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鑫森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108)
城市生态公园,是基于生态学和生态文化建立的新型城市公园。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利用生态学原则,结合自然植被的动态过程与其结构展开相应的绿地设计、管理与建设工作。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得该生态系统具有多元性、区域性与演替能力,具备游览、休憩、实践等活动的公园[1]。基于城市生态公园既具有“城市性”,又具有“生态性”,所以,城市生态公园建设与其它普通自然保护、城市景观公园等有着显著差异。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以习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积极推动生态文明试验区、示范区建设,打造“生态佳、产业优、机制灵活、百姓幸福”的新福州,努力获取第一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荣誉称号。近几年来大量建设城市各类公园绿地、城市绿道系统和城市健身步道的基础,而且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更高目标,要求在建设各类城市公园绿地的同时,突出生态性的要求和内容,开展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牛港山公园随之应时规划设计。
牛港山公园位于福州市晋安区横屿组团,园区原属福州市城乡结合部。随着2011年城市建设的发展,快速化的城市建设使原有山体遭到破坏,大量渣土随意堆弃,垃圾遍地,原有山体空间、植被环境被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损坏。随着福州市“东扩南进”战略规划的整体推进,晋安区成为了福州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区域。牛港山公园包括牛港山山体和水系(现命名为牛港山山地公园和鹤林生态公园)两大部分,规划选址面积约51.6hm2,与南侧的晋安湖公园组成114hm2的晋安公园,成为晋安区未来的城市活力中心。牛港山公园是福州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晋安新城的重要综合性公园。
在城市大型综合性公园的尺度上,充分发挥蓝绿交织与山水重构的契机,融入了水系治理、海绵城市、公园城市、城市双修等先进设计理念,对接和预留未来公园的城市文化体育公共设施,并融入城市绿道系统,实现生态空间重塑,活力核心再造,将传统美学与现代活力营造融合,形成了以山地公园、河流型公园、湖体公园3种不同特性的城市公共绿地,成为福州市东城区的“中央公园”。
在晋安新城建设当中,原先保留下来的一些寺庙、宗祠安置于牛港山中,其建筑根据福州特有的民居的建筑形式进行设计,利用绿化的遮挡处理,将其隐匿于山中,与牛港山融为一体。
所以,北向的牛港山山地公园在设计上定位为一个休闲康体、娱乐户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山地公园。公园景观依山而建,可以在此野餐、放风筝、日光浴、登山、亲子娱乐、民俗信仰等休闲活动。
而南向的鹤林生态公园设计主要涉及到“植被”、“水”与“地形”三大元素。在具体设计层面上科学利用城市建设的废土资源,营造地形的起伏,与周围山脉风景进行呼应,进而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空间体验[2]。以曲线流动形态的凤坂一支河穿过整个公园,串联各功能地块,形成整体连续的生态走廊景观空间,融合于公园当中,如图1~图2所示。
图1 牛港山公园景观总平面图
图2 牛港山公园总体实施效果
(1)地形塑造:利用场地内堆弃的废土,营造地形的起伏,将废弃的渣土重新利用起来,焕发生机。高低起伏地形的变化,塑造典型的山地海绵公园的样板,可以起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2)水系改造:水是架构的主要元素。通过改造驳岸形式,塑造弯曲、生态、自然式河流,蜿蜒穿过公园。以湿地、溪流、湖或池塘等不同形式的呈现,凸显生态水系的特质。两岸缓坡入水的自然驳岸,舒适的滨水空间,让市民更加贴近自然。
(3)植物造景:植被是主要的元素,牛港山公园定位为都市绿肺。通过植被修复、疏林草地、滨水花园等不同模式及种类的植栽,感受多样的空间层次,形成富有特色的自然山水特色植物景观。
公园主要划分成登高揽胜区、阳光花岸区、水岸核心区、植物科普区、时尚观演区、活力运动区等六大主题区域,通过功能渗透,将各个区域有机“缝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集生态环保、娱乐、健身、科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如图3所示。
图3 功能分区规划图
公园规划将山水融入城市空间,设计以水为脉,以绿为廊,将山水与城市生活融合在一起。以牛港山中心水体为核心,与该地区山地公园和鹤林公园进行对接,从而为晋安新城构制一个具有极大活力的山水核心休闲区。同时,将以牛港山山地公园这条绿轴为背景,利用中央水系这条蓝轴串联各个主要景观元素,形成“一核一带一轴多节点”的景观结构,打造一个“显山露水”的都市新绿洲,如图4所示。
图4 景观结构规划图
利用桥下穿越贯通,连接牛港山山地公园至鹤林生态公园的全线步行系统,将牛港山公园步行系统全线贯通,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步行系统。
结合公园所对应的开放型空间景观设计,将沿线上的诸多休闲广场、景观节点进行串联,从而打造一条绿色安全步行交通系统,延续山与水的沟通,丰富市民的步行体验,营造健身、休憩、娱乐、养生、聚会的好地方[2]。
