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企业—高校”联合改造“城中村”可行性分析

2020-03-12 04:50李晶
辽宁经济 2020年2期
关键词:城中村高校企业

李晶

〔内容提要〕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和开发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寻找一条有效平衡两者利益的发展路径成为当前“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适合创新创业发展趋势的应用性人才,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村民和开发企业两大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主体的内在矛盾和利益冲突点,寻找一条“村集体—企业—高校”协调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思路。

〔关键词〕 村集体 企业 高校 “城中村”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中村”改造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城中村”改造并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过程,是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一个过程,为了避免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及“寻租”行为的发生,依赖市场机制进行改造成为很多城市的首要选择。在此模式下,“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和开发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离开土地资源、租金收入的“城中村”居民由于其可持续利益得不到保障,在改造过程中“漫天要价”,造成开发企业开发成本大幅提升,直接导致了“城中村”改造进程严重受阻。因此,实现开发企业和村民的利益共享,让村民参与到改造后的商业体的运营过程中,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对于一些欠发达城市来说,其商业氛围本身不强,入驻商业体的企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这直接导致了改造后商业体的盈利能力欠佳,村民的长远利益更加无从谈起。在此背景下,如何激发商业体活力,增强入驻企业市场竞争力,成为保障“城中村”改造各方主体利益,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经濟进入新常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要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其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同时时间充裕,畅通在校大学生和企业的合作渠道,既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活力之源,又能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及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展开提供可能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取长治市桃园村“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桃园村村集体、山西宏图永盛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长治学院三个主体利益展开分析,进一步探讨“村集体—企业—高校”协调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可行性,为商业创新氛围不够浓厚的欠发达城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提供建议。

一、“城中村”改造背景下长治市桃园村村集体利益保障途径

笔者在《“城中村”改造中开发企业与村民利益分配问题研究——以长治市桃园村为例》(2019)一文中详细阐述了长治市桃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和开发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矛盾统一的。只要寻找到一条合适的途径,既能保障以村集体为代表的村民的长远利益,又能有效降低改造成本,保证开发企业的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一)村民利益的保障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从地域范围来讲,虽然“城中村”居民身处城市之中,但是在收入来源、受教育水平、就业观念等方面均与城市居民有较大的差距。以长治市桃园村为例,绝大部分村民的收入来源是以出租房屋,自营小商店、饭店、菜摊等,少部分村民选择外出打零工维持生计。在这一现实情况下,当村民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其再就业能力受到严重挑战,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村民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其精神生活也会由于社会活动的缺失而带来诸多问题。如在“城中村”改造之前,很多村有自己的锣鼓队、秧歌队,但是改造之后,居民搬入了高楼大厦,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原有的乡村文化荡然无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有之路。能够顺利实现人的城镇化,解决好人口城镇化中的各种问题与挑战,我国的城镇化道路才能取得重大成果。因此,在改造过程中确保村民共享改造利益,畅通其再就业渠道,保障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合理处理村民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对“城中村”改造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二)“城中村”改造背景下保障村民长远利益的途径

结合长治市桃园村城中村改造方案,改造后的建筑区块分为商业开发区,村民回迁安置区,大型商业功能区和临街商业区。桃园村整体规划区域包括社区办公、敬老院、幼儿园、卫生医疗、物业管理、文化活动中心、会所、果蔬批发市场等公共设施。可以看出,除了传统的回迁安置区、商用住宅和公共设施之外,还有以商业功能区和临街商业区为代表的产业发展用地,而这些设施为原村民获取新的就业渠道和持久分红收入带来可能性。一是桃园村项目建成后的物业管理公司、果蔬批发市场、其他大型商业体在人员聘用方面优先考虑原桃园村村民。二是在拆迁补偿方案中,村民除了可以选择回迁房和现金补偿之外,也可以选择购买商铺产权,由村集体、开发企业集中管理分享产业经营相关收益。通过这样的改造方式,有效避免了一次性物质补偿过大所带来的村民可持续收入能力无法保障和开发企业前期资金沉淀过大的问题。此外,让村民参与管理经营,分享收益不仅能给他们带来物质生活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这种参与也是帮助其融入社会,提升社会交往能力、丰富其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来说,由村集体代表村民和开发企业形成“村集体—开发企业”联合改造“城中村”意义重大。

