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兵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433)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形势严峻。据世界卫生组织每日疫情统计报告,截至欧洲中部时间2020年5月2日10时,在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3,267,184例,死亡病例达229,971例。相比来看,2020年1~2月,我国在经历了艰巨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规模“战役”之后,3月份疫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境外疫情处于蔓延阶段。此次疫情全球蔓延引发了各国对疫情的恐惧和对防疫物资不足的担忧,实施了禁航禁运管制和出口限制举措,由此破坏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的国际自由贸易秩序。疫情全球蔓延已严重冲击全球最重要的三大贸易圈核心——美国、欧盟和东亚的中国、日本和韩国。由此,疫情全球蔓延已致使世界经济走向断崖式衰退,世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贸易需求都将因疫情蔓延、全球人口大规模被隔离而出现断崖式下滑。
世界自由贸易秩序被打乱,国际贸易供给端和需求端被破坏,无法顺畅对接,致使全球贸易断崖式下滑。鉴于我国货物出口份额已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货物进口份额居世界第二位,因而疫情全球蔓延下我国对外贸易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断崖式下滑。据我国海关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我国进出口总额9,432.2亿美元,同比下降8.4%。其中,我国出口4,782.1亿美元,下降13.3%;进口4,650.1亿美元,下降2.9%。特别是第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同比分别下降了25.2%、16%、16%和11.3%。①数据来源:http://tjs.customs.gov.cn/tjs/sjgb/tjkx/2966367/index.html。由于我国外贸出口大幅下滑,这使得我国吸纳就业的最重要主体出现问题,将导致我国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据世界银行2020年4月更新发布的《COVID-19时期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报告显示,预计我国经济增长率将从2019年的6.1%下降至2020年的2.3%,同比下降3.8%。根据奥肯定律,GDP增长率每下降1%,失业率将增加0.5%,按此推算,我国失业率将增加1.9%。另据CEIC数据库统计,2019年12月我国就业人数达7.75亿人。据此推算,此次疫情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至少1,472.5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尚无法精确测算出间接地对相关行业就业产生的连带负面影响。如果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比预估的2.3%还低的话,那么失业或半失业劳动力人数将会增加更多。由此,疫情全球蔓延下如何有效纾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呢?
宏观政策上,我国一直积极采取“两手抓”举措有效控制疫情和恢复生产就业。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2月11日、18日和2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防止大规模裁员”“突出抓好稳就业这一‘六稳’的首要任务”“推出鼓励吸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的措施”。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3月3日、10日、17日和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完善‘六稳’工作协调机制”“确定应对疫情影响稳外贸稳外资的新举措”“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稳就业”“着力扩内需、助复产、保就业”。4月7日、14日和2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支持加工贸易企业纾解困难,促进稳外资、稳就业”“采取有力有效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明确帮助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解房租压力的措施”。3月18日和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要兼顾疫情防控和对外经贸合作”“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疫情全球蔓延后,我国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就业。那么,疫情全球蔓延下在短中期内有哪些举措能够有效地纾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呢?
