有,糖尿病和细菌感染也是造成导管周围乳腺炎的主要因素之一[6]。本研究选取我院妇产科14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乳腺外科14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为观察组,年龄26~38岁,平均年龄(28.53±1.26)岁;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观察组患者是,导管周围乳腺炎(PDM)108例PDM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32例GLM组;入组条件:具有完整的资料信息,不存在重大缺项;患者病理诊断明确。选取同期140例健康体检女性为对照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回访以完善调查问卷内容,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个人及家族病史、生活习惯等内容。临床检查主要包括视诊、触诊、辅助检查和初步诊断。通过非匹配病例对比研究方法,研究PDM组与GLM组之间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3 评价标准 显效:完成为期半年至1年的抗分枝杆菌治疗并停药,辅助检查未出现任何异常并表现出炎症症状,停药半年及更久后随访症状未复发,也未新发症状;有效:患者治疗后病灶显著缩小且炎症减轻;无效:用药半年后,患者病灶都未出现任何好转,甚至更加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PDM组患者与对照组的描述性结果 108例PDM组患者年龄26~36岁,平均年龄(27.97±1.13)岁。PDM组对照组比较,在初育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影响导管周围乳腺炎的相关因素为初育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症状。见表1。
表1 PDM组患者与对照组的描述性结果 例
2.2 GLM组患者与对照组的描述性结果 32例GLM组患者年龄27~38岁,平均年龄(28.83±1.35)岁。GLM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年龄、高血压和心脏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影响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相关因素为年龄、高血压与心脏病症状。见表2。
表2 GLM组患者与对照组的描述性结果 例
2.3 观察组中2组患者疗效比较 PDM组总有效率为83.33%,GLM组总有效率为96.88%,GLM组抗分枝杆菌治疗疗效显著优于P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中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卫生条件也得以显著改善,而具有明确病因的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率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却不断提高。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相关影响因素,目前的研究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结论。有研究认为,肥胖、乳头内陷、吸烟等症状或行为是影响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部分研究则认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并不和吸烟等因素相关。有研究发现,吸烟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密不可分,并且还容易导致该疾病的反复发作[7]。而有研究认为,影响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率的主要因素为肥胖[8]。肥胖属于全身性慢性低度炎症,其脂肪组织的内表达促炎因子会在患者体内局部大量累积,从而对雌激素受体的表达产生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导致炎症发生。临床表现上,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都表现为肿块,并且主要表现为无痛性的肿块,因此诊断上容易误诊为乳腺癌症状。而在血液检查中,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差别也不明显,临床上不具有显著的特异性[9]。因此对于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主要通过病理学诊断方式实现。通过研究两种疾病的切片可以发现,其都存在少量嗜酸性粒细胞,但在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中,存在更多的泡沫细胞,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切片检查中则更多地会发现中性粒细胞和多核巨细胞、肉芽肿等[10]。
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并没有统一标准,但针对导管周围乳腺炎疾病主要采用抗分支杆菌治疗、广谱抗生素治疗或手术治疗方式[11];而对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疾病,可选择的治疗方式则较多,除了上述治疗措施外,还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后的护理,主要可采用日常保健、心理护理、饮食管理等方式[12]。日常保健过程中,患者应注意不要着上身较紧的衣物,也不要着过紧的内衣;应注意始终保持乳头的干净和清洁,将乳头处的粉刺样分泌物及时去除;如果处在疾病急性期,则应注意休息;应加强体育锻炼并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心理护理主要要求患者调整自身心态,避免消极情绪,积极面对治疗和护理工作。饮食调养则需要患者注重健康饮食,少食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尽可能食用一些杂粮,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13]。
综上所述,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疾病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初育年龄情况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而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则主要采用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后的护理工作,则应以日常保健、心理护理及饮食管理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