二、“城中村”改造背景下长治市桃园村开发企业利益保障途径

(一)村民和开发企业的共赢关键在于提升商业体的盈利能力

长治市桃园村“城中村”改造开发企业为山西宏图永盛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50亿元。目前已完成一期改造项目,涉及回迁安置房、商用住宅及商业综合体——东山国际双创基地。但目前的东山国际双创基地村集体并未参与管理经营,村民在其中没有任何利益共享。就其运营情况来说,东山国际主要依赖入驻企业的租金收入获取利润,但由于长治市本身经济欠发达,创新创业人才与发达城市相比相去甚远,因此当地政府为扶持双创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对入驻东山国际的企业采取初始两年免房租,后续低房租(0.5元/平方米)的优惠政策。目前,东山国际入驻的小微企业有50多家,大部分企业由于免房租和地方租政策尚可维持微弱盈利。按照当前情况,未来山西宏图永盛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提高租金收入的空间不大。二期改造项目涉及村集体与开发企业共享产业运营项目,以目前一期东山国际的运营情况来看,二期商业体盈利状况不容乐观,这也直接导致了村民阻碍二期改造,项目停滞的不良后果。

(二)“企业—高校”合作模式为小微企业注入活力

综上,解决当前改造困境,有效保障村民、开发企业利益的关键在于未来商业体的盈利情况,而对于长治市这类欠发达城市来说,除了优化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畅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发展成本等外部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其内部的核心竞争力,如进行技术研发,推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加市场竞争力,借助当前“互联网+”的思维拓宽营销渠道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创业的核心,即人才的需求。就长治的地域和經济环境分析,大规模的吸引外来人才可能性不大,选择本地生源和本地唯一的综合性院校长治学院合作,创建一批“双创”训练营,加速培育新兴创业主体,是解决当前人才困境的有效举措。这样既能减少创业队伍人员的频繁流动,又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常常出现“壁炉现象”,即“学校热、企业冷”,合作的层面多局限在顶岗实习、开办讲座等,深层次的合作如共建课程、专业相对比较少,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事情,不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新形势下创新创业风潮的兴起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契机,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带来物质支撑。由此可见,“企业—高校”的合作模式一方面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从而实现真正的“双赢”。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长治学院校企合作途径

(一)长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情况简介

长治学院创建于1958年,2004年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综合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设有38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管理学、医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按照“十三五”规划的相关要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快推进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转型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而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其中的关键。受到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资金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长治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仍旧是以讲座和比赛为主,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将创新创业简单的与一场比赛的成绩相挂钩,没有后续的推进和落地实施,直接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和价值的缺失。

(二)以创新创业为契机,搭建“企业—高校”合作平台

实际上,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的地方应用型转型并不是没有成功例子。与长治学院同属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安阳师范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就走在了前列。与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同的是,安阳师范学院除了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及举行创新创业比赛之外,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明确了转型方向,以经管类、文化类、工程技术类三大专业集群为重点,分别对接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四个河南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和豫北三市文化产业建设、工业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技术转型等领域,通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管理、人才培养,不仅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还锻炼出大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此外,安阳师范学院还开设了“SYB”“KAB”“GYB”创业培训班,与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建立创业项目孵化基地,聘请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家作为导师团队,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目前,已培育和孵化多项学生创业项目,并且有多名学生的创业项目落地并实现盈利。

当前形式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将知识型人才向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变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空中楼阁,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引入校企合作这一决定性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之义就是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在企业胜任岗位职责,搭建“企业—高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战操作环节,将企业文化、技术、资源与学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结合在一起,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最为重要的一步。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将村民和开发企业的利益由矛盾冲突转入合作共赢,通过共同经营改造后的商业体及相关产业实现改造利益共享。而这一切要想成为现实必须依赖于改造后的商业体和产业经营能够获取利润,对于诸如长治市这类欠发达城市而言,本身商业氛围不佳并且吸引人才和资源的能力较弱,与本地高校合作是激发企业活力的重要途径,而这也符合新常态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基于此,本文提出“村集体—企业—高校”联合改造“城中村”符合三方利益,切实可行。

(作者单位:长治学院)

责任编辑:宋 爽

猜你喜欢
城中村高校企业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拱墅:融资300亿元推动城中村改造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