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此次意见强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这给我国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吃了颗“定心丸”。据商务部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外资企业进出口占比39.9%,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43.3%,因此,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稳外贸的关键支撑力。另据我国海关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达51.4%,较2019年同比提高了2.1%,这在疫情全球蔓延情况下更是不易。实际上,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深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和世界贸易体系之中,正在进行“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素的全球有效配置。我国商品出口份额已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商品进口份额居世界第二位。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全球第二大国别消费市场,我国要被某个国家“脱钩”出去是困难的。主要依据如下:
第一,小国具有内生动力寻求跨国要素禀赋配置,特别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因为小国不可能各个部门齐全,它必须要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分工。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小国才能提升行业专业化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比如,像瑞士这样的欧洲小国,更需要国际贸易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补齐要素禀赋短板。
第二,大国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市场,寻求全球市场规模来实现要素禀赋配置最优化,以实现行业生产率差异带来的市场规模经济和行业比较优势回报最大化。这里讲的大国和小国是以经济规模来衡量的。像美国、中国和日本等经济大国,需要寻求全球市场规模来实现要素有效配置。因为各国行业劳动生产率存在差距,大国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寻求市场规模经济和行业比较优势。
据此,理论上大国和小国都没有动力去实施所谓的“脱钩”,没有一个顺畅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对于小国是难以维系的,对于大国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补齐资源要素禀赋短板决定了小国需要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和国际分工,而寻求全球市场规模和行业比较优势决定了大国也需要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和行业国际分工。但实践中需要警惕的是,以美国为首的美欧日联合声明不断演进,正在形成美欧日同盟新的国际规则,包括非市场政策和做法、产业补贴、国有企业、技术转让、WTO改革以及数字贸易和电子商务等规则。他们不断设置更高的门槛,意在将我国排除在外。严重的问题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会导致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出现大规模停工停产,我国上游企业又将因为主要贸易伙伴下游需求不足而再次遭受冲击。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又是我国最重要的中间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来源地,因而我国企业又将面临较为严峻的上游供应链中断形势。因此,我国更需要扶持急缺的产业链上游供货商和产业链下游需求方,保障这些企业恢复生产,增加就业。
第三,我国积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激发企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提升就业。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医用口罩对外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46%,防护服对外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49.3%。可见,在一些行业生产和贸易领域内,我国已深度融入了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很难想象被所谓“脱钩”。事实上,在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鉴于全球疫情蔓延,需要扩大和新增产能,积极向其他疫情严重的国家出口医用口罩、一次性帽子、医用手套、医用护目镜、防护服等急缺的防疫物资产品,以支持各国共克时艰,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
第四,我国积极改善营商环境,把来自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的跨国企业留住,融入整个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循环。我国稳外贸、稳外资的重心在于5个主要经济体,即欧盟、东盟、美国、日本和韩国,其主要对象未变,只是排序发生了细微变化。实际上,东盟的主要贸易对象又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因而我国稳外贸的重心仍在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市场。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测算,2018年中国大陆对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合计占比51.6%,欧美日等发达经济市场为我国外贸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需求市场。同期,我国吸引外资的重心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跨国企业。2018年欧洲、美国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合计占比达41.7%(沈国兵,2020)。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企业到我国投资,会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且把我国同全球价值链、生产链和供应链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只要把跨国公司稳稳地留在我国,那么我国就不可能跟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脱钩。因此,一是高度重视稳定我国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通过高级别磋商维护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稳定;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要素价格机制在企业复工复产和配置要素资源中的有效作用,政府更多地将行政干预手段让位于市场机制配置要素资源,大力改善营商环境,把跨国企业稳稳地留住,一视同仁地采取支持措施,激励内资外资企业复工复产,增加就业。