公园绿化配置,以生态,低维护为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植物造景,丰富公园的植物群落,塑造最美的秋色叶景观及福州最美的城市山水花园。
(1)山地植被修复景观区,以利用东西侧原有金狮山和牛港山自然植被优势,采用成片种植方式,改变原有单一的植物形态,构建绿树成荫、繁花似景的山体景观。
以小叶榕、香樟、秋枫等常绿乔木为大基底,结合大叶榕、麻楝、无患子、乌桕、山樱花、台湾栾树等色叶树种,科学地规划种植在其中,形成福州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的山体景观秋色林带。
(2)环湖景观核心区以水生植物和疏林草地为主,多功能的阳光草坪给游人提供多样的活动体验。草坪与密林的搭配使绿地虚实相间,达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植被以花叶高山榕、海南蒲桃、黄花风铃木、南洋楹、细叶针茅、狼尾草、细叶苔草、金叶菖蒲、结缕草等,如图5所示。
图5 环湖景观核心区实施效果
(3)水岸花带植物走廊区,采用水生植物来软化驳岸,通过不同地势与水生植物的搭配,营造出都市水花园的景观氛围,构建四季分明,色彩缤纷的特色滨河绿带。水生植物主要以梭鱼草、鸢尾、菖蒲、美人蕉、千屈菜等,乔木以大叶榕、蓝花楹、美人树、黄花风铃木、水杉、落羽杉、垂柳、朴树、金叶国槐、羊蹄甲等。
通过生态修复、生态水系治理、海绵城市、公园城市等先进技术措施,实现了蓝绿交织与山水重构的设计理念。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1)生态修复:结合现有山形要求,采用外围抗滑桩结合分层压实和排水层结合的方法修复山地,充分利用渣土进行地形塑造,总体竖向坡比控制在8%~25%,将近50万方渣土变废为宝,以实现蓝绿交织。即:通过调整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将破碎化的蓝绿空间化整为零,重新构建区域的廊道、斑块,重构蓝绿生态轴,外延至北峰,金鸡山,成为东城区生态廊道的交汇点。规划将水系引入公园之中,形成以绿为底,以水为魂,水绿一体的空间结构,通过蓝绿空间的交织重组,构筑“蓝绿空间”的生态新格局。
(2)生态水系:把原本生硬的凤坂一支河设计成弯曲、生态、自然式河流,蜿蜒穿过公园。通过改造园中潭湖及河流驳岸,按自然型河流的设计方法,全面实现万里安全生态水系理念,重构山水。即:充分利用渣土进行地形塑造,并结合现有山形,形成公园北端“太师椅”状的近山山脉,并于远山北峰连为一体。同时,基于晋安公园又连接南北水系,将牛港山的汇流湖水和凤坂一支河汇入鹤林生态公园,最终汇集到晋安湖段,让河水蜿蜒曲折穿过公园,形成“北山南湖,一水贯穿”的自然山水景观,如图6~图7所示。
图6 鹤林生态公园实施效果
图7 凤坂一支河实施效果
(3)海绵城市:通过“上截成塘-中疏水系-下游蓄湖”的设计,全面提升水安全。园内设置了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设施,起到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的功能,达到降低片区30mm~40mm洪峰涝水位,打造福州首个海绵公园,如图8所示。
图8 海绵城市雨水花园实施效果
多样的植被空间:构建具有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和动物栖息环境,种植了超过300种的各类花木,强调了“多种树、造林荫”的基本要求,形成四季景异、常年有花的景观特色。
(4)生物多样性:通过生态修复,依托不同自然植被环境和水体等资源,与自然环境相融和谐,吸引了众多水鸟来此地栖息,让游客尽享自然气息和生态环境氛围。
(5)人性化设计:公园主路以小于8%的坡度要求控制竖向,自北而南全线贯穿,人车分离,实现全园慢行系统的无障碍通行。结合多类型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完善了公园的配套功能。
(6)契合公园城市理念:突出公园城市特性,利用蓝绿空间编织起城市的公共生活,尤其是将文化设施和康体健身,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居住区等城市功能串联起来。
(7)塑造多样空间:公园景观空间尺度丰富多样,既有大尺度的堆坡造景,也有小尺度的庭院空间,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了多样的空间用途。
营造传统美学与活力,保留乡愁记忆:实现传统美学与都市活力的共融。设计遵循中国古代“造园六法”原则,通过相地、立基、结宇、掇山、装折、借景这“六法”,在技术层面上有效地解决蓝绿空间交织的城市空间关系。同时,以公园为核心,串联周边的晋安体育馆、在建的市科技馆、市少儿图书馆、市群艺馆等城市设施,为公园城市活力的营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保留修缮公园内部分的历史遗迹,包括古榕、古井、古庙、摩崖石刻等内容,突出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彰显文化底蕴,留住乡愁记。
现代城市生态公园建设在于缓和城市发展与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以有效消除城市在扩张发展过程对生态的不利影响,使城市生态环境日渐恢复[3]。福州市牛港山公园通过对规划空间整理,现已逐步调整梳理了蓝绿生态空间关系,将水系与绿地融合,并通过“蓝绿空间”交织重组和山水空间形态的重塑,重构了城市的生态景观格局和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牛港山公园由于规划理念先进、工程技术措拖鲜明,规划与工程紧密衔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不仅提升了城市品位,更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成为福建省生态建设的示范观摩点,又为福州市增添一张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