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应继续加强社区“韧性”建设

2020-03-12 14:01
工会博览 2020年22期
关键词:韧性工作者居民

□北京市海淀区东升镇马坊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者 王优优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齐心努力下,我国的抗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即将步入后疫情时期。在这次抗疫行动中,作为基层治理单元的社区,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彰显了其在当今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一、社区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在疫情中首当其冲,一直奋战在一线的工作单元,社区发挥了如下功能:

第一,协助排查,轮流值守,做疫情防控的坚实防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社区积极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如辖区党员、志愿者等,组建疫情排查小组,对社区内所有人员进行严密排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确保社区防疫安全。除此,在一些重要路口、路段等疫情防控点位,安排工作人员轮流值守,对出入车辆和人员进行甄别、核实,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真正、有效落实到位。

第二,发动企业,链接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物资支持。疫情期间,一些社区会利用现有公益平台,号召爱心企业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必备品,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同时,有些企业还会在社区号召下为居民提供防疫物资,为疫情防控工作添砖加瓦。

第三,耐心劝导,团结邻里,形成社区互助网络,为居民提供情感支持。疫情期间,有些居民防控意识较弱,不佩戴口罩,或者人多聚集,社区工作人员会对其进行耐心劝导,提高防控意识。除此,面对疫情期间居民不能外出、生活日渐不便的情况,有些社区还会帮助居民成立互助组织,实现社区成员间的互帮互助,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居民由疫情带来的负面情绪。

即便如此,在疫情防控期间,也暴露出社区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显示出社区的“韧性”不够。

二、社区面临“韧性”不足问题

“韧性”一词最早使用于物理学领域,后来被引入生态领域,现今这一词已成为社会和社区治理领域中的新概念。尽管如此,关于“韧性”,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有一点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即“韧性”关注的是长期的能力建设,而不是短期的应急属性。从这个意义上看,社区“韧性”应该是指一个社区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包括在各种危机中基本维持原有功能及迅速应对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实践。毫无疑问,在这次疫情中,社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在疫情防控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却从不同层面彰显了社区“韧性”不足的问题。

首先,在疫情防控中社区工作人员数量不够,工作压力大。以某社区为例,其工作人员为15人,要负责管理辖区6000余名居民。疫情防控以来,从前期的3天完成100%入户排查,到制作出入证,再到值守社区大门,一直处于高强度运作状态。尽管如此,辛苦工作的同时,却伴随着居民的各种不理解,如入户排查时,居民会认为工作人员是在窃取个人信息;门岗防疫工作时,居民忘带出入证不配合登记查询,直接闯入;还有居民在不了解事实的基础上,恶意举报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等等。面对这些,加之社区工作者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导致一些人在工作期间出现了健康方面的问题。

其次,在疫情初期,社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防疫物资和防疫知识。疫情开始阶段,医护用品非常紧缺,社区也没有足够的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用来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也出现过一支口罩戴一周的情况。社区工作者在入户排查、门岗值守时随时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尽管如此,面对疫情,社区工作者依然冲锋在前。但由于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防控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如直接接触居民、隔离居民、卡口值守时都要注意什么,怎样保护自己,一些工作人员都不是很清楚,以至出现了少数社区工作者被感染的情况。

再次,疫情防控期间,要提交各种防疫报表,量多且重复,社区工作者疲于应对。比如某个省会城市,社区工作者在提交疫情防控相关报表时,要录入市级和区级两个系统,两个系统虽不同,但录入的信息却是基本相同的,造成工作量增加,工作任务重复。除此,不同的工作部门也都有自己的报表,如工商、民政以及安全部门等,都需要社区工作人员提交相关报表,工作任务非常繁重。

最后,社区工作者工作辛苦,但相关补助和激励措施尚未有效落实到位。尽管中央在3月初印发了 《关于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一线城乡社区工作者关心关爱措施的通知》,重点推动明确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疫情防控任务指导市县制定工作补助标准,确保疫情防控一线城乡社区工作者工作补助发放到位,但从现实看,有些地方仍然未将上述通知落实到位。对于社区工作者的表彰表扬以及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也不够,这势必影响未来阶段社区工作人员参与疫情防控的积极性。

三、社区治理须加强“韧性”建设

将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到基层社区,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是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有效措施,比较符合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治理逻辑,却也是许多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治理策略。但在这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除了展示出其强大的组织力、号召力和执行力外,同时也暴露了其在危机应对中的仓促与准备不足。

根据对社区“韧性”的理解,富有“韧性”的社区应该能够面对并且有能力处理由突发事件带来的各种损失,也就是社区要有足够的“抗逆力”来应对外部压力。当然,如果处理不好,也要有能够替代的资源和服务来维持社区基本功能。基于对“韧性”社区评估指标的理解和把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社区“韧性”建设。

第一,要加强社区的资本韧性建设。这里的资本主要指人力资本,没有足够的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将无法正常运转,尤其是像我国这种将治理体系末梢延伸到基层社区的,更应该加强社区人力资本建设。可以通过适当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拓宽社区工作者晋升空间等渠道来吸引更多人才加入社区,为后疫情时期的社区建设储备人才力量。

第二,要完善社区的设施韧性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施设备是社区开展工作的硬性条件,如果没有完备的设施,即使工作人员再有热情,工作效率也不会很高。因此,在后疫情时期,一定要继续加大对社区的财力投入,完善社区的各种设施设备,为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添加羽翼,软件、硬件一起上,才能使社区的“韧性”有稳固的根基。

第三,要提升社区的组织韧性建设。组织韧性是要求社区工作者具备较强的组织动员能力,能够积极发动居民、党员和志愿者等参与社区建设。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 个人对于个性需求的满足等,基层社区在组织和动员居民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可以从两方面切入:一是通过培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沟通和动员能力,通过各种技巧以及价值观的培育,使得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之间形成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关系;二是提升居民的社区意识和集体意识,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居民意识到社区是自己的家,要为维护这个“家”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

第四,要促进社区的治理韧性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的良好局面。在后疫情时期,更应理顺社区各社会组织间的关系,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治理体制。除此,还应设立专门的社区应急管理机构,在治理理念、治理功能和治理的角色分工等方面进行严密的规划和部署,以保证未来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时有一定的制度支持。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下,基层社区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结合当前社区的现实需要,可以从不同层面提升和加强社区的“韧性”建设,新时代的“美好社区”图景终将到来。

猜你喜欢
韧性工作者居民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关爱工作者之歌
石器时代的居民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高台居民