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肥胖者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2020-03-13 12:16飞,肖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危组血浆心血管

杨 飞,肖 纯

(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 惠州 516000)

心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心血管疾病多指由于血液黏稠、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疾病所导致的大脑、心脏和全身组织发生的出血性或缺血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血液黏稠、吸烟、酗酒、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以及糖尿病。在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测试了肱动脉血液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反映血管的内皮功能[1]。有研究显示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是人体血浆胆固醇脂化或运转和高密度脂蛋白重构的关键决定性因素[2-3]。但脂质代谢紊乱是冠状动脉病变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的降低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升高[4-5]。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肥胖者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患者内脏脂肪面积将其分为肥胖组66例及非肥胖组54例。肥胖组男性39例,女性27例,年龄35~75岁,平均(55.96±10.66)岁;非肥胖组男性33例,女性21例,年龄32~76岁,平均(55.12±9.21)岁。根据Framingham风险评分(Framingham Risk Score,FRS)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44例、中危组39例及低危组37例。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观察指标 ①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等;②患者晨起时静卧15 min后测量2次血压,取平均值记录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患者禁食12 h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TG、HDL-C等;④记录患者AIP;⑤评估血管风险:低危 FRS<10%,中危 FRS 10%~19%,高危 FRS≥20%。

1.3超声检测内脏脂肪指数 应用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患者于检测前空腹,排空小便和大便。内脏脂肪厚度V1为椎体前缘至腹白线距离,内脏脂肪厚度V2为椎体右缘至腹膜距离,左肝前脂肪厚度为剑突横切、腹膜到肝皮质的距离,右肾周脂肪囊厚度为超声能显示的右肾短轴和肾窦最大横切面宽度,在右肾短轴肾周脂肪囊的最后处测量肾脂肪厚度。每次测量3次取平均值。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分别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F检验和SNK-q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高血压肥胖组和非肥胖组观察指标比较 高血压肥胖组AIP、腰臀脂肪比、SBP、空腹血糖、TC、TG均明显高于高血压非肥胖组(P<0.05);而2组年龄、体重指数、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 例数AIP年龄(岁)腰臀脂肪比(%)SBP(mmHg)DBP(mmHg)体重指数空腹血糖(mmol/L)TC(mmol/L)TG(mmol/L)高血压肥胖组 660.08±0.0255.96±10.660.96±0.11157.36±19.3982.32±13.2626.12±6.229.88±1.225.88±1.321.30±0.21高血压非肥胖组54-0.11±0.0755.12±9.210.92±0.04144.22±18.2680.17±12.7424.17±5.486.33±1.025.32±1.021.01±0.14t值 3.3220.4562.5363.7900.8991.80117.0522.5548.687P值 0.0010.6490.0120.0000.3700.0740.0000.0120.000

1 mmHg=0.133 kPa

2.2心血管危险分组相关指标比较 中危组和高危组腰臀脂肪比、SBP、体重指数、AIP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高危组腰臀脂肪比、SBP、体重指数、AIP均明显高于中危组(P<0.05)。见表2。

组别例数腰臀脂肪比(%)SBP(mmHg)体重指数AIP高危组440.99±0.04*#161.21±22.25*#28.69±5.22*#0.09±0.01*#中危组390.91±0.03*155.39±20.74*26.12±4.71*0.04±0.01*低危组370.88±0.03147.23±19.2623.29±3.87-0.02±0.01F值115.1414.51614.841535.183P值0.0000.0000.0000.000

*P值<0.05与低危组比较 #P值<0.05与中危组比较(SNK-q检验)

2.3高血压肥胖患者AIP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IP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正相关(rs=0.885,P=0.001)。

3 讨 论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血压(120~129)/(80~84) mmHg的中年群体在10年后有45%成为高血压患者,而血压(130~139)/(85~89) mmHg的中年群体,在10年后有64%成为高血压患者,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7亿[6]。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和非HDL-C以及对血浆AIP的研究中曾经提出,联合检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浆AIP、非HDL-C水平相对于其他血脂指标能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7]。现在有关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相关危险因素与调查等方面均确定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高血压前期除了更容易发展成高血压外,高血压前期人群经常并发超重、糖代谢异常、血脂代谢紊乱等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8]。

血浆AIP的升高同样可以作为白塞病患者发生亚临床动脉硬化的一个有效指标。研究认为,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所呈现的病理状态,包括炎症、脂肪堆积以及纤维化,增加人体的运动量还可以增强体质,减轻体重,降低体重指数,减少脂肪含量,减少内脏脂肪,同时还能改善人体的血脂代谢,降低冠心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9]。前期高血压人群是属于亚健康状态的高血压倾向人群,对于这种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现代医学提倡的医疗性生活方式获得了公认。高血压前期人群比理想血压更容易并发多种代谢异常以及出现一些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病常见的病理表现是动脉粥样硬化,且高血压患者还会合并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共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HDL-C具有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0-11]。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容易穿透血管壁,而且易被氧化,并会在细胞外基质滞留,容易触动胆固醇沉积在动脉壁等原因具有致动脉硬化的作用,导致人体胆固醇沉积在动脉壁,从而使致动脉硬化的作用得到加强[12]。吸烟史、年龄、SBP、空腹血糖、AIP、肺动脉收缩压均属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在国内也有一些相似的报道[13]。其中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最相关的是血浆AIP,故AIP可以作为临床上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重视高血压前期人群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肥胖组AIP明显高于非肥胖组,同时腰臀脂肪比、SBP、空腹血糖、TG和TC高于非肥胖组。表明肥胖患者常合并多种心血管高危因素。心血管疾病是中年肥胖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病因,患有中年肥胖的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2~4倍,大概超过一半的中年肥胖者死于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血管疾病。中年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与未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体内丝氨酸比较,中年肥胖患者的丝氨酸水平明显降低。现在,很多学者开始重视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脂肪组织合成和分泌很多脂肪因子、炎症介质,从而促发自身炎症反应,释放大量血清脂肪酸通过门脉循环入肝,使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进一步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不仅血脂异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体脂的分布异常也一样会增加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14]。肥胖可以由多种方面原因形成,最常见的是自身遗传基因和个人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如摄入过度的热量、缺少运动等,肥胖的实质是脂肪组织在体内的堆积。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非独立相关因素,因为肥胖会影响血脂和血糖的代谢,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15]。美国心脏病学会报道肥胖是可以左右心血管疾病的一项危险因素。在美国,女性在40岁时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概率为34%,男性在40岁时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概率为40%,而形成了这种男女比例差异的原因目前考虑为女性在40岁前身体内的雌性激素水平对血管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有证据显示,当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的内径每缩小0.65 nm,机体发生冠心病的风险会提高35%。中年肥胖者具有更高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机制至今仍不明确,现在公认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以及血脂异常等。但是其机制也不能完全用这些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解释。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年肥胖者体内脂分布的特点以及体内血浆AIP与心血管风险的关系,结果显示高危组腰臀脂肪比、血压和BMI均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随着心血管风险百分比增加而增加;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AIP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正相关。表明超重伴内脏脂肪蓄积人群与内脏脂肪正常者比较,超重伴内脏脂肪蓄积的代谢综合征风险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血压升高只是代表高血压的一个生物标志,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肝、肾、脾的关系均较为密切,故治疗高血压不仅需要干预血压,还需要干预其他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肥胖患者相对于非肥胖患者,血脂紊乱明显,血浆AIP和TG偏高,且心血管风险评分也偏高。

猜你喜欢
危组血浆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联合微小RNA 评估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危险程度的价值△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