第五,充分利用跨境电商大幅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促进要素有效配置,实现稳外贸稳外资,维护全球供应链顺畅。从2015年起至2019年12月,我国已分4批设立了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复制推广了36项经验和创新做法,跨境电商直接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额达1,862.1亿元,年均增速49.5%。2020年4月7日,国务院宣布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这样,全国共有10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覆盖了30个省份,形成了点面高度融合的跨境电商发展新格局。跨境电商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贸易方式新业态、新模式,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极大地解决了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幅削减了成本,促进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了我国稳外贸稳外资,实现包容性发展。
需求管理端政策上,2020年2月份我国主要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3月份我们发现这并不能精准地解决企业问题。所以,3月下旬和4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每次基本上都会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精准地扶持企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货币政策大规模“放水”只能缓解市场流动性缺乏,对精准扶持中小微企业的作用不是很明显。
第一,需求管理端应更精准地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定向支持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增加就业。为此,一方面需要抓全面复工复产,当前要重点加强对防疫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大对境外重点疫情国和地区防疫产品的出口,同时呼吁主要发达国家从挽救全人类生命视角对高技术含量的防疫产品尽快放松出口技术管制等。另一方面需要抓有效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2020年2月6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10多条财税支持措施。2020年3月20日,财政部发布《财政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措施问答》,面向个人出台了补助补贴、税费优惠等措施,面向企业出台了资金支持、税费优惠和政府采购等措施。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放3,000亿元防疫专项再贷款。2月3日和4日,中国人民银行超预期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两天投放流动性资金1.7万亿元。3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强化对中小微企业提供普惠性金融支持。中国人民银行从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0.35%,4月15日和5月15日对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定向降准1%,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因此,从需求管理端来看,我国更需要使用财政政策来增强微观定向支持企业、稳定就业的精准性。现阶段除了执行减税降费外,需要定向精准地给中小微企业“输血”,比如适当减免这些企业半年厂房租金和社保缴费,给予企业员工半年租房补贴以及3个月待业救济金等。货币政策上,需要增加专项再贷款,实施优惠利率,定向提供信贷流动性等。由此,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精准扶持中小微企业,让其存活下来才是支持企业和扩大就业的硬道理。
第二,对于市场机制调节失灵的部门和要素配置,要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建议成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专门服务于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在短期内,能够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存活下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一方面,可有针对性地帮助广大中小微企业及时复工复产,补上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短板;鼓励跨境电商主动对接中小微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跨境电商平台,主动融入全球生产链和产业链,寻找新的市场和商机。另一方面,通过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给予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贷款和融资,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样可厘清商业银行与中小微企业的市场借贷关系,能够更好地将商业信贷与社会责任剥离开来,重塑市场经济下真正的银企关系。事实上,商业银行属性是企业,越是潜在危机形势下其放贷就越谨慎,当然是择优给企业放贷。中小微企业往往是无抵押的缺钱者,更容易被踢出贷款资金“名利场”。而且,在疫情蔓延致使全球消费、出口市场萎缩的态势下,企业争取贷款用于投资的行为将变得更加谨慎。据此,尽管流动性泛滥,但仅靠放出货币是没有用的。按照货币主义理解,只能催生金融泡沫和通货膨胀。靠放出货币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津巴布韦就是最好的例子。①沈国兵.美联储超常规降息和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大幕拉开,我们怎么办?[EB/OL]. 上观新闻, https://web.shobserver.com/wxShare/html/225533.htm.[2020-03-17](2020-04-30).所以,疫情全球蔓延下我国的确需要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来支持经济恢复性增长和市场信心,更需要实施定向精准的财政政策和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来专门支持中小微企业生产投资、增加就业。
