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李邑兰
2020年2月贾樟柯带着新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参加柏林电影节,黄海设计的海报没有刻意使用“中国风”,而是用灯塔的形象表现他从纪录片里感受到的中国当代文学风格。 受访者供图
黄海工作室里贴满了他满意的海报。导演文牧野回忆,有的海报黄海做出来不是为了发布,而是自己留着的。 受访者供图
◀上接第14版
面对亚洲观众,黄海普遍用到了“泼墨”,他认为“泼墨”表达的是自由。但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书写工具,并不为西方观众所熟悉,于是在英文版海报里,他改用钢笔的笔尖。后来他觉得这样表现还不够,又在画面右上侧加上一树梅花,寓意文人的孤傲高洁。
亚洲市场再做细分。黄海解释,韩国版里,汤唯的形象是被突出和强调的——那时汤唯在韩国很受欢迎;日本版的设计,强调的是萧红、萧军,两个文人间的情感;香港观众相对来讲更市井一点,于是香港版的海报也更多烟火气;“台湾其实骨子里文学性多一些,他们对于《黄金时代》背后这群文人会有独特的感受”,所以在台湾版海报里,黄海也设计得更诗意,他借躺在地上的羽毛,表达“自由是飞向天的,可是他们(文人)飞不了”。
2018年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在海报细分上走得更远。文牧野记得,在宣发策略排期排好之后,他和黄海一起对二十多张海报进行总结,哪些是更商业的,哪些是更艺术形态的,哪些是面对海外电影节的……去海外电影节,就一定是艺术海报。这部电影在参加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时,黄海设计的国际版海报,走的是极简风,与国内版商业海报的热闹截然不同,他只用了红、白、黑三个色彩元素,红色作底,白色将两个头像加以区分,一边是患病之前的样子,另一边,则体现病情恶化后的样子。最后,“药神”获得了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2020年2月,贾樟柯带着他的新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征战柏林电影节时,黄海设计的海报里,常见的“中国风”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国际化的“语言”——背景是蓝色,山海间一支钢笔像灯塔一样放射出金色光束。《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借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之眼,讲述自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在黄海看来,这部纪录片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风格,理应用当代的视觉语言,如果为了体现东方气质而刻意使用“中国风”就不对了。
黄海是近年国产电影市场崛起的受惠者,随着一批优质国产电影的出海,黄海设计的海报也得以被世界看见。“它带给我很多可以更广泛接触这个行业的机会,不但是国产电影,还有国外电影。”黄海说。他因此接到了《龙猫》《千与千寻》等经典电影的中国版海报创作邀请,也为韩国导演奉俊昊的《寄生虫》创作了奥斯卡版海报。奉俊昊工作室专程将电影拷贝拿过来给他放映,最后黄海创作的“山水版”海报,奉俊昊很喜欢,不仅用来“冲奥”,后来《寄生虫》日本版海报也是用的黄海设计的这张。
“现在有国外的海报公司邀约过来:你喜欢什么电影,只要你想做的我们都去谈版权。”前不久,一家英国的海报公司找来,黄海个人很喜欢英格玛·伯格曼1957年的老电影《第七封印》,没想到这家海报公司真去谈成了,黄海实现了为《第七封印》制作海报的心愿。“这种创作原来是不可能的,现在你离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那么近,除了感激还有什么呢?”黄海说。
“这张我自己留着”
黄海做海报,最开始是做广告,后来变成传递他对一部电影的感受。“原来我对电影海报的认识是‘电影广告,是典型的电影信息,但现在我会更介意一部电影带给观众的感受,我认为这才是电影的魅力。”
他做“读后感”最费劲的一次,是2019年为宫崎骏经典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制作中国版海报。《千与千寻》是日本历史上,乃至全球历史上最成功的动画电影之一,也是唯一同时获得过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动画电影。“做这种经典电影海报非常难,你要挑战全球的创作者。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你得把关于《千与千寻》所有的图找来,哪怕是一个衍生品的小设计图你都得判别,以保证你未来的创作跟它们不撞车。别人想过的你不能想,别人做过的你不能做,这是基础。”黄海说。
《千与千寻》是黄海第二次与吉卜力工作室合作,此前,《龙猫》在中国重映,中国版海报就是由黄海设计。为了创作《千与千寻》海报,黄海花了半年时间构思,“一点都不夸张,那半年我脑子没停过,一有时间就想。”他反复回看《千与千寻》,琢磨片中老爷爷的话。“《千与千寻》的核心是‘神隐,这个神隐就是世外桃源。西方童话的小人国,就是一个异世界,在那里,现实世界的人能够实现在外面无法实现的成长。《千与千寻》里的妖怪们其实一点都不恐怖,无论汤婆婆、无脸男还是锅炉爷爷,他们不伪善,不做作,现实比他们恐怖多了。”
“现实世界是黑暗的,但你内心要有光,我认为这才是老爷爷最想带给我们的——你的人生路要自己走,没人能陪你。他真的不止是在说一个美好的奇遇,也不止是爱情,那样就说小了。”这是黄海理解的千寻,他的海报里,蓝色汪洋大海被劈出一条狭长的路,千寻的头顶是一盏路灯,她在“无脸男”“白龙”的阴影环绕下,循着路灯照亮的方向,坚定地迈开双腿朝前走。
做到这样不计成本的程度,一张海报其实已经超越了为卖电影而存在的功能,变成了艺术品。张一白提到,有时他们做完电影推广所要的海报,黄海还会“买一送一”,额外再做一两张更抽象、艺术价值更高的海报,这种海报不对外发布,只留作纪念。张一白怕埋没了这张海报,最后把这个“私人收藏”做成了给电影留档的黑胶唱片封面。
“现在去海哥工作室,常能看到他把自己满意的海报打印出来,贴得满工作室都是。兴起时,他说牧野你过来看看,我最近又做了一张什么。我看完了,他说:这个我不发的,我自己留着。”文牧野提到。用黄海的话说,“你对你自己喜爱的东西干吗那么吝啬? 你自己思考的过程,自己也会享受和感动,也是你自己的成长。”
黄海回忆起入行做电影海报的初心。那是做《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当时他还在奥美广告公司,接的大多是商业广告设计,做电影海报算是兼职。但能有跟姜文合作的机会实在是难得,因为他一直喜爱电影。“那个心态是不计成本的,因为你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黄海回忆,为《太阳照常升起》做海报那段时间其实“挺崩溃的”,姜文说的是自由发挥,但实际上一直不满意,他就得一直做、一直做。“当时想,再做最后一次,不行就算了”。没想到最后一次成了。
而电影本身不是一个人能单独完成的作业,它需要很多人的合作。“电影创作分前期创作和中后期创作,前期创作包括编剧、导演、摄影、美术、特效、音乐,到了宣发阶段,海报才变得更重要,它还要跨越到前端,去成为这部电影的一张脸。”黄海说,“但首要的还是主创,因为他们要创造世界观,这太难了。海报的核心工作更多是把电影的气质展现出来,展现得有没有魅力是能力问题,但是它的功能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电影的气质,说白了就是照片。”在黄海心目中,海报这张“电影的脸”,更多希望折射出的是整个电影团队的存在。
2019年,黄海曾为上海电影节制作过一张主题海报,半拉开的电影帷幕后,是国产动画经典人物“美猴王”灵动俏皮的双眼。黄海把他想说的话藏在了这张海报里:“观众看到的都是台前的明星、导演,但其实幕后的人也值得被大家深刻记住,他们都在创造各自的价值。我用动画片来做海报,因为动画片是很典型的,它没有明星,最核心的就是幕后。幕后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