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同业存单是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是一种货币市场工具。中国同业存单同样作为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工具推出。同业存单发行量迅速增加市场发展如火如荼,2019年10月末,同业存单的托管量10.25万亿,占上清所国定收益产品托管量的49.76%,占上清所与中债登债券托管量之和的47%。同业存单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债券市场位居第三的交易品种,仅次于政府债券和政策性银行债。
同业存单特征包括这几个方面:发行处理方面,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说明年度发行计划,而年内以后发行的存单则无需报备。实行余额管理,只要不超过同业存单的备案额度即可。监管方面,较为宽松,同业存单并没有被列于同业业务类型中,不受“单价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的约束。直到2018年同业存单才纳入MPA考核,而在首次考核时同业存单市场余额不降反增。会计处理方面,较为特殊。对于资金融入方,即存单的发行方,在资产方增记“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负债方增记“应付债券”。对于资金融出方,即存单的购买方,增记“金融资产投资”或“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减记“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流动性方面,同业存单流动性较强。同业存单可看作是线下的同业存款的线上化,电子化发行成本低,标准化程度高,采用做市商制度,流动性更好。同业存单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存在发达的二级市场。公开发行的同业存单可以作为回购交易中作为质押的标的物,通过现券买卖、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交易品种,进行存单买卖、回购融资、存单远期买卖交易。
发行主体结构、期限结构比例失调。大型银行资产规模大,发行量却比较少,而股份制银行等资产规模较小的,发行量却比较大。2013年同业存单推出伊始,同业存单国有行发行量占总体发行量56%,股份制银行占比35%。随着同业存单试点取得经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发行量转增多。大型股份制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量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发行期限结构不合理。根据央行(2017)第12号公告,同业存单期限不得超过一年,超过一年的同业存单自动存续到期后不得再发行。但3个月期限的同业存单始终占比较大,这可能也与其货币市场短期融资性质有关。
“季节性特征”明显,易引发流动性危机。从发行量,到期量和利率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印证。根据每月同业存单发行量统计,同业存单自2015年起就呈现出季末发行小高峰的情况。而在2016央行推出MPA考核后,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同业存单在季度末放量发行,呈现突出的季末冲高现象。大量同业存单到期,滚存续发,逐渐形成这一趋势,而市场交易也形成了季末月份大量发行与投资的习惯。季末月份发行积累了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一旦监管收紧,市场资金面紧张,银行无法滚续发行,则会面临流动性风险。
同业存单套利问题突出。首先,大型商业银行低成本融入央行资金,并辅以自营资金购买中小商业银行存单。而后中小行通过向大型商业银行发行同业存单获取流动性。大型商业银行在央行融入的资金成本较低,中小行发行的同业存单利率较高,正利差的存在使大型商业银行投资业同业存单便有利可图。其次,中小银行发行同业存单后获取流动性后购买不同评级,不同期限的同业存单或投资于同业理财,这个过程中也存在正利差。但当市场资金面紧张,同业存单的利率升高时,甚至大于同业理财收益时,套利空间逐步变小甚至消失。最后,同业存单或同业理财筹集的资金委外投资与债券、非标等。中小行投资能力有限,通常将筹集来的资金委托券商、基金、信托机构等管理。这些机构将资金配置于久期更长,信用更差的资产获取收益。
首先,明确属性与定位加以监管。同业存单兼具债券和同业负债属性。如果把其看作同业负债,则需要遵守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规定,同业负债不得超过总负债的三分之一。理论上同业存单货币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如果把它看作存款,则应缴纳准备金。其次,开展督促检查,引导银行合理发行。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对同业存单业务的督促检查,对发行规模大,过度依赖同业存单负债的银行进行指导,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发行同业存单,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避免为应对考核,或短视收益而大量“季末冲时点”集中发行。最后,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建立以压力测试为主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使流动性分析更加精准,监测指标更加完善。加强对银行同业投融资资金来源和运用监管,设定过度扩张资产负债表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量占同业负债的比重警戒线。强化约束,穿透式监管,防止银行过度利用同业存单套利。
商业银行同业存单源于美国花旗银行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目的在于组织银行后期存款流失的趋势,并且能够规避《Q条例》对可支付利率水平的限制。日本政府于1979年也也推出类似的金融工具。而我国同业存单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发展起步晚但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同业存单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为利率市场化开辟了道路,并为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做出更大贡献,应大力发展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同时加以必要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