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这么两种情况:一种是爸妈两人都不管,直接把教育的压力推给老师;另一种是爸爸习惯性缺席,把教育压力推给妈妈,妈妈又太过强势,不会找方法,逼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这后一种家庭是最多的。有没有发现,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这种通病: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国家统计局和妇联每十年都会做一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报告显示,在40岁以下被访爸爸中,最近一年从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占到70%,从不或很少辅导孩子功课的占到47%;而妈妈在这两项的表现分别为7%和20%。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妈妈的照顾和教育下长大的。
中国式的妈妈,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没关系,哪怕丈夫缺席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也能以一己之力撑起一个家,给孩子提供最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可中国式的爸爸,却习惯了不出力。偶尔出力,也像是“诈尸式育儿”一样,不仅没带来任何帮助,还给孩子和妈妈添点乱。
在一些家庭里,爸爸有能力的,就只出钱不出力,觉得赚钱很辛苦,钱到位了就以为自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付出最多的一个;没能力的,就只发脾气不出力,还总是喜欢时不时指点母亲的教育方式。古语有言:子不教,父之过。更有研究表明,爸爸付出越多、在孩子成长中的参与度越高,孩子就越聪明、适应力越强、越有责任感。没有哪个孩子希望,父亲在他的生活里,是几乎消失的。爸爸不仅仅只是一个称呼,更代表着责任和荣誉,一个不出力的父亲,又怎能孕育出一个优秀健康的孩子。
央视的一则跟拍式纪录片《零零后》,其中有一个叫“锡坤”的孩子。因为爸爸在外工作,陪伴孩子成长的都是妈妈。妈妈每天为锡坤的生活和教育操碎了心。孩子想当科学家时,她马上买了实验材料,却又担心他专注科研,以后人际交往会不会有问题;孩子迷上魔术,她一边找培训老师,一边焦虑孩子的未来,长大后靠魔术没办法养家……教育需要的是良性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和逼迫。哪怕为了孩子好,也要把握好分寸,做个不过分越界的引路人。教育也急不来,越是着急,越是焦虑,成效反而越低。
对孩子的人生来说,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每一个角色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如果妈妈能匀一点力气给爸爸,爸爸匀一点放松的心态给妈妈,这场家庭教育的天平就不会歪斜得太过分。妈妈不该事事都管,爸爸不该事事放手。教育孩子的路上,一家人各司其职,既要一起陪伴孩子成长,给孩子充分的亲密和尊重,也要懂得适时和孩子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