供给服务端政策上,现阶段海关及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多采用贸易投资便利化制度供给创新,大大提升了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公共产品服务效能。在疫情全球蔓延下,需要积极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的制度创新来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扩大外贸和就业。目前,我国海关这一块做得比较好。公共产品服务供给上,浙江的5G网络建设、AI技术应用于智慧型城市智能管理,比如杭州市通过红外线感测就业的热度。供给服务端提升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下沉到一线企业和社区,提升公共产品服务效能来支持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增加就业。
具体到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业务上,第一,需要强化自贸试验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自主制度创新,结合省域要素禀赋,培育企业开拓市场新动能。(1)国家需要赋予和提升自贸试验区更大的制度创新动力,推进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制度创新,对标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的营商环境,吸引新型高质量的内外资企业入驻自贸试验区投资,以维持与全球价值链挂钩。2019年8月26日,随着第五批自贸试验区发布,我国自贸试验区数量已增加至18个。各省(市区)自贸试验区需要结合本地资源和要素禀赋,通过制度创新来引领和推动经贸高质量发展。(2)需要根据省域资源和要素禀赋,强化全国10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自主创新,形成良性竞争和互补优势,借助互联网平台,真正发挥跨境电商大幅削减成本、提升要素有效配置的优势,扩大贸易和就业。
第二,海关、商务部门、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商会等需要多头并举支持企业扩大外贸和就业。(1)海关需要加大对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力度和扩大出口退税行业领域,提升出口退税服务便利化。(2)海关需要积极联系疫情国海关给予防疫物资物流绿色通道便利化服务,做到货物通关便利化。(3)商务部门和驻外商务参赞需要积极联系所在疫情国的政府、商会和当地企业,为我国企业积极提供疫情国相关紧缺的货源信息。(4)金融机构需要积极培育和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外贸企业规避风险。现阶段,需要充分发挥远期合约、期货合约、货币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中的套期保值作用,积极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对企业的远期合约等遭遇疫情不可抗力进行商业再保险。(5)地方政府需要实施“两手抓”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沉到一线贸易企业,采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和公共服务等多维举措支持外贸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增加就业。(6)商务部门和商会需要针对海外因疫情引发的相关贸易限制措施,及时向我国企业提供必要的法律和资讯服务。
收入政策端上,短期内可通过适当标准发放本地消费券来扩大临时性内需。比如,浙江省杭州市派发了16.8亿元消费券、江苏省南京市派发了3.18亿元消费券、浙江省宁波市派发了1亿元消费券、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派发了1亿元消费券。虽然短期内各地派发的本地消费券有可能放大本地内需,但是在居民户收入未改变的情况下,很可能造成提前消费,将是对下一期消费的“拆借”,因而在中长期内这样的消费券作用是不可持续的。因此,短期内使用消费券来扩大内需只能是一个权宜之计,不能作为主要的推动力。只有帮助中小微企业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这才是扩大内需的硬道理。
美国时间2020年3月15日下午,美联储突然宣布降息至接近零的水平。此后,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也相继宣布降息。然而,疫情全球蔓延致使世界贸易和跨国投资陷入断崖式下滑,我国外贸也下滑严重、内需不振,经济下行压力陡增。在此形势下,央行降息到零利率效果也不佳,极易陷入流动性陷阱。短期内可通过临时性发放消费券来刺激本地内需和就业。但是,这只是短期内一种权宜之计,在长期内是无效的,并且需要制定严格的发放标准。比如,建议在短期内给本地年收入6万元以下的居民户按照3,000元/户发放消费券来适当刺激本地的消费需求。
从国内经济角度来看,此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房地产投资已不再风光,主要依靠政府支出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如高铁的推动作用已减弱。从外贸需求来看,此次疫情全球蔓延已致使全球贸易和跨国投资陷入断崖式下滑。据此,短期内需要增加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可发行地方债来融资,进而推动公共投资规模来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2020年3月31日、4月7日和4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再提前下达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来扩大有效投资,着力扩内需、保就业;再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支持加工贸易等,努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聚焦落实已出台的支持企业措施,并采取有效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
在中长期内,鉴于投资牵引力的减弱致使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各省域和城市需要因地制宜,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牵引消费增长和就业,采用点对点、企对企、户对户的政策支持计划,而非一刀切的政策行为。(1)需要通过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和营销成本,刺激传统的消费增长。(2)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网购平台和电商运营,通过培育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来提升消费能力。(3)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需要下沉一线来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工商个体户增加就业、扩大内需。(4)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厘清产权制度和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激活中小民营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吸纳就业能力。(5)加快推进互联网行业与5G的发展,形成新的消费热点。(6)抓住家庭轿车绿色更新换代、文化旅游、大健康等消费热点,放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加就业(沈国兵和许庆明,2019)。
