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琪
新加坡是首个禁止高糖饮料广告的国家,这些饮品还将被强制贴上醒目的健康警示标签。其做法和对待烟草的态度类似,目的则是逼着饮料商把含糖量降下来。新加坡控糖,主要是因为该国平均9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患病比例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美国。60岁以上老人中,患病率更是接近1/3。如此高的发病率,和新加坡人爱吃糖,尤其是爱喝甜饮脱不了干系。
墨西哥是在2014年开始对碳酸饮料等软饮征税的,最高税率达到了10%。一年后,被征税的饮料销量降低了12%。平均每人在这一年里,少喝了4升含糖饮料。有研究者预测,“糖税”会在10年内帮助墨西哥预防近20万例糖尿病、2万例中风或心脏病,并拯救近2万个35岁以上的成年人的命。其总人口为1.3亿。
“糖税”能起作用,不仅在于降低消费者购买,也会影响企业策略。2018年4月,英国的“糖税”正式生效。在这之前,他们给了饮料公司2年的缓冲期:降低产品含糖量,或者接受加税。结果,超过一半的品牌选择了前者。目前,英国政府还准备把征税目标扩展到糕点、快餐等其他高糖食品上。
按照世卫组织的说法,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游离糖。它主要分两大类:加工食品的添加糖;果汁、蜂蜜、糖浆中天然存在的糖。这些糖会被快速地消化吸收,与之相比,通过水果来摄入糖分是更健康的选择。水果中的糖存在于细胞中,需要细胞被破坏才能释放出来,所以它们进入人体后,被吸收的速度要比游离糖慢得多。同时,没有证据表明蔬菜水果和牛奶中天然存在的糖会对人体有害。
全球权威科研期刊《自然》在2013年2月发表了一篇论文叫《糖的毒性真相》,直接表明游离糖的毒性堪比香烟和酒精,每年间接导致全球约3500万人死亡。“糖与香烟中有毒性的焦油一样,是导致诸多疾病的元凶。食品行业一直在用花言巧语欺骗消费者,我们每天都在超标摄取的这些过多的糖分就是导致疾病的源泉。”医学教授罗伯特·H·斯蒂格也有类似的看法,“当你所摄入的糖,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时,你就会陷入麻烦。”对多数人来说,这个麻烦就是肥胖。
事实上,游离糖是世界上用得最广泛的“合法毒药”。当大脑接收到甜食的刺激时,会释放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并且给你暗示,“去吃吧,你需要糖类来提供热量而且你会感觉舒服。”接着你又开始吃,大脑会释放类罂粟碱、内啡肽,这就是我们觉得非常棒的原因,但这种兴奋感并不会持续太久,你很快会觉得困,并寻求下一次刺激。摄入越多的高糖分食物,你就会越渴望摄入高糖分的食物,并且希望持续摄入,这听起来就像是上瘾的行为。如果不刻意控制,它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游离糖的摄入量不能超过50克,如果能控制在25克以内,对身体会有更多好处。25克游离糖,这是什么概念呢?它大致相当于:不到6块方糖、一杯酸奶、2/3听可乐、半杯中杯奶茶、60克冰淇淋、一份红烧排骨、半份红烧肉、1/3份糖醋里脊……
人们常会忽略一些看似无糖或含糖量不高的食品。在这些不经意处,游离糖的含量惊人:清淡口味的沙拉酱,每一小团约有6克糖;即使是感觉不太会有糖的金枪鱼罐头,每罐也有4克糖……
因为饮食习惯的差异,中国人对糖的摄入量不算非常严重,但是,它正在快速增加,而在年轻人和青少年中更加严峻。在过去30年里,中国人的吃糖量整整涨了5倍。2014年,碳酸饮料在中国的销量达到了历史峰值。之后这几年一直维持在差不多的高位。
我国的口腔健康流行病调查发现,换牙前的5岁幼童里,有7成長了龋齿;而换牙后的12岁孩子,也有超过1/3有蛀牙。而2017年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我国学龄儿童的肥胖人数已经达到了3500万。北大教授马冠生认为,儿童肥胖的三大罪魁就是:不吃早餐、常吃快餐、爱喝甜饮。他预测,如果不加节制,10年后我国的肥胖儿童人数会达到5000万。这三个习惯,在成年人里也相当普遍。近些年来,糖尿病、心脏病等老年病越来越早发、频发,而肥胖正是一大主要诱因。所以,高糖饮食的危害已经显现,而且10年、20年后会更加明显。
国家卫健委等机构也在对“糖税”政策进行评估研讨,也有一些企业已经在顺势调整。比如,雀巢集团已经在产品中平均减少了8%的糖,他们承诺到2020年,会再继续减少5%;百事选择多用能提供甜味,但含糖量少的代糖;红牛则已推出了无糖型功能饮料……
“肥宅快乐水”,也许到了让出主角位置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