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时代下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

2020-03-12 18:11郭俊伟黄鲲腾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马克思劳动

郭俊伟 黄鲲腾

(汕头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汕头 515063)

一、知识经济社会下,劳动价值理论的背景发生变化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猝不及防的在我国武汉市爆发,除了给一线的医疗部门带来极大的压力,也严重冲击了我国的社会治理。在疫情爆发的高峰期,如何进行有效的社区管控,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环节。正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我国领先的科技公司腾讯阿里说:“能不能开发一下社区公共管理软件,提供给社区工作。”[1]为了强调这个社区公关管理软件的重要性,该负责人甚至生动地说,这样一个软件的上线,价值超过10个亿。其后,腾讯方面表示,它们公司研发的海纳安全防控系统已经在2月8日上线。在上线后的短短十天,就有两千个以上的小区配置了,服务人群超过700万人。据腾讯介绍,这个软件可以通过电子记录体温来判别高危人群,而且还可以通过线上远程办理,线下自动核查来判断人员的通行权限,使得小区更加安全,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分级查看疫情数据,更加方便管控疫情。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以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社会。比如这次疫情,来自高科技公司的技术支持,以及来自智能物流,如顺丰快递、京东物流等的支持,给我们抗疫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那么,他们有没有价值呢?答案必然是肯定的。正是这些高科技公司的存在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才帮助我们从各个方面更加高效地抗击新冠疫情,减少了疫情对我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冲击。

马克思创建劳动价值理论是在以蒸汽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期阶段,即由工业手工业经济时代向机器大工业时代过渡,而我们今天,我们已经处于后工业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了新时代,这些时代背景,跟马克思所处的早期资本主义时代完全不同。而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因此,我们必须随着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丰富和完善劳动价值论。

我们过去认为,衡量是否是生产劳动,以是否创造价值为标准。并认为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因此他们才是生产劳动;而其他部门的劳动都是非生产劳动,因为他们不创造价值,只是靠社会再分配来获取收入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国曾经形成尊重工人农民而非常鄙视商人的社会气氛。但是现在,不论是我国,而是西方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不仅提供国民生产总值,而且是提供最主要的国民生产总值。正如复旦教授蒋学模所说:“既然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本身有了变化,那么,反映他的理论也应该有所变化,不能一成不变”。[2]

现代社会跟马克思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商品范畴所涵盖的范围了,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智慧经济和服务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价值,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我国2019年第三产业的产值为534233亿元,在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为53.9%,而第三产业主要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各类流通和服务业。[3]可以说,价值创造已由过去的体力劳动创造为主逐步转变为现代的脑力劳动创造为主,时代的发展,要求理论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发展,以便更好地来知道我们的实践。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劳动价值理论的具体内容发生变化

(一)生产劳动的概念发生变化

在马克思之前,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阐述了劳动价值学说,其后,大卫李嘉图在坚持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阐述和发展。而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他们的学说,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来源。马克思当时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标准,以是否创造价值来衡量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进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只有能够带来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如果不能产生价值,那就是非生产劳动,这在当时的时代无疑是正确的。

而在马克思描述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面,他实际上不再以是否创造价值作为衡量标准,把劳动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在这样的社会里,他认为凡是对社会有益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而在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历程,并且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就应该明确指出:一切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体力劳动是生产劳动,从事精神资料生产的脑力劳动也同样是生产劳动。这样一方面,劳动理论能够更好的解释现实社会,更好的面对知识经济社会对于劳动价值理论的提问。另一方面,从事精神生产的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得到确认,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利于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建设社会。另外,还应该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公务员,所从事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因为他们的管理和决策,对社会的贡献,往往比一个生产领域人员的贡献要大得多和重要的多。

(二)价值的决定因素发生变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其中,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我们今天,依然要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论内核不动摇,坚持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来源,因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跟基础,它阐明了价值是怎么创造的,也进一步阐明了剩余价值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并解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建立在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上,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根据现实社会的变化发展,补充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我们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可以了解到,抽象劳动规定了商品价值的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规定了商品价值的量。这在以蒸汽机时代背景下,以手工劳动逐渐向大机器生产转变的时代,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从体力劳动拓展到了脑力劳动(或者说智力劳动),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性,就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商品的价值增值能力,即该商品的价值增值空间多大。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从体力劳动拓展到脑力劳动已经论述了,那么,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性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商品的价值增值能力又是如何理解呢?比如,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公司的有形资产规模很小,但企业市值分别超过六千亿美元和五万亿港元,而中国汽车长子一汽解放公司拥有庞大的设施,整个资产却只有五百多亿人民币。人们购买阿里腾讯的股票不是青睐它的有形资产,估价也不是以他们的有形资产为根本,而是看中这些高科技公司的智慧资本的价值增值能力。

(三)劳动中的要素特点发生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虽然仍然重要,但是已经退居次席,用冯小刚电影的话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而人才,其实是拥有知识、运用知识的人,谁占有知识并通过对知识的运用,谁就能获得相应回报,诸如社会财富、社会地位等。而知识与知识拥有者的关系,和原来的资本和资本所有者的关系,在占有形式上有着明显不同。再多的金钱,也属于身外之物,但是,知识却存在人的头脑中,搬不走、拿不到。同时,劳动者甚至可以单纯凭借知识和智慧,就进行价值创造。[4]

其次,知识经济不仅成为社会财富,而且它还具有无损耗性和无限扩展性。一方面,知识的反复使用不会导致知识损耗,反而是促进了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效率和质量,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会越用越多”。[5]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的不断应用,一个领域的知识可以扩充到诸多领域,形成质的飞越。这个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正是知识融合时代的生动反映。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共产主义元素

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6]而在重视人才的知识经济背景下,社会主义元素不断涌现。例如,万科公司,为了留住人才,保持公司人员的稳定,在2014年开始推出“万科事业合伙人”制度。将优秀的企业中高管,用股份激励留住,员工不再是企业的工人,而是主人,不仅拥有主人的名义,而且还有相应的报酬又比如,我国的知名企业“华为”公司,为了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采取股份激励的模式。目前华为公司的股份极为分散,创始人任正非仅持有百分之一左右的公司股份,其他大部分的股份为各个级别的员工所拥有。而这些类似措施,已经不是某个公司独创的,或者特有的现象,包括美国的谷歌、特斯拉等高科技公司,甚至包括一部分先进制造业公司,比如我国的美的集团、华帝股份公司等等,都是采取以上股权或者股份激励措施。可以说,在这些企业里,公司所有员工都不单独占有生产资料,他们都主要以知识拥有者的身份处于平等地位,他们通过自身智力创造财富,而他们的收入,除了基本工资,更多的是持有的股票市值,而不再以其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和花费劳动时间的多少为转移。可以说,这些员工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这也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自己创造价值中,扣除必要的成本支出,根据自己劳动贡献的大小,获得相应报酬,没有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大家都能够达到共同富裕。[7]

另一方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贸易的发展,各国跨越了国界,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联盟,围绕着全人类的共同问题诸如环境、气候,经济等问题而建立。比如,暴发于我国武汉的新冠疫情,一开始全人类就为之关注,来自美国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在第一笔捐赠500万美金后,随后更是捐赠1亿美金用于疫苗、药物等方面的研发,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专家支持,共同面对人类存在的疫情挑战。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国家消失的现象,在一些领域已经浮现。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正在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做着准备和铺垫。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马克思劳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热爱劳动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