人力资本储备池政策上,可通过建立国家高端人力资本储备池来缓解疫情全球蔓延下我国面临的集中就业压力问题。2020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鼓励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多项措施,如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0年将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以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据此,教育部已精准定向增加专业硕士生招生规模来缓解毕业生集中就业压力。
鉴于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陷入严重的疫情,我国在海外的大量留学生回国,即使在疫情结束后囿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大量留学生可能也难以在境外找到工作机会。这样,这些留学生中一部分很可能转向寻求在国内高校继续学习深造。因此,在疫情全球蔓延下可以将高端人力资本储备池扩容,以缓解疫情下集中就业压力。
据教育部统计,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834万人,2020年达874万人。若2019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较2018年同比增长15%,那么将增加约41万研究生。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造成的就业压力,2020年可再增长15%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即增加约47万在校研究生,可解决2020年约5.4%的高校毕业生集中就业压力(沈国兵,2020)。2020年1~5月,疫情全球蔓延导致世界贸易和跨国投资呈断崖式下滑,企业减员,巨量的高校毕业生集中就业,叠加我国农村城镇化转移出来的大量人口就业压力,造成我国就业压力巨大。据此,疫情全球蔓延下建议教育部可根据各高校实际招生能级,授权其研究生招生增长15%。针对疫情造成的博士毕业生就业出现暂时性困难,建议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可根据各博士后流动站实际招收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能级,授权其适度增加博士后研究人员15%。
建议我国尽快建立高端人力资本储备池,以缓解疫情全球蔓延下国内高校毕业生和留学生回国找工作的集中就业压力。可行的依据是,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对美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2020年3月15日,美联储已宣布启动一项规模达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3月23日,美联储提高了购买美债的上限,并宣布无上限购买计划。3月27日,美国出台总额约为2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以防止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截至4月3日,美联储共计买入了约1万亿美元的美债。4月9日,美联储又宣布了一项新的2.3万亿美元的一揽子购买计划,包括市政债券、公司债券ETF甚至垃圾债券。这样,我国需要尽快建立并扩大国家高端人力资本储备池规模,一方面可以缓冲2020年疫情全球蔓延对国内高校毕业生和留学生回国找工作带来的集中就业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在增加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同时,在美联储无上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世界注入大量美元流动性的刺激下,疫情结束后世界经济将会很快恢复增长,也就能吸纳解决因应对疫情蔓延而扩招的高校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就业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已致使世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贸易需求陷入断崖式下滑,诱发了全球巨大的失业危机。现阶段我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就业问题。基于以上研究,此次疫情全球蔓延对我国就业的诸多负面影响可通过以下有效举措来缓解。
积极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要素的作用,稳定进出口市场、维护好全球供应链通畅,促进外贸和就业。疫情全球蔓延下,需要大力改善营商环境,把跨国企业留住;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信息匹配成本优势,极大地削减所在省域企业面临的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支持我国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稳外贸、稳外资来实现稳就业。
基于需求管理端,落实落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精准定向定位来支持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增加就业。需要抓全面复工复产,当前重点是加强对防疫物资和产业链上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抓有效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境内疫情可能反弹的风险;对于市场价格机制调节失灵的部门和要素配置,要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建议我国成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专门服务于广大的中小微企业。
基于供给服务端,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提高公共产品服务效能,更有效地支持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增加就业。海关及其他政府部门需要适时进行制度供给创新,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公共服务效能;自贸试验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结合省域要素禀赋加强创新,培育企业开拓市场新动能;海关、商务部门、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商会需要多头并举支持企业扩大外贸和就业。
基于收入政策端,短期内可通过临时性发放消费券来刺激本地内需和就业,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可发行地方债来融资,推动公共投资规模来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中长期内,需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采用点对点、企对企、户对户的政策来牵引消费增长和就业。
基于人力资本储备端,国家需要出台人力资本政策支持尽快建立高端人力资本储备池,通过适度扩容来缓解疫情全球蔓延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和留学生回国找工作的集中就业压力。在美联储无上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共克疫情后世界经济将会很快恢复增长,带动就业增加,由此将会强有力吸纳我国因应对疫情扩招的高校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